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中國人的“共享社群”——建築師劉家琨的西村大院

由 新浪家居 發表于 藝術2021-09-28
簡介秉承“當代手法、歷史記憶”的建築理念,借鑑計劃經濟時代單位集體居住大院的空間原型,並嘗試將這種帶有集體主義理想色彩的社群空間模式轉化到貝森大院當下的建築模式與設計語言中,融集體記憶、地域特色與現代生活方式於一體,為現代城市的多樣化生活提供一

西村大院什麼時候建成

一個沒有華麗外表,沒有二次裝飾,大面積社會公共區域,並完全開放給整個社群的商業專案。需要“瘋狂”的設計師,也需要“瘋狂”的投資商。“西村大院”貌似是一個尷尬的選題。但建築師劉家琨卻給中國的都市人建造了一個由三面建築體,一面交錯跑道圍合而成的共享大院。在這個大院,彷彿圓了人們一個”大同“的世界夢。

中國人的“共享社群”——建築師劉家琨的西村大院

如電影裡一般,西村大院同樣臥虎藏龍, 設計師、畫家、美食家、表演藝術家、作家、教師,學生,形形色色的人入駐這裡,也帶來了完全不同的文化和顏色,開始在“西村大院”構建起劉家琨心目中的“市井立面”。

中國人的“共享社群”——建築師劉家琨的西村大院

西村·貝森大院意圖跨界整合各類社會資源,創造一種將運動休閒、文化藝術、時尚創意有機融合的本土生活叢集空間,滿足多元化的現實需求,成為持續激發社群活力的城市起搏器。

中國人的“共享社群”——建築師劉家琨的西村大院

中國人的“共享社群”——建築師劉家琨的西村大院

秉承“當代手法、歷史記憶”的建築理念,借鑑計劃經濟時代單位集體居住大院的空間原型,並嘗試將這種帶有集體主義理想色彩的社群空間模式轉化到貝森大院當下的建築模式與設計語言中,融集體記憶、地域特色與現代生活方式於一體,為現代城市的多樣化生活提供一種更具當代性的社會容器。

中國人的“共享社群”——建築師劉家琨的西村大院

建築臨街外立面為開敞懸挑公共外廊街,使每家使用者都有獨立面街門面;水平延伸的外廊強化建築橫向走勢,形成明確的公共領域;而室內外分介面則退後於秩序井然的柱列,且採用注重功能、簡明通用的鋁框高透玻璃,不做特殊設計,以利容納未來業主群體的個體表達,形成更為豐富多樣的立面呈現。

中國人的“共享社群”——建築師劉家琨的西村大院

由此圍合出的東西長182米,南北長137米的大院,成為容納多元化公共生活的綠色“盆地”,透過迥異於常見中心集合式城市綜合體的空間模式來繼承成都自足開放的生活方式,在建築學層面探討現代城市建設、新型商業模式與城市本土文化之間的關係。

中國人的“共享社群”——建築師劉家琨的西村大院

建造“骨架筋絡”,以功能的實用、結構的經濟、構造的合理和材料的質樸等基本元素為出發點,超越表面設計,形成“本質賦形”的美學特徵。

中國人的“共享社群”——建築師劉家琨的西村大院

建築地下滿鋪兩層,地上五至六層。建築東、南、西三邊連續極限圍合,樓板和屋簷的水平線條強調水平走勢,以大尺度的水平體量取得對周邊的影響力,以抱合姿態將自己的土地資源從周圍的城市環境中界定出來,形成獨特場域。而底層的四個過街樓式入口和北面跑道的架空柱廊連通內外,使貝森大院形成了一種既圍合又開放的姿態。

中國人的“共享社群”——建築師劉家琨的西村大院

中國人的“共享社群”——建築師劉家琨的西村大院

中國人的“共享社群”——建築師劉家琨的西村大院

建築臨院內立面為連續的陽臺,每家使用者都可共享大院景觀。視線關糸為從周邊到中心,使建築呈現“運動場”的結構。寬闊的吧桌式陽臺扶手採用高耐重竹,親切自然,可供業主面對大院景觀辦公閱讀。每個開間都預留有垂直隔斷骨架,可根據業態變化靈活調整。而業主個體表現的繁亂雜陳被巨大院落的秩序所包容,最終形成豐富而均質化的“市井立面”。

中國人的“共享社群”——建築師劉家琨的西村大院

中國人的“共享社群”——建築師劉家琨的西村大院

環形跑道環繞出一個兼具運動、演出和展示的多功能露天空間。採用以當地常見的手工竹膠板作為模板,賦予清水混凝土獨特的質感,使建築與本土自然元素建立抽象的聯絡。竹膠模板水平欄板肌理細膩,八角柱典雅親和,半剖竹模板強調了深遠的簷口,使地域意蘊得以強化。

中國人的“共享社群”——建築師劉家琨的西村大院

中國人的“共享社群”——建築師劉家琨的西村大院

將結構斷縫進行誇張表現,在建築中形成“一線天”式的人造景觀,同時解決裝置用房需隱匿安置和送風換氣的問題,呈現建築建造過程中的“生理斷層”。而利用外廊混凝土欄板內抽出的鋼筋作為欄杆,是相同理念的細節表達。

中國人的“共享社群”——建築師劉家琨的西村大院

中國人的“共享社群”——建築師劉家琨的西村大院

中國人的“共享社群”——建築師劉家琨的西村大院

中國人的“共享社群”——建築師劉家琨的西村大院

更多資訊,請關注新浪家居百家號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