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走向共和:慈禧決定“開戰”,這段10分鐘的“戰前動員”,太霸道

由 清朝那些人 發表于 藝術2021-08-21
簡介好了,開戰已成定局,戰前動員已經完成,慈禧太后最後還沒忘了提前撇清自己的責任:今兒個我把話說明了,我這是為了江山社稷向洋人開戰,這戰爭結果尚未得知,要是仗打了,還是個輸,江山社稷還是不保,你,皇上,還有你們這些個大臣們,到時候別歸咎我一個人

向洋為什麼沒火

原本對聯軍抱有幻想的慈禧太后,收到讓自己交權歸政、永不復出的“避戰”條件以後,堅定了開戰的決心,並在“大起朝會”上接連上演“塑造典型”、“殺雞儆猴”等戲碼,徹底壓制住了朝野上的反對聲音。

不管怎麼樣,朝野上下的聲音算是統一了。接著,慈禧太后開啟霸道模式,來了一場長達十分鐘的戰前動員,再次將自己統治晚清長達半個世紀的真本事拿了出來。

這國難,非自今日始啊!

先為這場戰爭定一個“大調子”,不是簡單的武裝衝突,更不是小範圍的邊界爭端,而是被稱為“國難”的全面開戰。這個調子一旦定下,所有的質疑、反對和消極思想都得放下,都得讓步,都要緊緊團結在慈禧太后的周圍,全力以赴,共同應對。

走向共和:慈禧決定“開戰”,這段10分鐘的“戰前動員”,太霸道

注意,自慈禧太后圈禁光緒皇帝,再次訓政以來;自慈禧太后大力扶持“後黨”勢力,佔據朝廷核心權力機構以來;朝野上下雖然沒有明顯的反對勢力,但背地後始終存在反對聲音。所以,這一戰還有著極為關鍵的重要,那就是將威脅自己權利和地位的“內部矛盾”成功轉化成“敵我矛盾”。

戰爭?手段而已,工具罷了!

既然要打仗,就要講究個“同仇敵愾,眾志成城”,慈禧太后“戰前動員”第一項——歷數洋人過往罪過,將滿朝文武的仇恨值拉滿!

明朝的時候,葡萄牙人偷偷登陸我澳門島,從此就賴著不走了,幾經交涉,至今也沒還給我們。我大清入關以後,國泰民安,咱們關起門來好好過了兩百年的好日子。

慈禧太后為何專門強調了葡萄牙人於明正德年間對澳門的入侵?

誇大仇恨範圍,將八國聯軍欺負晚清政權的事實,擴大到整個中華民族,為自己尋找一個最為合理的開戰理由,並最大程度贏得漢臣們的支援和擁護。

然後,就是慈禧太后近乎無恥的“明清對比”,明朝被洋人入侵,我大清就是二百年國泰民安。只是,能將“閉關鎖國”說成是“關起門來過好日子”,慈禧太后的嘴也確實值得咸豐皇帝一度專寵。

可到了道光朝,英國人來了,他帶著鴉片來了,洋槍洋炮,逼著咱大清把香港割給了他,還鬧了個五口通商。以後沒幾年,英國人和法國人合著夥又來了,把你們的咸豐皇上趕到了熱河。

好在,慈禧太后還算有著自知之明,知道清朝自道光年間便幹盡了辱沒祖宗的事兒。只是,慈禧太后歷數洋人於兩次鴉片戰爭中的罪過,又絕不僅僅是為了拉滿仇恨值,還悄然為接下來可能戰敗的結果做好了緩衝鋪墊,甚至還為自己可能出現的“逃跑”表現做好了解釋。

走向共和:慈禧決定“開戰”,這段10分鐘的“戰前動員”,太霸道

道光、咸豐兩位皇帝都曾有過敗績,這一仗,我就算打敗了,就算逃跑了,也是有情可原!

文宗駕崩在行宮,京城百官星散,英法聯軍火燒我圓明園,那是我大清的萬園之園哪!國寶讓他們劫掠一空,又逼著咱們訂立了《北京條約》,從此,西洋可在我大清內地傳教,日後的禍根當時就這麼種下了!

注意,兩次鴉片戰爭中,慈禧太后為何著重強調了咸豐朝時期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呢?

因為道光朝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慈禧太后沒有親眼目睹,更沒有親身經歷,不具備發言權;而且,第一次鴉片戰爭也沒有能讓慈禧太后利用,用以勾起朝臣仇恨的代表案例。第二次鴉片戰爭則有著明顯的不同,慈禧太后不但全程目睹,甚至還跟著咸豐皇帝逃到了承德避暑山莊,具備發言權不說,還能切身感受到更為強烈的屈辱。

更重要的是,英法聯軍掠奪並燒壞了圓明園,諸如徐桐這類老臣幾乎都曾親身經歷過,這種近在咫尺的傷害更具衝擊力和說服力。還有一點最為關鍵,第二次鴉片戰爭給予了外國傳教士於清廷的合法地位,這也是今日必須開戰的原因所在。

總之,還是那句話,拉滿仇恨值的同時,慈禧太后還要極力撇清開戰的責任——不是腦子一熱就不自量力的單挑十一國,而是被欺負的太久,忍不了啦!

以後,法國人想佔我南垂,跟咱們打仗;日本人要佔朝鮮,也跟咱們打仗;這些也都不說了,可大國也好,小國也好,強國也好,弱國也好,各有各的風俗,各有各的信奉,可為什麼一定要信你西洋的耶穌和天主呢?這就整天是教案了!義和團起來了,他受不了洋教的欺負,他不能不起來呀!

八國聯軍入侵清朝的表面原因是“鎮壓義和團”,而義和團和洋人之間的矛盾又是一起起的“教案”,慈禧太后的這段話就是要為這場戰爭尋找正常的“道”。

強迫國人信奉洋教,還趁著傳教欺壓百姓,義和團奮起反抗並沒有錯!洋人藉此理由進攻清廷就是“失道”,我大清忍無可忍,決定反擊就是“得道”。

走向共和:慈禧決定“開戰”,這段10分鐘的“戰前動員”,太霸道

好了,鋪墊弄好了,後路找好了,責任分清了,慈禧太后該強調自己主張開戰的原因了!

就這麼著,我拿洋人怎麼著了?我沒怎麼著嘛!

洋人欺人太甚,我依然本著“和為貴”的基本原則,盡力維持大局穩定,維持邦交關係。這句話的目的更為明顯,先撇清自己這位晚清實際最高統治者的責任。

然後,慈禧太后開始歷數自己當權期間的具體做法:

小民殺了個洋教士,德國就出兵佔我膠州灣;沒什麼,咱們談談;義大利趁火打劫,什麼也不為,張口就要我大清的三門灣,這個叫我給回絕了!還有美國,說要利益均沾,別的國家佔了我大清的便宜,他也得佔一點,不能落下了!這都沒什麼,都可以談,只要咱們還能和平共處著。

一句話,我一直本著“和平共處”的基本原則,能忍就忍,能讓就讓,一切為了大局,一切為了朝廷!當然,這句話只是鋪墊,只是為了引出後面的一句話:

可怎麼著了?他是得寸進尺!居然要管起我大清的家事來了!

注意慈禧太后“偷換概念”的深厚功力——洋人要求光緒皇帝掌握實權,慈禧太后歸政讓賢、永不復出,這是針對慈禧太后一人所言;可慈禧太后卻將洋人的要求說成了“對大清家事的干涉”。

誠然,洋人干涉清廷內政,甚至直接干涉清廷最高權力的歸屬,確實無理且無恥;但只要慈禧太后交出權力,是不是就能緩和洋人的敵對情緒?可慈禧太后並不想這樣做,更不能暴露自己寧願開戰也絕不讓權的真實目的。所以,她就必須為自己找一個最合理的開戰理由——他們欺人太甚,干涉我大清的家事!

走向共和:慈禧決定“開戰”,這段10分鐘的“戰前動員”,太霸道

只是,滿堂朝臣心中都清楚慈禧太后主張開戰的真正原因,慈禧太后也知道單純的強調“家事”也有點說不過去,只能繼續追加說明:

俗話說,揭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臉。可那洋鬼子偏偏蹬鼻子上臉,居然要騎到我的頭上了。你們都知道,我呀,就愛護個臉面;可我的臉面是誰的,是大清的臉面,是咱們老祖宗的臉面,我不護著點行嗎?

作為晚清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作為清朝某一階段的政權象徵,洋人欺負我就是欺負大清,就是辱沒大清的列祖列宗,我就問你們管不管吧?

當然,剛剛殺了兩位持有反對態度的大臣,慈禧太后的這句話絕對沒人敢反駁。好了,既然沒人反駁,慈禧太后開始進行“總結性發言”:

所以說啊,今兒個咱們遇到的國難,不是今兒個一日的國難,是幾十年來的舊恨新仇。這戰爭既是逼到這兒了,咱們就舊賬新賬一塊算,這戰爭是洋人挑起來的!

再次將自己主張開戰的真正原因隱藏,刻意強調洋人數十年的欺人太甚,仇恨值被慈禧太后的一段操作拉到了最高點。總之,我主張開戰絕非個人恩怨,也絕不是貪戀權力,而是為了列祖列宗報仇,而是為了天下蒼生做主。

戰前動員完成了,可光緒皇帝剛才可以給予了鮮明的反對態度,甚至直斥主張開戰的剛毅是“瘋了”,這勢必會動搖相當一部分朝臣對待開戰的態度。所以,慈禧太后必須予以反駁:

皇上說了,咱們打不過,這就是說呢,打了也就是個死!可不打,也是個死!讓人打死,總比讓人嚇死的好,至少死的光彩!

既然沒有戰與不戰都沒有活路,還不如爭取個“犧牲”,總比窩囊的“死”強!這句話一出,光緒皇帝都不好意思再反對,那些意志不堅定的朝臣更不敢站出來說話了。

走向共和:慈禧決定“開戰”,這段10分鐘的“戰前動員”,太霸道

好了,開戰已成定局,戰前動員已經完成,慈禧太后最後還沒忘了提前撇清自己的責任:

今兒個我把話說明了,我這是為了江山社稷向洋人開戰,這戰爭結果尚未得知,要是仗打了,還是個輸,江山社稷還是不保,你,皇上,還有你們這些個大臣們,到時候別歸咎我一個人,說是我斷送了大清三百年的江山。

翻譯一下這句話:既然我剛才的“戰前動員”,你們沒人反對,那就說明你們都同意開戰也同意我陳述的開戰理由;既然如此,勝敗乃兵家常事,真要戰敗了,可別把責任都推到我身上!

只是,太后啊,兩個人頭剛剛被你砍了,你這趁機給出這樣的話,誰敢反對?

當然,太后也不需要再問朝臣的意見,但她還必須確定一下光緒皇帝的意見,已經是名義上的皇帝,朝廷的最高統治者嘛!

皇上,擬旨吧!

翻譯一下這句話:皇上,我說完了,給點意見吧?

光緒皇帝還能說什麼,還敢說什麼,

還好意思

說什麼?只能支支吾吾,低頭下跪,單憑慈禧太后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行了,慈禧太后要的就是光緒皇帝這個“預設”的態度,只要你不反對就行:

好!你不說,我說!

走向共和:慈禧決定“開戰”,這段10分鐘的“戰前動員”,太霸道

千百年來,第一次有人主動向十一國列強霸道宣戰,雖然有點自不量力,但總算提了一把氣: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洋人欺我太甚,竟至國之將亡,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古,何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朕,今日莊嚴宣誓,開戰!

(文章僅依據電視劇《走向共和》的演繹情節展開,不以真實歷史為依據,煩請讀者辨識!)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