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揭秘油畫的技巧,秒變油畫達人。

由 何似傾城 發表于 藝術2021-08-04
簡介薄徐是用油將顏色稀釋後薄薄地塗上畫面,可產生透明或半透明的效果作為一種藝術語言,油畫包括色彩、明暗、線條、肌理、筆觸、質感、光感、空間、構圖等多項造型因素,油畫技法的作用在於將各項造型因素綜合地或側重單項地體現出來,油畫材料的效能充分提供了

油畫間接畫法用什麼油罩染

古今中外,油畫最基本的技法有三:

一是北歐尼德蘭畫派,以揚·凡·愛克為代表的透明薄塗畫法;

二是南歐義大利畫派以威尼斯提香為代表的不透明厚塗畫法;

三是以佛蘭德斯畫家魯本斯為代表的融合南北技法暗部透明薄塗、亮部不透明厚塗的折衷畫法。17世紀以後的畫家,雖具有各自風格和獨特技法,但都沒有脫離開這三種基本的傳統油畫技法。

歷史發展

從歐洲油畫發展史的角度看,油畫是從蠟畫法、蛋膠畫法上逐漸地發展起來的。到了15世紀,由楊凡代克兄弟完成了以膠為介質向油為介質的轉換。由於材料技法上的革新,使油畫的表現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使其作品在深入性和完善性上產生了很大的飛躍。因此,在15世紀的楊凡愛克兄弟為代表的尼德蘭畫派,是油畫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到了17世紀(清康熙前後階段),經過幾代藝術家們的不斷的完善,使油畫藝術的表現形式又產生了一個重要的轉折,即由多層次的罩染法逐步發展成為綜合型的表現方法和直接畫法,大大地豐富了油畫的表現語言與技巧,

油畫工具材料的限定導致油畫繪製技法的複雜性。幾個世紀以來,藝術家在實踐中創造了多種油畫技法,使油畫材料發揮出充分的表現效果。油畫主要技法有:

1、透明薄塗畫法

透明畫法是已知架上繪畫最古老的繪畫技法,最早可追溯到15世紀。它是19世紀以前歐洲傳統的繪畫技法。透明畫法主要是進行色彩罩染,使兩種顏色透過視覺調和產生第三種顏色,它與物理調和派生的第三種顏色雖有相同的色相,但視覺效果不一樣,前者更為深沉,具有珠寶般的光澤。

透明薄塗畫法包括:

(1)透明色重顯。

即用不加白色而只是被調色油稀釋的顏料進行多層次描繪。必須在每一層乾透後進行下一層上色,由於每層的顏色都較稀薄,下層的顏色能隱約透露出來,與上層的顏色形成變化微妙的色調。例如在深紅的色層上塗罩穩重的藍色,就會產生藍中透紫即冷中寓暖的豐富效果,這往往是調色盤上無法調出的色調。這種畫法適於表現物象的質感和厚實感,尤其能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人物肌膚細膩的色彩變化,令人感到肌膚表皮之下流動著血液。它的缺點是色域較窄,製作過程工細,完成作品的時間長,不易於表達畫家即時的藝術創作情感。(在照片肖像製作時,兒童及女性的肖像繪製多采用此技法以表現晶瑩透明的肌膚色調)

(2)薄底透明罩色。在中間調子的灰棕色底上用深棕色或銀灰色畫出較嚴格的素色油畫,待幹後罩上透明色,透明色避免過多調入白色,以免影響透明度。為此,底畫的素色油畫需要預先提高明度,為多層罩色留下餘地。

(3)厚底透明罩色。指在底畫厚塗平滑的表面及底畫厚塗凹凸的表面上罩透明色。厚塗平滑的表面指先用厚色待未乾時掃平,幹後罩透明色。此法多用於古典風油畫。例如肌膚受光部分多用厚塗顏料,使其與背景等暗色部分的厚薄拉開距離。厚塗顏料未乾時用毛筆輕輕掃勻筆觸進行平滑處理,乾透後再罩透明色,能達到既厚實又透明晶瑩的效果。

“光學灰”是透明畫法表現出來的一種視覺效果。古代藝術家在坦培拉或油性色底上用樹脂光油進行釉染後,塗以透明或半透明覆蓋層,使各色層透過重疊顯露出來,即產生色彩奇異的透明灰色——“光學灰”。這種透明灰色和調配出來的灰色相比,視覺效果不大相同。它是直接畫法無法達到的。魯本斯當時就以創造光學灰著稱,他曾對他的學生說:“至少暗部最後一層色應是透明的。”

透明覆色法,即用不加白色而只是被調色油稀釋的顏料進行多層次描繪。必須在每一層乾透後進行下一層上色,由於每層的顏色都較稀薄,下層的顏色能隱約透露出來,與上層的顏色形成變化微妙的色調。例如在深紅的色層上塗罩穩重的藍色,就會產生藍中透紫即冷中寓暖的豐富效果,這往往是調色盤上無法調出的色調。這種畫法適於表現物象的質感和厚實感,尤其能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人物肌膚細膩的色彩變化,令人感到肌膚表皮之下流動著血液。它的缺點是色域較窄,製作過程工細,完成作品的時間長,不易於表達畫家即時的藝術創作情感。

2、不透明覆色法

也稱多層次著色法。作畫時先用單色畫出形體大貌,然後用顏色多層次塑造,暗部往往畫得較薄,中間調子和亮部則層層厚塗,或蓋或留,形成色塊對比。由於厚薄不一,顯出色彩的豐富韻意與肌理。

透明與不透明兩種畫法沒有嚴格的區別,畫家經常在一幅畫作中綜合運用。表現處在暗部或陰影中的物象時,用透明覆色法可以產生穩定、深邃的體積感和空間感;不透明覆色法則易於塑造處在暗部以外的形體,增加畫面色彩的飽和度。19世紀以前的畫家大都採用這兩種畫法,製作作品的時間一般較長,有的畫完一層後經長期放置,待色層完全乾透後再進行描繪。

3、不透明一次著色法

也稱為直接著色法。即在畫布上作出物象形體輪廓後,憑藉對物象的色彩感覺或對畫面色彩的構思鋪設顏色,基本上一次畫完,不正確的部位用畫刀颳去後繼續上色調整。這種畫法中每筆所蘸的顏料比較濃厚,色彩飽和度高,筆觸也較清晰,易於表達作畫時的生動感受。19世紀中葉後的許多畫家較多采用這種畫法。為使一次著色後達到色層飽滿的效果,必須講究筆勢的運用即塗法,常用的塗法分為平塗、散塗和厚塗。平塗就是用單向的力度、均勻的筆勢塗繪成大面積色彩,適於在平穩、安定的構圖中塑造靜態的形體;散塗指的是依據所畫形體的自然轉折趨勢運筆,筆觸比較鬆散、靈活;厚塗則是全幅或區域性地厚堆顏料,有的形成高達數毫米的色層或色塊,使顏料表現出質地的趣味,形象也得到強化。

19世紀以前的畫家大都採用這兩種畫法

。製作作品的時間一般較長,有的畫完一層後經長期放置,待色層完全乾透後再進行描繪。

達數毫米的色層或色塊,使顏料表現出質地的趣味,形象也得到強化。

19世紀以前的畫家大都採用這兩種畫法

。製作作品的時間一般較長,有的畫完一層後經長期放置,待色層完全乾透後再進行描繪。

這個時期的油畫其技法與今天我們所習慣運用的“直接畫法”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一種以坦培拉或其他顏料完成物件的單色塑造之後再以油性顏料進行多層透明罩染的混合技巧,也稱作油畫的“間接畫法”。此後歐洲油畫三百年間的發展,經歷百家,畫派林立,如義大利的卡拉瓦喬(1573-1610)、荷蘭的倫勃朗(1607-1669)和維米爾(1632-1675)、弗蘭德斯

挫是用油畫筆的根部落筆著色的方法,按下筆後稍作挫動然後提起,如書法的逆鋒行筆,蒼勁結實。筆尖與筆根蘸取顏色的差異、按筆的輕重方向不同能產生多種變化和趣味。

用寬的油畫筆或扇形筆蘸色後在畫面上輕輕拍打的技法稱為拍。拍能產生一定的起伏肌理,既不十分明顯,又不致過於簡單,也可處理原先太強的筆觸或色彩,使其減弱。

揉是指把畫面上兩種或幾種不同的顏色用筆直接操合的方法,顏色操合後產生自然的混合變化,獲得微妙而鮮明的色彩及明暗對比,並可起到過渡銜接的作用。

線是指用筆勾畫的線條,油畫勾線一般用軟毫的尖頭緒,但在不同的風格中,圓頭、校形和舊的扁筆也可勾畫出類似書強中鋒般的渾厚線條。東西方繪畫開始時都是用線造型的,在早期油畫中通常都以精確嚴謹的線條輪廓起稿,坦潑拉技法中排線法是形成明暗的主要手段。西方油畫到後來才演變為以明暗和體首為主,但儘管如此,油畫中線的因素也從未消失過。纖細、豪放、工整或隨意不拘以及反覆交錯疊壓的各種線條運用,使油畫語言更為豐富,不同形體邊線的處理更是十分重要。東方繪畫的用線也影響了很多西方現代大師的風格,如馬蒂斯、凡高、畢加索、米羅和克利等都是用線的高手。

掃常用來銜接兩個鄰接的色塊,使之不太生硬,趁顏色未乾時以乾淨的扇形筆輕輕掃掠就可達到此目的。也可在底層色上用筆將另一種顏色掃上去來產生上下交錯、鬆動而不膩死的色彩效果。

指用硬的豬鬃畫筆蘸色後以筆的頭部垂直地將顏料跺在畫面上。跺的方法不很常用,通常只在區域性需要特殊肌理的時候才應用。

拉是指油畫中有時需要畫出堅挺的線條和物體邊緣如畫鋒利即劍或玻璃的側面等,這時可用畫刀調準顏色後用刀刃一側將顏色在畫面上拉出色線或色面,畫刀畫出的形體堅實肯定,是畫筆或其它方法難以達到的。

擦是把畫筆橫臥,用畫筆的腹部在畫面鼓擦,通常擦時用較少的顏色大面積進行,可形成不很明顯的筆觸,也是鋪底層色的常用方法。在幹了的底色或起伏的肌理上用擦的筆法可畫出類似國畫飛白的效果,使底層肌理更為明顯。

抑是用刀的底面在溼的顏色層上輕輕向下壓後提起,顏色表面會產生特殊的肌理。在有些需要刻畫特殊質感的地方用抑技法可達到預期的效果。

砌的方法是用刀代替畫筆,像泥瓦匠用泥刀環泥灰那樣將顏色砌到畫布上去,直接留下刀痕。用砌的方法可以有不同的厚薄層次變化,刀的大小和形狀以及用刀的方向不同也會產生豐富的對比。用畫刀調取不同的顏色不作過多調合,任其在畫面上自然地混合能產生微妙的色彩關係。起伏過大的色層也可用砌的方法將其砌平。砌的方法如果使用得當,就會有很強的塑造感

劃指用畫刀的刀鋒在未乾的顏色上刻畫出陰線條和形有時可露出底層色來。不同的畫刀能產生深淺粗細不同的變與畫筆的筆觸及畫刀利的技法產生的色面形成點、線、面的對起伏的肌理變化。

點——眾法自點始,一切筆法均出發於點。早在古典坦培拉技法中,點畫法就是一種表現層次的重要技法。在維米爾的作品中也使用了點的筆觸來表現光的閃爍和物體質地。印象派時點彩筆法成了其基本特徵之一,但莫奈、雷諾阿和畢沙羅等的點法各自具有不同的變化和個性。新印象派則走向極端,機械地將點作為其唯一的筆法。現代寫實油畫中也有沿用以點的疏密來產生明暗層次的,可以造成肯定又不死板的過渡。點的方法在綜合性畫法中與線條和體面結合可產生豐富的對比,用不同形狀和質地的油畫筆又可產生不同的點狀筆觸,對錶現某些物體的質感能起獨特的作用。

刮是油畫刀的基本用途,刮的方法一般是用刀刃颳去畫面上畫得不理想的部分,也可用刀颳去不必要的細節或減弱過於強的關係,讓顯得緊張的畫面關係鬆弛下來。長期作業在一天作業結束時往往需要把本畫完的部分顏色用刀颳去以便及時乾燥,待第二天接著畫。顏色幹後也可用畫刀或剃鬚刀把高低不平處颳得平整一些。還可在未乾的顏色層上用刀刮,使之露出底色從而顯現各種肌理。

如果說點畫法和勾畫法是形成油畫點與線的手段的話,那麼塗就是構成油畫體決,即面的主要方法。塗的方法有平塗、厚塗和薄塗等,也有把印象派的點彩法稱為散塗的。平塗是畫大面積色塊的主要方法,均勻的平塗也是裝飾性油畫的常用技法。厚塗則是油畫區別於其它畫種用筆的主要特徵之~,可以使顏料產生一定的厚度並留下明顯的筆觸而形成肌理。用畫刀把極厚的顏料刮到或直接將顏料擠到畫布上,可稱為堆塗。薄徐是用油將顏色稀釋後薄薄地塗上畫面,可產生透明或半透明的效果。散塗則使用筆顯得靈活多變、氣韻生動。結合揉掃的塗法也叫做暈塗。

點畫法和勾畫法是形成油畫點與線的手段的話,那麼塗就是構成油畫體決,即面的主要方法。塗的方法有平塗、厚塗和薄塗等,也有把印象派的點彩法稱為散塗的。平塗是畫大面積色塊的主要方法,均勻的平塗也是裝飾性油畫的常用技法。厚塗則是油畫區別於其它畫種用筆的主要特徵之~,可以使顏料產生一定的厚度並留下明顯的筆觸而形成肌理。用畫刀把極厚的顏料刮到或直接將顏料擠到畫布上,可稱為堆塗。薄徐是用油將顏色稀釋後薄薄地塗上畫面,可產生透明或半透明的效果

作為一種藝術語言,油畫包括色彩、明暗、線條、肌理、筆觸、質感、光感、空間、構圖等多項造型因素,油畫技法的作用在於將各項造型因素綜合地或側重單項地體現出來,油畫材料的效能充分提供了在二度的平面底子上運用油畫技法的可能。油畫的製作過程就是藝術家自覺地熟練地駕馭油畫材料、選擇並運用可以表達藝術思想、形成藝術形象的技法的創造過程。油畫作品既表達了藝術家賦予的思想內容,又展示了油畫語言獨特的美──繪畫性。

乳劑材料

乳劑材料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優秀傳統材料,在現代得到了新的發展。乳劑型材料是兼含有水性和油性成分的混合型材料,兩者的優點也兼而有之。各種坦培拉繪畫材料如蛋彩、酪彩以及蠟質材料都是屬於乳劑系列的。乳劑材料可用水稀釋,乾燥速度快,類似水性材料;可以作不透明厚塗,幹後不溶於水,又具有油性材料的優點。各類現代的丙烯、乙烯合成顏料等既保留了傳統乳劑材料的特點,又具備油性材料的長處,並且還有其它材料無法替代的效果,是有著很大發展前途的新型材料。

油性材料

使用油性材料以及天然樹脂作為繪畫媒介劑的主要畫種是油畫,它是由傳統蛋彩和釀蛋白等乳劑型材料演變發展而來的。油性材料的特點是乾燥緩慢、有光澤並可反覆覆蓋厚塗。油性材料具有強烈的表現力和豐富的技法效果,可以說幾乎包容了所有其它材料和畫種的技法特點。油性材料的特性允許深入細微地刻畫物件的造型,可以表現出物件豐富逼真的色彩關係,從而符合了14世紀以來人們再現視覺真實的願望,促進了西方繪畫向寫實發展的程序。油畫誕生後一直在西方畫壇佔主要地位,並在全世界範圍得到發展,這也證明了油性材料的優越性。從水性材料到油性材料的過渡是一個漫長的變革過程,幾乎經歷了數千年的時間,是繪畫材料技法乃至藝術史上的重大突破。油與樹脂的使用是使西方繪畫材料技法區別於東方繪畫材料技法的重要特徵之一。

水性材料

人類最早使用的顏料是以水溶性材料為主的。在早期繪畫中自發地以水、樹膠或動物膠等天然的物質作為顏料的稀釋劑和粘合劑是十分自然的,它們取材方便,使用簡單,這在東西方早期繪畫中是一致的。今天的水彩和水粉的顏料等都是水性媒介型的,其表現技法自由、流暢,可產生輕快、透明的效果,也是中國畫、日本畫等東方繪畫的主要材料型別。

主要地位,並在全世界範圍得到發展,這也證明了油性材料的優越性。從水性材料到油性材料的過渡是一個漫長的變革過程,幾乎經歷了數千年的時間,是繪畫材料技法乃至藝術史上的重大突破。油與樹脂的使用是使西方繪畫材料技法區別於東方繪畫材料技法的重要特徵之一。

水性材料

法的重要特徵之一。

水性材料

人類最早使用的顏料是以水溶性材料

出現的問題;

一油畫幹了以後感覺畫面灰濛濛 只有很厚很純的地方才有感覺(後來才知道是用松節油從頭畫到尾的原因。。。。)

二用刮刀畫不知道怎麼調顏色。。。上去的顏色體面感很強 但不理想

三不知怎麼洗筆。。。基本是用松節油再用報紙 但老是不乾淨 不僅弄髒畫面 還容易弄髒自己 有什麼低成本的處理方法

四油畫顏料很難幹 而且不好畫 常常顏色畫錯了 想蓋上去 用豬鬃筆結果把下面顏色混起來了 導致該暗的暗不下去 改亮的亮補起來

五第一次畫油畫時沒對調色盤做任何處理 導致上面顏色老弄不乾淨

六 不熟悉油畫顏料性質。。按水粉的調色方

注意的方法;

來針對以上的問題解答:

1,這種現象俗稱吸油,一種可能是你用的松節油太多,把顏料裡的油也一起揮發掉了,所以顯得灰。另一種可能是你不是一次完成,第一次畫完沒等乾透就畫了第二遍,第二遍畫之前也沒有用銜接劑。所謂乾透,不是表面幹就算幹,因為亞麻油有這種特性,會先在外表面形成一層膜,但其實沒有幹,裡邊還是軟的,呈半乾,這樣的色層上覆蓋顏料,油分會很快被半乾的底層吸收,於是表層會發汙。

2,刮刀也是一種普通工具,應用面很廣。它可以更好地保持顏色的純度,會在色層上形成一個光滑平面,具有很強裝飾效果,現代也有畫家專用刮刀畫畫的,但是如果初學,會比較難控制,因為這種技法偶然性太強,控制好了是趣味,控制不好是災難。可以用筆和刀結合,如果想用就盡你一切努力去嘗試,別怕失敗,要積累一定量的經驗才能做到運用自如。

3,洗筆,得用溫水、香皂或洗滌靈。先用報紙把筆上殘餘顏料儘量擦掉,如果是軟筆,就用軟布擦。然後準備一小盆溫水(60℃以下),把筆浸溼,再蘸一點洗滌靈,一手握筆在另一個手的手心裡揉,這樣才能把筆靠近根部的油和顏色洗出來,如果只用松節油洗,很快油畫筆就會從根部開始變硬,最後變成一根棍。另外如果筆實在太髒,可以考慮用香皂,會更乾淨一些。筆洗好後要用報紙包起來,按筆頭形狀包緊,否則下次用之前筆毛會扎開,根本沒法用。

4,你這個問題是因為水粉畫多了,養成了粉畫的習慣,油畫顏料難幹正是它的特性之一,很多畫家為了讓它乾的慢還新增罌粟油,就是為了畫上層時可以與下層顏色結合。再有油畫色層的覆蓋主要目的是為了透疊效果,可不是為了改錯來的。如果是用色不理想要改,那最好把舊顏料先用刮刀刮掉,儘量乾淨了再畫新的。還有油畫多層畫法也有幹畫法溼畫法,有的是等底層乾透了再畫上層,但是一定要做銜接工作(這裡就不說了)。

5,調色盤表面一定要處理,如果買來是油漆好的可以直接用,如果是白茬的,要自己油漆,或用油做拋光(這種最好,但很慢,要三個月做一塊)。調色盤每天要清理,儘量別擠過多顏料上去,最好一天用完,用完後先用刮刀把剩餘顏料刮乾淨,再用軟抹布使勁擦一遍,否則剩顏料很快會幹在板子上,形成無法清除的汙漬。假如已經造成這種局面了,就建議趕緊換一塊,髒調色盤讓人一起床就沒胃口畫畫。

6,真要想畫好,多看好的原作和多接觸有經驗的畫家是最好的,但是國內好的原作很少,技法純正地道的畫家也不多,可謂條件艱苦,只能勉力而為之了。經驗要慢慢積累,可以看點書,比較經典的是楊紅太編譯的《歐洲繪畫大師技法和材料》,這裡邊把油畫的方方面面都介紹到了,原作者是德國的材料學專家,比較權威,但是也不能迷信,因為此書原作者一來是學者,二來也已經是一兩個世紀以前的古人了,所以有些內容並不確,可以參考,但不必死扣,更沒必要照著書本一頁一頁做實驗。其它的技法書更是如此,很多書印刷精良,彩頁豐富,很容易讓人產生權威的錯覺,但是如果你迷信了,肯定吃虧。國內近年來也有些研究材料的人在寫書,但是參考價值更小,因為油畫對中國來說是舶來品,沒有深厚的技法傳統,整個技法體系半是舶來半是自創,簡單來說就是不夠地道,有點山寨……

要避免吸油情況發生的話,有兩個辦法,一種是畫得儘量薄,底層用松節油調色,爭取一宿乾透,上邊的色層儘量不要改來改去,如果是厚的地方要做幹覆蓋,要給它幾天休息的時間再接著畫。油畫還有個技法傳統,就是暗部薄,亮部厚,越重的顏色越透明,古典畫裡很明顯,印象派因為把暗部都提亮了,所以有時到處都很厚,但是在你對風格和技法有系統掌握前,儘量按傳統辦法畫,這種方法要加以發展變化很容易,印象派也是古典技法發展過來的,那些畫家學畫的時候也是學的傳

來也有些研究材料的人在寫書,但是參考價值更小,因為油畫對中國來說是舶來品,沒有深厚的技法傳統,整個技法體系半是舶來半是自創,簡單來說就是不夠地道,有點山寨……

要避免吸油情況發生的話,有兩個辦法,一種是畫得儘量薄,底層用松節油調色,爭取一宿乾透,上邊的色層儘量不要改來改去,如果是厚的地方要做幹覆蓋,要給它幾天休息的時間再接著畫。油畫還有個技法傳統,就是暗部薄,亮部厚,越重的顏色越透明,古典畫裡很明顯,印象派因為把暗部都提亮了,所以有時到處都很厚,但是在你對風格和技法有系統掌握前,儘量按傳統辦法畫,這種方法要加以發展變化很容易,印象派也是古典技法發展過來的,那些畫家學畫的時候也是學的傳統技法。可如果一開始就走偏了,往往越走越窄。

統技法。可如果一開始就走偏了,往往越走越窄。

7,1,構圖很重要。

古典油畫技法是一種透明畫法,有別於印象派的厚塗法。具體步驟為:

1、在細棉布或細麻布上用“油畫底料”做底子,乾透後再做一次,乾透後磨去凸起的顆粒待用;

2、用鉛筆仔細起稿,應詳盡、準確;

3、用熟褐、培恩灰、鋅白調成淡灰色勾輪廓,待乾透;

4、用熟褐、培恩灰、生赭、鋅白調成漸變色階,畫成一幅素描狀的單色畫,如同發黃的老照片,待乾透後,用沙皮磨去凸起部分;

5、用去色調色油(整瓶油看上去不發黃,無色透明)調製油畫色,至透明狀。分層給單色畫上色,一層乾透後,磨平,再上一層,由暗至明,層層渲染。猶如給黑白照片上色。也可每次上色後用油畫刀砑光,直至出現鏡面效果;

6、全部乾透後(一般6

【材料和工具】

用透明的植物油調和顏料,在製作過底子的布、紙、木板等材料上塑造藝術形象的繪畫。它起源並發展於歐洲,到近代成為世界性的重要畫種。產生15世紀以前歐洲繪畫中的蛋彩畫是油畫的前身。在運用蛋彩畫法的同時,許多畫家繼續尋找更為理想的調和劑。一般認為,15世紀初期的尼德蘭畫家凡·愛克兄弟是油畫技法的奠基人。他們在前人嘗試用油溶解顏料的基礎上,用亞麻油和核桃油作為調和劑作畫,致使描繪時運筆流暢,顏料在畫面上乾燥的時間適中,易於作畫過程中多次覆蓋與修改,形成豐富的色彩層次和光澤度,乾透後顏料附著力強,不易剝落和褪色。他們

運用新的油畫材料創作,在當時的畫壇很有影響。油畫技術很快在西歐其他國家傳開,尤其在義大利的威尼斯得以迅速發展。

油畫的主要材料和工具有顏料、畫筆、畫刀、畫布、上光油、外框等。

① 顏料,分礦物質和化學合成兩大類。最初的顏料多為礦物質顏料,由手工研磨成細末,作畫時才進行調和鼻衄內 。近代由工廠成批生產,裝入錫管,顏料的種類也不斷增加。顏料的效能與其所含的化學成分有關,調色時,化學作用會使有些顏料之間產生不良反應。因而,掌握顏料的效能有助於充分發揮油畫技巧並使作品色彩經久不變。

② 畫筆,用彈性適中的動物毛製成,有尖鋒圓形、平鋒扁平形、短鋒扁平形及扇形等種類。

③ 畫刀,又稱調色刀,用富有彈性的薄鋼片製成,有尖狀、圓狀之分,用於在調色盤上調勻顏料,不少畫家也以刀代筆,直接用刀作畫或部分地在畫布上形成顏料層面、肌理,增加表現力。

④ 畫布,標準的畫布,是將亞麻布或帆布緊繃在木質內框上後,用膠或油與白粉摻和並塗刷在布的表面製作而成。一般做成不吸油又具有一定布紋效果的底子,或根據創作需要做成半吸油或完全吸油的底子。布紋的粗細根據畫幅的大小而定,也根據作畫效果的需要選擇。有的畫家使用塗過底色的畫布,容易形成統一的畫面色調,作畫時還可不經意地露出底色。經過塗底製作後,不吸油的木板或硬紙板也可以代替畫布。

⑤ 上光油,通常在油畫完成並乾透後罩塗上光油,保持畫面的光澤度,防止空氣侵蝕和積垢。

⑥ 外框,完整的油畫作品包括外框,尤其是寫實性較強的油畫,外框形成觀者對作品視域的界限,使畫面顯得完整、集中,畫中的物象在觀者的感覺中朝縱深發展。畫框的厚薄、大小依作品內容而定。古典油畫的外框多用料層面、肌理,增加表現力。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