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三國影視劇中用的是竹簡而不是紙,是編劇疏漏嗎?

由 月月蘋 發表于 藝術2021-05-10
簡介新的技術從出現到大量應用是需要一段時間來普及改善的,雖然紙在漢朝就出現了,但是用什麼材料、各種材料的配比以及製作流程都是需要一點一點摸索的,中國古代的紙主要指的就是宣紙,宣紙是直到唐朝才有了記載,直到宋朝才有了製作流程的記載,可想而知其發展

絹帛是什麼材料

三國時期,處於東漢末年,以三國題材的電視劇有很多,我們經常會發現,那時候的人們使用的仍然是竹簡而不是紙。這是編劇的疏漏嗎?我們來看看。

三國影視劇中用的是竹簡而不是紙,是編劇疏漏嗎?

大家都知道,紙是東漢太監蔡倫在前人的基礎上,透過改進和創造發明的。

新產品的推廣和使用需要時間,但從蔡倫死到曹操死大約有一百年。按現在的看法也太久了一點。我們知道,紙是各種植物纖維亂七八糟堆在一起沉澱而成,這些纖維之間有很多空隙和孔洞,在這種紙上寫字,墨汁就會在這些空隙和孔洞中慢慢滲透遊走,形成我國書法上一種特有現象,叫“洇”。當時的紙還很粗糙,墨汁在上面“洇”得很厲害,不一會就洇得看不清了。如果我們現在用那些土法生產的、不作書寫的紙如黃表紙(燒香時用的)上寫字,還會出現這種情況。

這個問題用了很長的時間才得到解決,也就影響到了紙的推廣使用。

三國影視劇中用的是竹簡而不是紙,是編劇疏漏嗎?

後來人們大概採取兩種辦法:一是把紙鋪開,用輥子在上面反覆滾壓,把紙上的空隙和孔洞壓實,最大限度減少“洇”的程度和速度。在這樣的紙上寫字,人們發現紙上的字因“洇”而產生了一種難得的水墨效果,因此誕生了中國水墨畫和書法藝術(當然這是一種漸進過程)!

二是用一些植物汁液,塗抹在紙上,填充了紙上的空隙和孔洞,使字不再“洇”,還得到了各種色彩的紙。這個過程大約用了兩三百年時間,到了西晉基本得到了解決,左思的《三都賦》發表後引起轟動,便有了洛陽紙貴這一成語就是例證。

三國影視劇中用的是竹簡而不是紙,是編劇疏漏嗎?

紙從誕生(蔡侯紙)到徹底代替竹簡,是一個漫長過程,大約是東漢到東晉,約三百多年時間。但是代替中國工筆畫的載體,帛畫,則更為漫長。到唐朝,留存的畫還大多都是絹帛畫。直到北宋,宣紙(唐末出現)的橫空出世和普及,才徹底代替竹簡和絹帛成為中國文化藝術的載體(皇帝聖旨除外),用時約一千年。

所以說,一項新的發明,從開始到普及,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比如說,電子墨水屏早就出現了,為什麼現在還是使用紙質檔案書籍呢?4k甚至8k螢幕都出了,為什麼現在普遍還是1080p的呢?

三國影視劇中用的是竹簡而不是紙,是編劇疏漏嗎?

新的技術從出現到大量應用是需要一段時間來普及改善的,雖然紙在漢朝就出現了,但是用什麼材料、各種材料的配比以及製作流程都是需要一點一點摸索的,中國古代的紙主要指的就是宣紙,宣紙是直到唐朝才有了記載,直到宋朝才有了製作流程的記載,可想而知其發展的漫長。所以說雖然漢朝就有了紙,但到三國時期它也不是可以日常使用的,電視劇中是竹簡還是很合理的。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