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解讀《陽光普照》:一場親情和解的背後,是捨棄疏遠與偏見的結果

由 左小姐與右小姐 發表于 藝術2023-01-29
簡介3、親情和解,唯有放棄執念,擺正心態任何人都沒法用整個生命去怨恨或指責父母,不管他們做了什麼,所以親情在歷經一切之後,終會和解,只不過愛的越深沉,對孩子的束縛就越深,唯有放下之前固化的思想和偏倚的執念,才能使家庭走向正軌

陽光普照大兒子為什麼死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導語

家庭是受挫折時的避風港,同時也是誤解和偏見的溫床。

在家中,你是被偏愛的那一個嗎?

或者,你是被放棄的那一個嗎?

電影《陽光普照》

“您有幾個兒子?”“一個,明年上醫學院。”

明明有兩個兒子的駕校教練阿文面對學員八卦的提問,這樣的回答暴露了他內心對大兒子的偏愛和對小兒子的偏見。

解讀《陽光普照》:一場親情和解的背後,是捨棄疏遠與偏見的結果

正是這種偏愛,使大兒子阿豪在強烈的期望下壓得喘不過氣;也正是這種偏見,使小兒子阿和自暴自棄,自甘墮落。

在《陽光普照》中,明明是同一屋簷下生活的一家人,卻互相誤解、偏見,從未好好了解過彼此,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成為一家人,本應是上天的緣分,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愛被誤解,被扭曲,慢慢演變為陌生,尷尬,這才是最可悲的事情。

一、《陽光普照》關於親情的解析

1、中國式傳統家庭中被“綁架”了的親情

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在傳統的父愛中,偏執成為常態,思維被固化。

對待“良子”給予過高的期望,不考慮其需求,任其操辦一生。對待“頑子”過於嚴苛且不近人情,在沒有深入瞭解的情況下先入為主,在內心“判刑”。

解讀《陽光普照》:一場親情和解的背後,是捨棄疏遠與偏見的結果

在傳統的母愛中,妻子,聽從丈夫,任勞任怨,對兒子不甚瞭解,百般溺愛,最後只能在破裂的家庭關係中縫縫補補。

2、家庭中的偏愛和嫌棄

在中國式傳統家庭背後,最可悲的就是這偏愛和冷落。

《陽光普照》中,大哥阿豪就是揹著父親的期待,負重前行,他暴露在陽光下太久了,沒有陰影可以遮擋,早已被熾熱烤的融化,在無人理解無人傾述的世界裡選擇了默默地離去,正如阿豪乾淨的氣質一般,不帶走一片雲彩。

另一邊,不被父親正眼看待的阿和就一直躲藏在陰影裡,被冷落,被拋棄,對於他,父親沒有過多的關注,只求不惹麻煩。

就像《都挺好》裡面,被嬌慣壞了的蘇明成和被唾棄久了的蘇明玉一般,在這變了味的愛中,誰都忍受不了,誰都理解不了,勢必會造成親人之間的疏遠和猜疑。

解讀《陽光普照》:一場親情和解的背後,是捨棄疏遠與偏見的結果

3、委屈背後,是血濃於水的親情

當大兒子阿豪去世後,父親一夜白頭,他不明白自己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差錯,一向陽光懂事的大兒子就這麼沒了,他開始反思和懺悔,他終於明白是自己不平衡的愛造成了這一切,於是想盡辦法彌補他生下的唯一的兒子。

小兒子阿和在聽到備受寵愛的哥哥去世之後,下定決心重新做人,想從陰暗處走出來,走到哥哥的陽光下,分擔家庭的重任。

一切誤解和委屈之後,親情在和解和救贖,崩盤了的家庭在迴歸和重建,畢竟這是血濃於水的親情。

二、當過度的期望和質疑的冷落糅雜在一起

1、在陽光下,過度的期望帶來的只是無限的壓力

父母偏離軌道的意願,讓只會孩子無法掌控自己的人生,失去對生活的嚮往,造成無限的壓力。

這種以親情為名義,對親人進行無限索求的親情綁架,正是一起內在悲劇的起因。

阿豪從小就是完美的,陽光帥氣,懂事進取,在學校深得老師的重視和同學的喜愛,父親更是抱有過多的期望。

解讀《陽光普照》:一場親情和解的背後,是捨棄疏遠與偏見的結果

這樣穩重乖巧的他,卻在巨大的壓力下選擇了離開這讓他喘不過氣的人世,唯有離去得以解脫。

正如他所說的一樣:“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白天與黑暗的時間都各佔一半。可是對我卻不公平,只有陽光,24小時從不間斷。”

2、在陰影裡,質疑的冷落只會造就自甘墮落

當一個才資尚淺的孩子,若得到的只是鄙夷和嫌棄,他就會自暴自棄,不思進取。

如果對他們能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質疑,多一些關愛,少一些冷落,他們或許能改邪歸正,重新做人。在陰影下的孩子才更需要關懷和愛,而不是一味地懷疑和譴責。

阿和是叛逆的,但他也是善良的。在家中,他是不學無術的那一個,是調皮反叛的那一個,但他也是最沒存在感,最想父母關注的那一個,只不過他用錯了方法,透過暴力,逃課,早戀來迫使父母轉移注意力,在這不平等的愛中他是無辜的,也是可悲的。

3、親情和解,唯有放棄執念,擺正心態

任何人都沒法用整個生命去怨恨或指責父母,不管他們做了什麼,所以親情在歷經一切之後,終會和解,只不過愛的越深沉,對孩子的束縛就越深,唯有放下之前固化的思想和偏倚的執念,才能使家庭走向正軌。

解讀《陽光普照》:一場親情和解的背後,是捨棄疏遠與偏見的結果

在大兒子死後,父親阿文終於明白了自己才是這一切悲劇的根源,他開始慢慢去關愛和接納自己生下的唯一的兒子,從冷落和嫌棄叛逆的兒子變成為了兒子去殺人,阿文想彌補的太多。

三、在家庭中,如何“經營”親情?

1、作為父母

1)換位思考——理解的前提

我們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你只有用愛來交換愛,用信任來交換信任。——馬克思

人與人之間的尊重是相互的。

人與人之間要互相理解,信任,並且要學會換位思考,這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為父母,付出之前,先要理解,換位思考,將心比心。

如果當初父親阿文能設身處地地為大兒子著想,明白他的壓力,傾聽他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把自己的志願強壓在他身上,阿豪最後也不會自殺。所以,在家庭中,同理心和共情的能力也格外的重要,時不時換位思考一下,或許就能豁然開朗,海闊天空。

解讀《陽光普照》:一場親情和解的背後,是捨棄疏遠與偏見的結果

2)溝通與傾聽

每一個人都需要有人和他開誠佈公地談心。一個人儘管可以十分英勇,但他也可能十分孤獨。——海明威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思想與情感傳遞和反饋的過程,傾聽是好的溝通的前提。推心置腹的談話就是心靈的展示,親人之間頻繁的溝通和交流,互相吐露心聲,才能更好地緩解矛盾,瞭解彼此。

2、作為孩子

1)敞開心扉,積極交流

失去雙眼,看不到精彩的世界。 但關閉心扉,卻走不出奇蹟的人生。對待父母更是如此,若是對父母充耳不聞,封閉內心,又怎麼能更好的溝通交流呢?你若愛,就應給個交代。

阿和若能對父母敞開心扉,他也不會學著去打架,去報復,去犯罪。小時候被校園霸凌的他,卻沒有對父母傾訴,漸漸學會了用暴力解決問題。

解讀《陽光普照》:一場親情和解的背後,是捨棄疏遠與偏見的結果

所以,作為孩子,在遇到瓶頸和困難時,積極與父母交流,不自我封閉,才是正確的道路。

2)擺脫束縛,讓親人看到真我

“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別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無聲告白》

孩子不是父母的歸屬物,而是獨立的、有自我的人,父母不應把自己的意向或未完成的願望強加於孩子身上。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在《論孩子》裡寫道:"你的孩子,他們透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孩子也不應自我設限,要擺脫束縛,證明自己,更要讓親人看到真正的自我,承認真正的自我。

解讀《陽光普照》:一場親情和解的背後,是捨棄疏遠與偏見的結果

總結

祝願每一個人都有陽光普照,也有陰影可息。

圖片源自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更多情感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