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事業小攻略:與人初次見面要有距離、有目的、有節奏

由 安曉班有話說 發表于 藝術2023-01-24
簡介與人交往也好,談合作也好,如果你表現得非常熱情、主動,會導致兩個問題:一是會讓對方失去進一步探索你內心世界的慾望

和他人初次見面叫什麼

設想一下,你要去見一個投資人或者合作方,這是你們兩個人的第一次見面。

你想要給對方留下一個好印象,但你確實又對他不熟悉,你要怎麼做?我遇到過許多類似的情況,而第一印象的好壞,往往決定著今後的合作能否順利。

有很多合作方,我第一次見面時,雖然還沒有進入正題,我就能預感到——“嘿,這事兒能談成”!而有些合作方,我初次會面時,就會明顯感受到“哎呀,後續似乎很難推進”。

事業小攻略:與人初次見面要有距離、有目的、有節奏

心理學上的“首因效應”大家應該也聽過,就是指你見到某個人時的最初印象,決定著你以後對他的評價,也決定著你們關係的走向。

那麼,如何才能在初次接觸的時候給對方留下好的印象呢?我給大家提供一個“初次見面攻略”:有距離、有目的、有節奏。

第一,有距離第一次見面,要保持距離,無論是心理距離還是物理距離,切忌過度親密。

很多人有一個誤區,認為在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必須表現得非常熱情和親近,才能給對方留下良好印象。

在我看來,熱情過度未必是好事。

與人交往也好,談合作也好,如果你表現得非常熱情、主動,會導致兩個問題:一是會讓對方失去進一步探索你內心世界的慾望;二是如果你後來表現得不如當初那樣熱情,對方可能會覺得被怠慢了。

此外,人與人之間,要切忌交淺言深。

在心理學中有個“自我暴露”定律,它是指在人際交往中,敢於展示自己的真實情感和想法,更容易獲得別人的理解、信任和支援。

比如,在一個採訪中,當被採訪者講述自己童年遭遇的創傷,往往能引起聽者的共鳴,迅速拉近距離。

然而,心理學家進一步研究之後發現,在人際關係中,自我暴露並非越多越好,而是要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才會有效。

如果過度地自我暴露,非但不會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反而會讓人產生厭惡的感覺。

事業小攻略:與人初次見面要有距離、有目的、有節奏

有研究認為,人的心理可以分為三個區域:一個是可以讓別人察覺到的部分,即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的區域,叫作“透明區”;一個是不能讓別人發現的層面,即自己知道而別人不知道的部分,叫作“隱匿區”;還有一個是自己不知道而別人也可能不知道的部分,被稱為“潛在區”。

這三個區域在一個人的心理總量中所佔的比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的幸福感。

在良好的人際關係中,透明區應該最大,隱匿區較小,潛在區最小。

如果隱匿區大於透明區或者潛在區過大,都屬於不太健康的人際關係狀態。

尤其對於關係還不是很親密的人而言,自我暴露應該適度,設立必要的界限感。

初次見面保持一定距離,也有助於你更加理性地觀察對方的一舉一動。

此時的你並不瞭解對方,如果過於熱情和親密,很有可能會因為一些對方忌諱的話題而“踩雷”。

總之,第一次見面需要保持神秘感,既能引起對方的好奇心,又能幫助你迅速瞭解對方。

你需要把握這個距離,做到既不熟絡,又不陌生。

同時,你還要不斷去洞察對方的需求,找到合適的溝通點。

除了心理距離,還要注意保持物理距離。

事業小攻略:與人初次見面要有距離、有目的、有節奏

在一個相對比較寬敞的環境,我建議大家保持兩到三米的距離,而如果是一個相對比較窄一些的環境,則至少要保證一米以上的距離。

大於這個距離叫作社交距離,小於這個距離的叫作親密距離,所以在初次見面的時候,保持社交距離會讓人覺得比較自然、舒服。

第二,有目的第一次見面的機會很寶貴,尤其是如果約見的物件非常重要,那麼你必須提前對主題和內容進行設計,要讓對方對你表達的內容產生興趣。

我們要儘可能地給人留下一個幽默的印象,這會讓人更加願意與你聊天,為下一次溝通打好基礎。

在聊天過程中,可以偶爾自黑、自嘲一下,或者合時宜地開點小玩笑。

如果你天生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那在這點上你已經佔了優勢;而如果你平時不是一個比較幽默的人,你就應該提前準備好第一次溝通的內容,在確保足夠專業的前提下,增加一些能夠讓人感覺不枯燥的、有意思的話題,會更加讓人印象深刻。

在表達內容中,你應該體現出足夠的專業性,你的輸出必須有乾貨,且能讓對方迅速捕捉到你有合作上的價值,這將會對你們的合作產生積極影響。

可以先用一起合作一件小事作為引子,作為雙方合作的突破口。

比如,“我瞭解到您在這部分的業務上有一個小的難題,我剛好可以幫您很好地解決,我們可以在這部分上合作,取得收益,共贏互利”。

他聽明白你的要求之後,清晰地瞭解了你的價值,知道了你們共同的目標,他會評估你們合作的可能性,然後決定是否要與你進行進一步的接觸。

此外,在溝通的整個過程中,千萬不要自顧自地講述,而是要仔細觀察對方的反應和感受。

你可以透過對方的一些微動作和微表情,來感知你的談話內容、態度、動作行為、表情乃至語氣帶給對方的感受是愉悅的還是厭煩的。

你說的所有話都要基於對方的反應,比如,當對方身體忽然後靠,摸了一下手,扶了一下頭,或者出現了皺眉、抱手,說明他現在有些不耐煩了——要麼是對你說的話題不感興趣,要麼是對你的觀點有所保留。

這些可能都是拒絕的訊號,說明你接下來的談話內容需要趕緊調整了。

而如果對方一直微笑著聽你說完,甚至身體不自覺地往前傾,還時不時點頭,那麼說明機會很大。

第三,有節奏這一點非常重要。

很多人在第一次和人談合作時,稍有眉目,就步步緊逼,恨不得當場就簽約。

但我認為,如果對方不是一個衝動型的人,那麼最好給彼此留下一定的空間,不要太心急。

中國有句話叫:不可壞事做絕。

其實,“好事”同樣不能做絕。

這裡的“絕”是指:不要把話說得太滿,節奏不要太趕,而要留有一定的餘地,讓對方覺得意猶未盡。

這是在為下一次的見面和溝通建立良好的契機。

如果我們一開始就把自己的底牌早早地亮完,往往就會陷入被動,讓自己陷入比較尷尬的境地,很可能雙方之間的合作就到此為止了。

我曾經約一位知名度很高的明星見面談合作。

事業小攻略:與人初次見面要有距離、有目的、有節奏

我到他的公司,當時接待我的是他的合夥人。

在跟他合夥人聊完具體合作內容後,這位明星過來跟我打招呼。

這個時候,我沒有表現出任何興奮或者緊張的樣子,沒有跑去要求合影,也沒有激動地說:“我是您的粉絲,我太喜歡您了。”

我保持著冷靜和禮貌的態度,在舒適的社交距離下,先點頭問好,然後跟他說:“領導,我給您彙報一下今天我們雙方取得的交流成果,很成功也很值得期待。”

接著,我就把我這邊的優勢,以及能夠給到他們的資源和價值,快速地用“123”總結給他。

在總結的時候,我力爭每一個點都吸引人。

同時,我時刻注意觀察對方的神情是否感興趣,以便及時調整話題方向。

最後,在恰到好處的時候,利落地結束了對話。

我主動對他說:“您一定很忙,就不打擾您了,我就先回去了。”

而這個時候,他反而提出他還有一些時間,可以繼續聊一會兒。

最後臨別時,他還主動跟我加了微信,並與我合影。

整個溝透過程中,我一直秉持著我上面所說的三個步驟,保持舒適的距離,設計好對話內容,有目的、有節奏,不急於一時,逐步推進,最終達成了我此行的目的。

你在初次見面時,還應該注意哪些事情在第一次溝通的時候,還有一些值得我們注意的事情。

比如,經常有人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生怕對方會反感或者直接拒絕。

這其實是很沒有必要的,因為你跟對方見面,最終還是為了達成目的,所以提前說明來意是很重要的,不需要彎彎繞繞。

此外,現在大家在商務合作中,都習慣加微信聯絡。

但是我建議大家在加微信的時候,也要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這個社交距離跟之前提到的物理社交距離是不一樣的概念。

在加微信的時候,需要考慮對方的身份、地位、性別等多種因素,保持一個合適的度。

在雙方差距過大,或者不便的時候,不宜太過主動。

我認為,加微信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對方感興趣而主動加我們。

見面結束之後,如果對方是來求你辦事的,你最好不要主動加對方微信。

當你求對方辦事的時候,一般也由男方主動加微信為好。

如果你是個男士,你需要主動地去邀請對方加微信。

只要你前面沒有出現給對方感受不好的狀況,一般都不太會被拒絕。

事業小攻略:與人初次見面要有距離、有目的、有節奏

而如果你是位女士,那建議你提前準備好印有微信的名片。

在遞給對方名片的時候,用你的手指指一下你名片微信二維碼的那個位置,暗示對方:我們可以交換一個微信。

所以大家在印名片的時候,微信二維碼可以儘量做得大一點、醒目一點,方便你指的時候能夠明顯一些。

如果對方說“回頭我加你微信”,但事後並未加,那麼事情談成的可能性極小,基本可以不用在這個客戶身上浪費時間了。

最後,不要對加微信這件事情過於執著。

因為雙方加了微信之後,如果無合作意願,也不會起到太大作用。

對方如果有合作意願,早晚能加上微信。

此處,我再補充一個細節,就是如果你們的結識是中間人介紹引薦,那麼建議現場當著中間人的面不要急於去加對方微信,這會讓這位中間人感受不好,反而等待中間人或者對方主動提出加微信會比較好。

你要知道,只要你讓對方感受到價值,那麼加微信是遲早的事,反過來,即便加了也意義不大。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