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總是超時完成任務?可能是你的工作計劃有問題

由 泰迪抱枕 發表于 藝術2023-01-20
簡介這些資訊和影響來源於三個方面——過去:記憶偏差當下:情境錨定未來:困難忽略01.記憶偏差:正如前文所說,有時候我們明明有可參考的歷史資料,卻總是對此視而不見,以至於產生計劃謬誤

悉尼歌劇院為什麼延期

計劃很豐滿,執行很骨感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

寫一篇文章明明需要4個小時,但你制定計劃時,卻只安排3個小時;

你明知道自己的效率並不高,卻總是給自己安排過量的任務;

你總是計劃著一天做N件事,但最後往往只能做N-3件事。

為什麼我們總是給自己制定難以完成的計劃呢?

針對這一現象,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提出了[計劃謬誤]的概念,用來指:

對完成一項任務所花費的時間,作出過於樂觀的預測的傾向。

總是超時完成任務?可能是你的工作計劃有問題

[計劃謬誤]並非個例,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美國的一項報告指出:軍隊在購買科技裝備時,只有1%能夠按時、按計劃送達;

丹佛國際機場延期16個月開始運營,超出預算成本20億美元;

悉尼歌劇院建成比預計時間晚了10年,耗費的資金比預計成本多了12倍。

因此,不管你是個人,還是身處於集體,都難以逃脫[計劃謬誤]的影響。

關於計劃謬誤,最讓人困惑的一點是:

明明有可以參考、借鑑的歷史資料,可我們還是要給自己制定超量超重、難以完成的任務。

是什麼導致了我們對自我能力和工作效率的誤判?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關於計劃謬誤的那些事兒。

計劃謬誤的原因:記憶偏差、情境錨定和困難忽略

毫無疑問,計劃謬誤本質上是一種樂觀偏見,即:

人們傾向於把未來預估的比實際情況要好。

而這種偏見,來源於我們對關於過往、當下和未來的不全面資訊的錯誤解讀,也就是說,我們根據一些不全面的資訊或者受某些情境的影響,作出了對未來情況的誤判。

這些資訊和影響來源於三個方面——

過去:記憶偏差

當下:情境錨定

未來:困難忽略

總是超時完成任務?可能是你的工作計劃有問題

01.記憶偏差:

正如前文所說,有時候我們明明有可參考的歷史資料,卻總是對此視而不見,以至於產生計劃謬誤。

但其實,我們並非無視歷史資料,而是我們的記憶只讓我們看到了區域性的歷史資料——這就是所謂的

記憶偏差

如果現在讓你回憶一次旅行,你不可能記得全部過程和所有的細節,你只能記得,最讓你難忘的、感到快樂的或者是糟糕的部分事件。

在“9·11”恐怖襲擊事件過後的11個月,對親歷者的採訪結果顯示:大多數倖存者對襲擊細節描述的準確程度,僅為襲擊發生之初的63%。

而即便是發生不久的事,我們的記憶也不可能100%全部還原。這一點,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就足以驗證:

總是超時完成任務?可能是你的工作計劃有問題

總是超時完成任務?可能是你的工作計劃有問題

如圖所示,即便是刻意記憶的知識,20分鐘後我們也已經遺忘了將近一半。更何況,那些非刻意記憶的人和事。

因此,我們只能根據記憶中區域性的歷史資料,去推測我們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顯然,這一參考依據,有時是站不住腳的。

02.情境錨定

我們在制定工作計劃時,通常是在剛剛完成上一階段的工作任務之後,畢竟只有完成了階段性的任務,我們才會去安排之後的工作。

在這個區間,有一個因素常常被我們忽略,那就是

我們的成就感還處在較高點。

舉個例子:

對我而言,完成一篇文章或者製作一個影片之後的幾個小時,是我成就感的峰值。因為,剛剛做完的工作,讓我覺得自己頗有價值和能力。

而較高的成就感,會影響到我們對自身能力的預測。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錨定效應],指得是:

指人們在對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近期或第一印象及資訊的支配。

比如:

在一項實驗中,實驗人員向7位被試者提問:

“甘地的壽命是高於144歲還是低於144歲?”

所有人的回答都是低於144歲,畢竟世界上還沒有人的壽命超過這個數字。

實驗人員提出的第2個問題是:“甘地的壽命大概是多少歲?”

這一次,7位被試者的回答均值為110歲。

總是超時完成任務?可能是你的工作計劃有問題

但其實,甘地只活到了80歲。

顯然,7位被試對甘地壽命的評估,受到了前一個問題中“144歲”的影響,即便那個數字毫無意義。

同理,當我們的成就感處於較高點時,我們對未來能力的預估,也會受到影響,從而做出樂觀傾向的誤判。

03.忽略困難

有句俗話叫“好了傷疤忘了疼”,還有一句話叫“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這兩句話,都說明了——人們在事後和事前對事件執行過程中的困難和疼痛,抱有一種輕視心理。即:

當我們和某事拉開時間或空間距離時,我們就會

看輕

其中的阻礙。

而在制定工作計劃這件事上,我們和已完成的工作(歷史資料),以及未開始的工作(計劃中),全部拉開了距離。因此,我們難以去真正感受在工作執行過程中所遇到的阻礙,即便那些阻礙曾經困擾過我們。

所謂的“站著說話不腰疼”,描述的也正是相似的現象:站在山外的人,無法感受山中人的難處。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計劃謬誤產生的原因,並非單一因素導致的認知偏差,而是由多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除此以外,我們對自己的期待,也在無意識中產生了助推的影響。

計劃謬誤:對未來更好自我的期待

毋庸置疑,每一個人都想成為更好的自己。

知乎上很多相關的問題,譬如:

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如何改掉自己的壞習慣?

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

總是超時完成任務?可能是你的工作計劃有問題

每一個問題下面都有幾萬甚至幾十萬的關注度,以及成百上千的回答。這說明,

人們一直致力於對更好自我的探索。

把對更好自我的期待,留給未來的自己,就像讀書不多的父母,把出人頭地的希望放在孩子身上一樣。

很多年前,在我剛進入職場時,我的領導曾向我描繪過她對35歲的自己的美好期許:

“那時候,我有一份很好的職業,但不是現在這個。我一份不錯的收入,能開得起30萬的車,每週能和朋友相約去打高爾夫球。”

那年她不過27歲,如今到了35歲的年齡,她離了婚,淨身出戶,孩子留在了男方家。事業沒有半點起色,沒有房也沒有車,更別提什麼高爾夫。

回望幾年前的那場對話,我不禁感慨:

我們總是善於把所有的希望,推給未來的自己,就好像未來的那個自己,並不是現在的這個自己一樣。

其實,正如我那位前領導一樣,大多數人的未來,並沒有走上人生巔峰,也沒有迎來煥然一新的自己。

但人生總得需要一些安慰劑,就像我們對自己的樂觀預測一樣,透過制定足夠多的工作計劃,我們在無意識中

實現了與更好自己的親密接觸

一方面

,寫下能更多的工作任務,會讓我們覺得離更好的自己更近一步。因為,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力強、效率高。

另一方面

,“佈置更多的任務”這件事本身,也為我們完成更多的任務提供了一種可能。因為,馬雲說過:“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同理,當我們寫下超量的工作任務時,我們內心也是有強烈的期許的,即:

說不定今天效率高,我就能完成所有的任務呢!

講真,在寫下那些工作任務時,我們的理智層面其實能夠意識到“任務太多,難以完成”。而我們之所以非要那麼做,很可能是我們對“更好自我”的期望,過於強烈了。

總是超時完成任務?可能是你的工作計劃有問題

如何才能規避計劃謬誤?

01.利用心理對照法,想象執行過程中的阻礙

紐約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厄廷根,發明了一個

[心理對照法]

,用來提升執行力:

先積極幻想完成任務時的情境,再想象在執行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礙。

簡單來說,就是先進行樂觀想象,再給這種想象澆一盆冷水,讓我們迴歸現實,聚焦於執行過程本身。

我們可以把這一方法應用在規避計劃謬誤上。即:

當我們對未來產生樂觀預測時,提醒自己:想想執行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阻礙。

當我們意識到執行過程中的阻礙時,樂觀偏見得到中和,從而使我們在預判未來時,變得更加實際和客觀。

02.保持覆盤習慣

對工作任務的覆盤,可以讓我們對自己的能力,有一個更加客觀和全面的認識。

當我們的記憶無法為我們提供全面的歷史資料時,覆盤記錄就是一個很好的依據。

總是超時完成任務?可能是你的工作計劃有問題

為了規避計劃謬誤,在覆盤工作任務時,我們可以突出以下幾個方面:

工作效率

對工作任務的難易感受度

工作中遇到的種種困難

其他干擾因素

等我們有了直觀且真實的資料,我們也就無法自欺欺人,給自己佈置超量的任務了。

03.意識到人的成長並非一蹴而就

總愛給自己佈置超量任務的人,對不久後的自己,抱有一種不切實際的積極想象,就好像:

今天我做不到的事,下週或下個月我就有能力完成了。

但其實,

人的成長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水滴石穿、螺旋上升的過程

。你所看到的能力爆發,要麼是日積月累的複利結果,要麼就是資訊輸出的花哨炫技。

而大部分人,都是一點點、一步步,在與時間的撞擊、與自我的較真中,慢慢成長的。

因此,當你制定未來的工作計劃時,你應該意識到:

未來的你,能力一定比現在強,但強多少,取決於你當下的執行力。

因此,

當下你不想做的事,也不要奢望未來的你能夠做到。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