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兒女雙全,怎麼說都是幸運的”

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藝術2023-01-15
簡介今年初,俞滌萍的親生兒子去世,李帥跟“乾媽”的通話更頻繁了

怎樣讚美別人兒女雙全

本文轉自:浙江日報

“八一”建軍節到來前夕,杭州市上城區清波街道清波門社群又有十位居民與部隊年輕官兵結對為“母子”。往常這樣的活動,作為社群資深“兵媽媽”的俞滌萍肯定會帶著她的“兵兒子”李帥一起參加。可由於患病住院,俞滌萍不得不遺憾地請假,並囑咐社群工作人員,“不要告訴孩子,部隊工作忙,可別讓他擔心了。”

俞滌萍瞞著李帥,不願影響他工作,而另一邊,久未接到“乾媽”電話的李帥,早已起疑。他偷偷跟“乾爸”打電話,悄悄關注著“乾媽”的病情變化。“‘乾媽’現在情況還不錯,等她出院了,我就去接她回家。”李帥說。

從2018年結對以來,俞滌萍陪伴著李帥成長,逢人就說這是她的“帥兒子”;李帥也從她這兒感受“母愛”,在杭州有了一個“家”。

清波門開展結對工作時,俞滌萍是第一位報名參加的社群居民。“孩子們大老遠來從軍報國,很不容易。我想盡自己的一分力,照顧他們。”這是俞滌萍成為“兵媽媽”的初衷。從1996年以來,她先後結對了15位“兵兒子”和1位“兵女兒”,給了他們來自“第二故鄉”的母愛。

俞滌萍結對的第一個“兵兒子”來自義烏,20歲不到的孩子,離家入伍,正是需要關心關愛的時候。“聽到他叫我‘乾媽’,心裡一下就暖了起來。”對俞滌萍來說,這一聲“乾媽”,不僅是一份責任,還是將她和孩子們緊緊連在一起的紐帶。

傳統節日是俞滌萍最忙碌的時候。“端午的粽子、小年的水餃,他們不能回家,但節日的味道不能少。”每次節日前,她就會趕早去市場買上新鮮的原料,用心包粽子、做餃子,好在節日當天讓孩子們吃上熱乎乎的美食。“我把他們都當成自己的孩子,他們的口味、喜好,我都一清二楚。”

平常,“兵兒子”“兵女兒”身在軍營,不便外出。不見面的日子,俞滌萍不時會給他們打上幾個電話,“訓練辛苦不辛苦?最近新學了什麼知識?有沒有什麼不開心的?”臨結束通話電話時還總會說上一句,“有什麼需要都要跟‘乾媽’說,別不好意思。”

購買書寫紙張、做家常便飯,俞滌萍不僅照顧“兵兒子”“兵女兒”的生活,也關心他們的精神需求。 “我不是‘乾媽’結對的第一個‘兒子’,但結對時間是最久的。”李帥告訴記者,他最喜歡的就是跟著“乾媽”練字。“剛來部隊時,心情有點浮躁,‘乾媽’就帶著我練字,讓我平心靜氣。”李帥的宿舍裡還放著俞滌萍給他買的“文房四寶”,字越寫越好,也成了他訓練之餘的一大收穫。

今年初,俞滌萍的親生兒子去世,李帥跟“乾媽”的通話更頻繁了。“反而是‘乾媽’安慰我,讓我在隊裡不要分心。”李帥說,之前哥哥因病在床,但“乾媽”總是笑得暖暖的,家裡也收拾得乾乾淨淨,“生活上的不快,她從不表露,永遠都是那麼積極樂觀。”

親生兒子去世後,俞滌萍雖然難過,但她的精神支柱沒有倒。“我還有女兒,還有結對的‘兒子’、‘女兒’。兒女雙全,怎麼說都是幸運的。”俞滌萍紅了眼眶,但依舊笑著。

“有乾媽在,我們會覺得在這裡有了個家,有歸屬感。”這是所有“兵兒子”“兵女兒”的心聲。一聲“乾媽”,也是軍民魚水情最質樸的詮釋。

在濃厚的擁軍氛圍下,清波門社群催生了“兵媽媽”這類特殊群體。這群特殊的“母親”,結對部隊裡的年輕官兵,給予他們關懷,至今已有40年的歷史。這份特殊的親情,不僅使這些遠離家鄉的年輕人感受到了“家”的溫暖,也讓老人們獲得了精神慰藉。迄今為止,清波門社群已成功結對184對“兵媽媽”與“兵兒女”。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