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專家學者呼籲:也要關注“中等生”

由 讀創 發表于 藝術2023-01-10
簡介從“科技成果過濾”角度可以簡單把科技成果分成三類,第一類被認定為非常適合轉化的成果,稱之為成果“優等生”

中等英文怎麼讀

當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不能很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制約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的痛點是什麼?有人認為,我國不缺渠道也不缺資本,痛點在於很多所謂“成果”並不是真正的成果;有人認為,我國高校院所有大量成果,企業也有大量需求,痛點在於我們缺少像京東和淘寶這樣的平臺;也有專家覺得,痛點就在於缺乏像華為這樣重視創新,願意並有能力承接成果的企業。

哪種說法對呢?筆者認為,這些說法都有對的一面,但科技成果轉化是複雜的系統問題,科技成果轉化之痛並不是單方面的,而是多方面的。三類科技成果

創新經濟學中有個詞彙叫“知識過濾器”,它存在於存量知識與經濟上有用的知識之中,從語義上理解,其實質就是“科技成果過濾”。政府投資與社會投資都不可能面向所有研究方向、科技成果,因此引入“過濾”機制,精準聚焦相對較少的科技成果,對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進而促進經濟增長有積極意義。

從“科技成果過濾”角度可以簡單把科技成果分成三類,第一類被認定為非常適合轉化的成果,稱之為成果“優等生”;第二類被認定為非常不適合轉化的成果,稱之為成果“差等生”;第三類介於兩者之間的成果,稱之為成果“中等生”。

非常適合轉化的成果“優等生”,轉化起來通常不難,很多企業搶著承接。這類成果可以不要中介和平臺,也可以不要到處找資本,敏銳的資本會圍著轉,甚至不需要刻意去推動轉化,就能水到渠成。

非常不適合轉化的成果“差等生”,可能太基礎或太前沿,或者經概念驗證認定為應用前景並不理想。這類成果就算技術轉移的“金牛”來了,再“瘋狂”的資本,再願意創新的企業,也暫時無能為力。

但是那些介於中間的成果“中等生”,即有一定應用前景但還不明朗、有一定成熟度但不是很成熟的成果呢?隨著近年來國家的重視、體制機制的完善、科研人員觀念的轉變,高校科研院所的這類成果“中等生”應該不在少數。但在過濾機制之下,這類成果不具備支援優先順序,所以面臨著“轉化難”的問題。

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專家學者呼籲:也要關注“中等生”

提高“培優”成功率

現階段高校科研院所有相當數量的成果“中等生”,這個現狀不是短時間內就能改變的。透過正確開展成果評價,找出這些“中等生”並將其轉化落地,對促進我國科技成果轉變為生產力非常重要。

但由於資源有限性,成果“中等生”不大可能享受與成果“優等生”一樣的支援力度。現實中很多中介只願意去對接成果“優等生”,資本也只願意去投資成果“優等生”,企業更是隻願意去承接成果“優等生”。正因如此,大量的成果“中等生”無法走向市場,造成沒有成果可轉的假象。

也許有人質疑,為什麼不能把成果“中等生”培育成“優等生”再去轉化呢?如果不夠成熟,是否不要操之過急?

筆者認為,培育的過程廣義上就是科技成果轉化。對成果“中等生”的培育,光靠高校院所是不夠的,需要中介、企業和資本等創新要素的參與,甚至發揮主體作用。這不僅有助於加快“培優”程序,還可以大大提高“培優”成功率。

如何激勵科技成果“中等生”的轉化?需要政府部門出臺針對性激勵措施,並建立風險補償機制,降低轉化成本;另外,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縮短轉化時間。

當然,科技成果的“中等生”是相對的,轉化時也須區分輕重緩急。筆者呼籲,好機制、好中介、好平臺和耐心一點的資本要形成合力,給科技成果“中等生”以關注和信心。因為“優等生”不是與生俱來的,如果給予“中等生”足夠的信心與支援,將來它們為經濟社會的貢獻,並不會比“優等生”差多少。

審讀:孫世建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