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

由 科技因子 發表于 藝術2023-01-08
簡介中國青年報將與多家機構聯合,面向全國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繼續開展“科技強國青年”尋訪活動,為中國人講述中國人的故事,為中國科技青年塑造群體形象,指導青年一代追逐科技明星,肩負振興國家的使命

被淦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

在振興中華民族的道路上,一代代科學家們奮勇向前,登上科技之巔,締造了一座又一座重大工程奇蹟,為國家、為人民爭取了一筆豐厚的“家底兒”。

努力青年科技走向未來——青年科學精神照耀元宇宙

面對時代的新發展,年輕的科學技術工作者們被賦予了對國家未來希望的期待。怎樣才能使科技為祖國服務的傳統傳承下去,怎樣才能使科學精神的絃歌永存,怎樣才能使更多的青年才俊投入到實現自主創新的高科技中去?

來自不同領域10名“大國青年”的回答是:

自哈佛深造回來的馮晶,毅然赴西,帶領昆明科技大學的研究團隊,率先開發出超高濃度稀土碳鹽酸的新型硬質防護材料,並應用於航天等方面,推動了我們這個強國的重器研發;哈爾濱理工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院黃陸軍教授從高溫鈦基複合材料出發,研製成功了一種新型的網路結構鈦基複合材料,克服了常規鈦合金高溫難以突破600℃高溫的技術瓶頸;至於中國農大食物與營養工程系的李媛教授,則是以解決食品工業的瓶頸問題為目標,率先在人體內進行藥物和食品同源小分子靶向吸收的核心技術,並在此基礎上打破了外資的壟斷地位……

他們的路各不相同,但是,他們的路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強盛。

中國青年報將與多家機構聯合,面向全國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繼續開展“科技強國青年”尋訪活動,為中國人講述中國人的故事,為中國科技青年塑造群體形象,指導青年一代追逐科技明星,肩負振興國家的使命。

張伯禮,倪光南,莊文穎,莊文穎,李陽,尹浩等20名不同領域的院士前來致詞,希望更多的年輕科技工作者能夠挑起祖國的重擔,成為強國的主角;鄧亞萍,武大靖,鄭姝音等奧林匹克冠軍,還有李光復,朱一龍,王一博,吳磊等支援年輕科學家!【孫慶玲】

向科學精神致敬

在清華大學歷史博物館裡,陳列著一副巨大的人物肖像畫卷。

畫面上的14個人,或是凝視遠方,或是低頭沉思,或是談笑自若,背後是萬里長城,背後是祖國山川。這幅名為《以身許國圖》的作品,共有14位人均是清華畢業生,被譽為“兩彈一星”功臣。

“我願意用我的身體去報效祖國。”這是1961年畫中王淦昌在執行核計劃時的答覆。十七年後,王淦昌“消失”,而“王京”則出現在荒蕪的西北戈壁上。之後發生的事情,每個人都知道:中國成功引爆了第一枚原子彈,1964年10月16日;兩年八個月之後,第一枚氫彈被成功引爆,中國的核武發展進入新的階段……當王淦昌這個名字重新被使用,已經是七十一歲、白髮蒼蒼的他,一九七八年。

身在許國的中國,這也許是一種特別而難得的寶貴精神。這一點,跨越時間和空間,在每一代科學家們的血液裡都有:

60餘年來,屠呦呦發現了100%的抗瘧藥物——青蒿素,併為瘧疾制定了“中國藥方”;南仁東22年在貴州深山密林中,用他的一生開啟了“中國天眼”,探尋宇宙;十五年來,仰望著滿天繁星,在謝軍帶領下,北斗3號的總設計師,將其打造成為世界矚目的“中國名片”……

如果有人要問,什麼是科學精神?它們便是答案。

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們在自己的土地上豎立起了一座座科技的紀念碑,同時也塑造出中國人特有的精神面貌。它們就像天空中的星星一樣,引導我們前進的道路,讓我們重新體驗它們的平凡和偉大,它們的榮耀和夢想。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