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傳家訓揚新風之181 鳴山鄉九山楊姓:知根源餘里(上)

由 都昌融媒體中心 發表于 藝術2023-01-07
簡介九山小學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摩羅先生是都昌鳴山鄉萬家灣人,他2007年2月15日(臘月二十八日)到九山村看望姐姐,考察了蟠龍殿

楊氏筋骨祛痛貼多少錢

傳家訓揚新風之181 鳴山鄉九山楊姓:知根源餘里(上)

【家訓家規】勤儉者,是起家之本,傳家之寶,立業之基,人傳所當務也。勤而不儉,則財流於奢,儉而不勤,則財終於困。人世間,見名門世族,以祖考勤儉為成立之本,下代之福,因子孫奢侈而敗家之業。蓋儉則富貴長保,家計不難振興。

傳家訓揚新風之181 鳴山鄉九山楊姓:知根源餘里(上)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過都昌時,在城外的南山之巔吟詠出“鄱陽湖上都昌縣”的千古絕唱。浩浩鄱陽湖是都昌人的母親湖,全縣24個鄉鎮有21個瀕湖,而鳴山鄉便是都昌三個不瀕湖的鄉鎮之一。一方水土一方人,一如其名,“鳴山”的精靈是山,鄉域內除了大鳴山,還有九山,皆屬武山山脈。

傳家訓揚新風之181 鳴山鄉九山楊姓:知根源餘里(上)

九山村辦公樓

九山是個地名,亦是村名。鳴山鄉有九山村委會,全村有5600餘人,人口數不只在鳴山鄉坐上了各村中的頭把交椅,而且在都昌也能躋身前三名。“九山”不是指具體的一座山名,“九”實有數字上的所指。從鳴山集鎮沿老景湖公路往中館方向,只一里許向左折上行車的水泥路,進入鳴山鄉丁峰村委會所轄,前行三里許,至九山村委會地域,馬九公路是唯一的入村道。“九山”有“大九山”與“小九山”之說,就其地貌,入得九山便見兩條壠畈,上左首是大九山,下右首是小九山。老一輩村民的說法是,“大九山”是其中的九個村莊命名含了山名,曰楊昃山、段家山、蓮蓬山、馮家山、文所山、善堂山、老屋山、越山、子岡山。而“小九山”沿壠所指倒真的是九座山峰,曰茅山、朱家山、石家山、楊祿山、楊林山、灣塘山、王壠山、虎型山、楊山。

傳家訓揚新風之181 鳴山鄉九山楊姓:知根源餘里(上)

舊民居

九山多楊姓 楊姓播都昌

鳴山鄉九山村委會多楊姓。九山村有20個自然村,除馮家山、馮家咀、善堂山、越山、段家山、段捫鼓、魏家、張家洲、石家坂、梨樹洪家、葉家等姓氏村莊外,其它十餘個村莊皆為楊姓村莊。“都昌楊姓出九山”,且來探其源。

據《中華姓氏大典》和《元和姓纂》記載,“楊”為氏起源於遙遠的西周。周成王封其三弟叔虞在唐(今山西省聞喜縣東北),史稱唐叔虞。因康王封唐叔虞次子杼(前1025—前954)為楊侯,採食於楊國(今山西洪洞縣東南),始以楊為氏。楊姓肇姓始祖杼公發祥之地在陝西弘農(今陝西華陽縣),故楊姓多以“弘農”為堂號,而楊氏宗譜尊杼公的第廿三世孫伯僑為弘農一世祖。楊姓祠堂往往冠之“關西堂”“四知堂”,紀念的是大名鼎鼎的東漢太尉楊震(前59-124),楊震官至宰輔,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相傳縣令王密懷以金10斤賄楊震,對震曰:“暮夤夜無知之音,請笑納。”楊震怒曰:“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謂不知!”密慚而去。楊震為弘農華陰人,有“關西孫子”之譽稱。都昌楊氏承襲“清白世家”就源於楊震。

傳家訓揚新風之181 鳴山鄉九山楊姓:知根源餘里(上)

書學衝

楊氏從關西分徙福建浦城,至楊元琰(約1010—?),宋神宗熙寧年間遷信州弋陽。伯僑第五十五世孫楊允莊(1094—1157),於北宋靖康元年(1126)避金兵之亂,由弋陽金盤嶺徙居都昌九山源餘里,即今九山村委會轄地。在都昌生息繁衍的楊姓村莊是楊允莊的八世孫達甫、德甫、芳甫、定甫、懷甫、公甫和顯甫的後裔。九山“源餘里”,是都昌楊姓的尋根之地,而據當地老一輩人考證,源餘里有東、西之分。西源餘里在大九山的書學衝,社前楊村對面山坳,只存遺址,房舍盡遷。東源餘里在小九山的梨樹下楊村。

傳家訓揚新風之181 鳴山鄉九山楊姓:知根源餘里(上)

楊昃山村宗祠兼村民文化活動中心

1947年出生的社前楊村楊興貴參加過九山楊氏宗譜的編纂,他疏理出九山楊姓十餘個村莊分屬楊達甫、楊德甫、楊懷甫的裔孫族脈。

傳家訓揚新風之181 鳴山鄉九山楊姓:知根源餘里(上)

楊達甫譜像

達甫公這一族發脈為:其五世孫楊易溫(1391——?)明永樂年間分遷灣塘山楊村,屬小九山;其七世孫楊文訊(約生於1450年)明弘治年間分遷小九山新屋楊村;其六世孫楊志明(約生於1400年)明天順年間分遷黃石前,以其三子楊昃三冠村名曰楊昃山;現屬鳴山鄉丁峰村委會的堰下楊村舊時也屬九山,是達甫公七世孫楊文謙明成化年間由老屋裡分居趙家堰而成村。

傳家訓揚新風之181 鳴山鄉九山楊姓:知根源餘里(上)

楊德甫譜像

德甫公這一族發脈為:其五世孫楊海三(1361—?)明建武年間分遷惠山莊楊村,又稱大屋前頭;楊海三弟弟楊海七(約生於1555年)明洪武年間分遷文所山,又叫文子山楊村;楊海三(楊檚)次子楊仲華(1391—?)明宣德年間由惠山莊分居大屋楊村,又稱大屋後頭;楊海三六世孫楊橈(約生於1500年)明嘉靖年間由惠山莊分遷蓮蓬山楊村;楊海三第十三世孫楊孔堯明崇禎年間由擔水嶺復遷楊開畈,形成雜茨樹楊村,屬楊海三孫楊映宗後裔;楊映宗孫楊景觀(1488—?)明嘉靖年間由書學莊遷段家灣,地形為水推羅磨形,形成如今的羅磨地楊村;楊景觀長子楊樞(約生於1510年)明嘉靖年間由羅磨地分居馮家壠楊村;楊景觀次子楊極(約生於1513年)明嘉靖年間由羅磨地分遷大社畈,楊極長子楊繼宗(約生於1530年)明隆慶年間分居社前楊村;楊極另兩子楊繼先、楊繼春分居社後前村;楊景觀四子楊檟(約生於1520年)明嘉靖年間由羅磨地分居新屋南山村。達甫公、德甫公後裔修譜,領了各自的譜字,十九個字號打頭陣的的灣塘楊家的“慶”字號,究實如將19號連起來讀,也可綴字成句:“慶賀金安國太,天子萬富貴,金玉良明乾坤常”,比如楊興貴老人所存社前、社後楊極後裔便共領“金字號”支譜。懷甫公這一族多為其幼子楊景壽的後裔,其發脈為:梨樹下楊村是楊景壽五世孫楊信三的子孫;坳上楊村是楊景壽七世孫楊壽昌,明天順年間由馬澗橋遷茶園坳而成村;楊模畈村是楊景壽七世孫楊文昌,明天順年間由燕窩遷壠畈中,因楊文昌字模,後人以祖名冠之村名;楊宵村是楊景壽七世孫楊世昌明成化年間,由燕窩裡遷大塘山,因楊世昌字宵,後人亦以祖名冠之村名。

傳家訓揚新風之181 鳴山鄉九山楊姓:知根源餘里(上)

楊懷甫譜像

《楊氏九山宗譜》記載,楊達甫、楊德甫分別為楊仕寵之長子和幼子,楊懷甫為楊仕宏之幼子,按伯僑為一世序,楊達甫這一輩為第62世。三兄弟皆為進士身(查《都昌縣誌》未載錄)。楊達甫,字繼善,授金陵府尹;楊德甫,字繼文,舉饒州浮樑縣學士;楊懷甫系宋室廣陵郡王趙傑之女趙氏郡馬,即皇室女婿。三公在九山所發村莊,除以上所列,其實還有一個叫“叔婆壠”的楊村,屬達甫公後裔,僅有一戶人家已搬遷至縣城居住。九山早先還有夏姓、陸姓、毛姓等人家,後來外徙不存。

傳家訓揚新風之181 鳴山鄉九山楊姓:知根源餘里(上)

作者(右)在採訪楊興貴

一嶺分兩縣 兩縣蟠龍殿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大鳴山,有鳴山觀;九山,有蟠龍殿。

九山裡的蟠龍殿居平石嶺,從段捫鼓村直接有水泥車路蜿蜒著上得蟠龍殿下一平坦地,如要進得蟠龍殿,還需拾級而上,殿在最高峰。公路修建於2007年4月,全長1。3公里。蟠龍殿顯然也是民眾敬崇神祇、祈求平安的一方聖地,令人體味的首先是其名,不言“寺”啊、“廟”呀、“觀”呀,而道“殿”。古《說文古本考》言:“殿,堂之高大者也。”《新華字典》釋義:“殿,高大的房屋,特指封建帝王受朝聽政的地方,或供奉神佛的地方。”蟠龍,是中國民間傳說中蟄伏在地面未昇天之龍,龍的形狀作盤曲環繞。在古代傳統建築中,一般把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莊樑上、天花板上的龍習慣地稱為蟠龍。既為“蟠龍殿”,殿外的門柱、橫樑上,自然少不了金黃色的蟠龍雕飾和繪案,連洪鐘上也有龍的飾紋。

傳家訓揚新風之181 鳴山鄉九山楊姓:知根源餘里(上)

都昌地域蟠龍殿

蟠龍殿一如中國民間的眾多讓眾生膜拜的宗教聖地,相融著道教與佛教。蟠龍殿的中間主殿供奉的主神叫“萬法祖師”。當地流傳有關於“萬法祖師”堅韌修行與盡心呵眾的故事。說九山平石嶺下有戶人家,兄弟三人中老大、老二秉持“耕讀傳家”,過著平和知足的生活,老三在家中開屠賣肉為生。三弟屠豕日久,萌發的向善之心也就噬咬日痛,於是,有了立地成佛、普佑民眾的的善願。他放下一切俗念,蟄伏高高的平石嶺上修行悟道。有神明在冥冥中點化三弟,說他過往殺生太多,不可能修行成功。放下屠刀的三弟虔誠相應,說就是餓死也決不再殺生。神明又點撥,說你以前濫食生靈之身,任怎麼剔除也有洗刷不掉的孽垢。三弟低下了卑微的頭,相求神明通融,願勞筋骨、餓體膚,重塑一副腸肚,哪怕是要到清腸掏肚份上。神明還是凝重地搖頭,說你就是如此決絕,還是難抵達修行境界,因為你即使悔青腸子,但腸子可以變作毒蛇,禍害人間;即使刮肚祛膩,但肚囊也會變作烏龜,吞沒掉百姓賴以充飢的無數稻粱。三弟一臉的堅毅,撥劍而示,誓言那我願為民除害,將害人的龜蛇踩踏於腳下,用我手中的長劍驅邪魔,護生眾。

傳家訓揚新風之181 鳴山鄉九山楊姓:知根源餘里(上)

鄱陽地域蟠龍殿

神明似乎是要考驗修行者的恆心與毅力,就在他潛心修行的某日,一隻老虎在平石嶺東的巒林間出沒,常長嘯而傷及過往路人。三弟孤身一人持劍而往,在一場昏天黑地、飛沙走石的惡戰中,三弟最終憑著一股捨生取義之勇,斬斃猛虎。斯虎軀身化作一座隆起的山峰,如今還有“白虎峰”峙立於九山懷抱。又過了風餐露宿的數個春秋,某一日,得神明相助的修行者一腳踩著龜黿,另一腳踏著蛇虺,飛天成仙而去。當地生眾為了紀念修行者為民除害之德,並祈福萬世,建殿供奉其身,取名“萬法祖師”。想必是以最通俗的“萬法”二字,寄盼“祖師”有護佑天下百姓之無所不能。龜,別稱駝龍;蛇,俗稱小龍,從流傳故事的內涵上,不能產生雙“龍”與“蟠龍”的牽涉,當後人從民俗文化學的角度去揣摩“蟠龍殿”取名時,其歸旨或許就是民眾對於採王者之氣鎮邪賜福的期許。

傳家訓揚新風之181 鳴山鄉九山楊姓:知根源餘里(上)

暗山

平石嶺從山川地域上來說,一嶺分兩縣,而與之相及形成奇特宗教文化現象的是平石嶺上蟠龍殿,都昌和鄱陽兩縣,各有一座,背向而興,皆稱“蟠龍殿”。兩“殿”側房互通,一般香客都會在兩個“蟠龍殿”奉上虔誠。歷史上的蟠龍殿原建時間不詳,清嘉慶廿四年( 1819)重建。都昌蟠龍殿1996年屬第三次重建,2003年進行了改建,鄱陽縣的修建應稍晚一些。兩“殿”所供的共同的“萬法祖師”形態有異,但皆握劍,一腳踩龜、一腳壓蛇。神像兩側有對聯:“披毛衝牛鬥五雲震七星旗,腳踏龜蛇振四方手執三尺劍”,對神像作著註釋。

傳家訓揚新風之181 鳴山鄉九山楊姓:知根源餘里(上)

九山小學

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摩羅先生是都昌鳴山鄉萬家灣人,他2007年2月15日(臘月二十八日)到九山村看望姐姐,考察了蟠龍殿。摩羅先生在《贛北鄉村春節期間宗教活動考察日記》中,如此解讀“萬法祖師”的命名:“由於祖的本意專指人祖,這個萬法祖師的神學價值又相當於中國歷史上祖先崇拜的變形。也許萬發始祖是一個介於祖先神與宇宙神之間的神明,這個神的命名很具中國民間宗教的特色,他既不是佛教的,也不是道教的,更不是基督教的,他是中國的,是民間的。”摩羅先生進一步闡述:“中國的民間宗教很可能從原始社會以來,就在民間社會自行流傳,自行演變。而民間宗教中的大多數的神靈,都具有強烈的地方色彩,都是某個地方民眾的創造。蟠龍殿的萬法祖師是具有本土血脈的神祇。”九山楊姓村莊,自然是“本土”的一部分。山上山下,一片祥和。

傳家訓揚新風之181 鳴山鄉九山楊姓:知根源餘里(上)

平石嶺俯瞰大九山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