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也讀徐錦庚《大器晚成》:師生間的精神接力

由 城市新觀察 發表于 藝術2023-01-07
簡介我與立傳者,陳明福教授在海軍軍事學院的學生徐錦庚先生,是隸屬於不同機構的新聞同行,他是前輩,是榜樣

大器晚成怎麼讀

也讀徐錦庚《大器晚成》:師生間的精神接力

□湯乙清

人的一生,像能量守恆一樣,青少年時期的坎坷與上進,多能換來中晚年的如意與福順。但這僅是拘狹在個人與小我的層面。還有一種人,只要先前的多舛命運開啟一扇窗,讓一束束陽光照進來,他就會賦予生命以更宏大與深遠的意義與責任,大器晚成,即使八旬高齡也停不下腳步,不斷把目光投向歷史與現實深處。

他就是兼海軍軍人、教授、作家於一身的陳明福先生。

今年,陳教授已逾80歲。耄耋之年的他,時常自掏腰包,跋山涉水,尋蹤覓跡,收集資料,考察驗證,為司馬遷、李世民、柳宗元、司馬光、蘇東坡、左宗棠等人立傳。

僅《晚清名將左宗棠全傳》一書,他前後歷時七年,跑遍大江南北,辨偽存真,以匡視聽,成一家之言。迄今陳教授已完成各類著作47部之多,合計1600多萬字,可見其勤勉心力。

陳教授為古今人物立傳,如今有學生為他立傳,名為《大器晚成》。

這位感念師恩的學生,便是圈裡名人,人民日報山東分社社長徐錦庚。

我與傳主、立傳者都有交集。交往不多,但總能感到一種催人奮進的力量。

與陳明福先生相識是個巧合。他去棗莊市,我去蘭陵縣(原蒼山縣),動車座位挨著,又都有筆夾在書間,不免攀談了起來。緣於他的學生徐錦庚的話題基礎,我們這對偶遇的忘年交竟聊得很多、很深。於我,陳教授勸說了一路,也建議了一路。我倍感親切也倍覺珍惜。這些年來,我缺少的不正是這些醍醐灌頂的指引嗎?那年,陳教授好像76歲。動車分別後,大連濟南間,我們或電話或郵件往來著。

今年年初,我致電陳教授,他讓我去找找徐錦庚,讀讀他寫的《大器晚成》。末了還告訴我他的日常,每天要抽出兩三個小時散步、游泳,以保持體力和精力完成後面的《蘇東坡大傳》等四五本書,以及其他寫作計劃。

每言至此,我都會熱淚盈眶。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促使他要完成一個個逾齡逾量的自我挑戰,書寫在他眼裡他這一代知識分子所應肩負的歷史擔當啊。

我與立傳者,陳明福教授在海軍軍事學院的學生徐錦庚先生,是隸屬於不同機構的新聞同行,他是前輩,是榜樣。我們同在濟南,因此遇見的次數多了些。

與陳教授通話後,我很快拜訪了徐錦庚社長。他為人平和,沒啥架子,還幫我解答了階段性的人生困惑,因人民日報總社來人考察干部,我只小坐一會,在起身離開前徐社長送我兩本近著:一本《臺兒莊涅槃》,一本《大器晚成》。他還解釋一句,另外兩本書,辦公室這裡沒有了。

另外兩本書,指的是徐錦庚社長前幾年出版的《中國民辦教育調查》與《國家記憶》。《中國民辦教育調查》是獲得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的,《國家記憶》好像獲得了五個一工程獎,影響蠻大。

再見徐社長,我明顯感受到陳明福教授對他的影響。

他們都是海軍軍人,是師生,還是同鄉。他們的精神長相很像,都很理性,都長於思考,思考的問題都很遠,不是“身邊的小小的悲歡”,小鼻子小眼的個人得失小情感,而是某一個領域的,全國性的,民族性的大問題、大事情。

《大器晚成》一書裡,師生兩人一問一答,條分縷析日本的武士道與大和民族的雙重性格,共同為《滄桑旅順口》起書名等細節描述,再次使我對這對相差二十多歲,長得很像的師生陷入了沉思。

有些師生緣分,只維繫了幾年時間就慢慢淡了,遠了,散了;還有一些師生緣分,物理上的存在多一些,精神上的心靈上的交融少一些。而陳明福與徐錦庚的師生關係則歷久彌新,像雙輪底工藝的古法陳釀豐富綿長,像多次窨制的茉莉花茶香氣四溢。

感動於這份師生情誼,張立國先生為《大器晚成》寫了一篇有份量的序。他說,徐錦庚寫陳明福,既是出於情感,更是出於敬仰敬仰他自強不息的進取,敬仰他心懷天下的擔當。

《大器晚成》沒有沉湎於傳主的苦難人生,而是展現其在苦難中如何奮發有為、砥礪前行,給人以滿滿的正能量。全書串聯起苦難與成就、社會與人生、歷史與現實等方方面面,從中可以深悟共和國一代知識分子的可貴品格,而這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急需的精神力量。

如作者所言,“他的才學與成就,不能證明他天賦高,只能證明他比別人付出了更多努力,經歷了更多苦難。他沒有被苦難壓倒,他把苦難踩在腳下。”

《大器晚成》既有報告文學的新聞性,又強調新鮮感和陌生感。一些以前未曾見聞或只知大概的史實(如周鴻慶叛逃事件等)被帶了出來,讓讀者可以順手觸控到豐富的歷史褶皺。

緣於傳主與立傳者的海軍藍情結,曾在海軍後勤大院生活過的我,還意外收穫了海洋海疆海軍方面的新知識。再過幾天,就是4月23日海軍成立70年的日子,是為紀念。

——乙清19日記於回濟列車上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