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說了又不聽,聽了又不改,孩子陷入"反向惰性"?試試階梯式選擇法

由 寶寶好萌 發表于 藝術2021-06-19
簡介第二梯次解決方法:讓孩子在限定範圍內做出選擇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的自我意識也越來越強,這時候家長提供的兩個選擇可能無法讓他們滿意,這就要使用第二梯次解決方案:給孩子限定一個範圍,讓他們在這個範圍之內做出選擇

如何選擇階梯式教育

孩子由於心智發育不成熟,常常會犯下一些錯誤。一些暴脾氣家長會直接上手,另外一些脾氣比較好的家長,他們知道“君子動口不動手”。

在孩子犯錯後不打孩子,而是給孩子講道理,他們覺得這種方式相對平和,是一種正確的教育方式。等到講道理沒用之後,才會有所升級,罵孩子甚至打孩子。

最近有位朋友向我抱怨,說她的孩子不聽話。我問她怎麼了,她說孩子在家玩玩具,並許諾玩過之後自己把玩具收拾好。

可是沒一會各種玩具散落一地,叫她收拾起來她非不聽你的。“我還沒像別的家長那樣打罵孩子,我和她好好講道理,她倒好,臉轉過去啥也不聽”。把我那位朋友氣的直咬牙,差點就要動手了。最後只能無奈的自己去收拾完具。

我這位朋友抱怨的事情並不是個例,我們生活中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之後都喜歡給孩子講道理,還美其名曰“我可沒打她,我是在認認真真講道理”。

但是小孩子那麼小,哪聽得下這麼大道理呢?家長的那些“大道理”有時候不僅起不到效果,還會讓孩子心生反感,變得更加叛逆。

說了又不聽,聽了又不改,孩子陷入

孩子不聽話的心理學原因是什麼?

思想家盧梭曾說過,三種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講道理”、“發脾氣”和“刻意感動”這三種教育方式已經被心理學家證明是不可行的。如同我同事那樣,她苦口婆心給孩子講道理,可孩子卻不買你的賬,想怎麼做她還是怎麼做。

之所以會這樣那是在於這些教育方式都沒有從兒童的內心出發,而僅僅站在大人的角度。

孩子不聽話是因為受到了“反向惰性”的影響,只有瞭解他們的心理特點,我們才能更好的與之溝通,並解決問題。

說了又不聽,聽了又不改,孩子陷入

“反向惰性”

所謂“惰性”就是懶,是一種自我鬆懈,不願意去做一些事情。而“反向惰性”則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抗爭,典型的行為就是“即使說了他也不聽、就算聽了他也不改”。

具體就是當自己被要求去做的行為和自己的意願相反,他們就會產生抗爭心理,因為這種行為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所以他們拒絕做出改變。除此之外

“反向惰性”還有這些危害

1、阻礙孩子的健康發展

實際上有時候孩子已經意識到錯誤,但是受到“反向惰性”的影響,他們不願意承認,而且仍然固執的繼續錯下去,除非帶來嚴重後果,否則這條路他們會“走到黑”,這就對他們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2、無法與人友好相處

受“反向惰性”的心理影響,孩子會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好東西只知道自己獨享,不懂得和他人一起分享,常常與別人因爭奪東西而發生衝突,無法與人友好相處。

說了又不聽,聽了又不改,孩子陷入

克服孩子“反向惰性”心理,試試階梯式選擇法

孩子不聽話這一問題也是分情況和層次的,我們可以根據不同情況和層次,透過三個梯次來解決。

第一梯次解決方法:提供兩套方案,讓孩子做選擇題

孩子不聽話是因為他對家長提出的解決方案不滿,並且無法選擇其他的代替方案。

臺灣教育家洪蘭曾說:糾正一個行為最好的方式,是用一個可被接受的行為取代原有的壞行為。

所以在孩子犯錯後,家長並不是單純制止就行,而是要給孩子提供2個可以接受的做法,讓孩子去選擇。

儘管是讓孩子自己選擇,但這不代表他們可以隨便選,而是在一個限定的範圍之內做出選擇。這樣孩子有了限定的選擇,才能把後果限制在一個可控的範圍內。

說了又不聽,聽了又不改,孩子陷入

第二梯次解決方法:讓孩子在限定範圍內做出選擇

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的自我意識也越來越強,這時候家長提供的兩個選擇可能無法讓他們滿意,這就要使用第二梯次解決方案:給孩子限定一個範圍,讓他們在這個範圍之內做出選擇。

“丫丫,今天想吃南瓜還是菠菜呢?”

“都不吃,這兩個我都不喜歡。”(選擇題已經失效)

“那丫丫想吃什麼蔬菜呢?”(媽媽給丫丫限定了蔬菜這個範圍,讓她去選)

“我想吃西瓜。”(丫丫進入了媽媽的限定範圍)

“西瓜不是蔬菜哦,你再想想還有哪些蔬菜,例如黃瓜、菠菜、西紅柿”(媽媽又在限定的範圍內提供了具體的選項)

“那就吃西紅柿吧!”(最後孩子在指定範圍內做出了一個選擇)

可是如果孩子仍然堅持最初的選擇,家長該怎麼辦呢?那就需要用到第三梯次解決方法,繼續往下看。

說了又不聽,聽了又不改,孩子陷入

第三梯次解決方法:讓孩子知道每種選擇對應的結果

每種選擇都會對應一個結果,選擇不同,結果也不一樣。由於家長經歷的更多,所以對每種選擇所帶來的後果也更清楚。對於可能帶來壞結果的選擇,我們要讓孩子儘可能避免。

可是通常來說孩子只會看到眼前,想象不到可能帶來的後果。所以家長要孩子清清楚楚的知道每一種後果,然後讓孩子自己去選擇。

用這種選擇對應結果的方式,建立起因果關聯,可以增強孩子的責任感,知道要為自己的選擇所帶來的後果負責。

三種解決方法既各自獨立,又是遞進關係。家長在應用時,儘可能用前一種,只有達不到效果,才逐漸往後推。這三種解決方法是在保證基本原則的情況下推出的,既讓孩子喜歡選擇的需求得以滿足,也對孩子起到了教育作用,這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

說了又不聽,聽了又不改,孩子陷入

有人說

“看東西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楚。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

,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孩子的教育上。家長對待孩子一定要用心,去體會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這樣在教育孩子時也能方法得當,恰到好處。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塑造健康的人格,這樣他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才能一帆風順。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