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新課標來了,音樂當然還是聽覺藝術|爭鳴

由 音樂週報 發表于 藝術2022-12-29
簡介最近拜讀了張燚老師的幾篇文章《“不會音樂怎麼開展音樂教育”真的是個假問題》《音樂教師,請認清您的“專業”》《新課標來了,音樂還是聽覺藝術嗎

聽覺藝術包括什麼

新課標來了,音樂當然還是聽覺藝術|爭鳴

最近拜讀了張燚老師的幾篇文章《“不會音樂怎麼開展音樂教育”真的是個假問題》《音樂教師,請認清您的“專業”》《新課標來了,音樂還是聽覺藝術嗎?》,讀後並沒有獲得多少具體、實際的音樂教學方法和經驗,而是覺得張老師站在理論的制高點,把音樂教育弄成了一門“玄學”,尤其是對新手教師而言,除了產生更多困惑,可能無甚裨益,甚至無所適從。也因此有晚生後學撰文《“恐怕你要成為理論家了”》對張老師的一些觀點提出了質疑。筆者也想就上述三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不會音樂肯定不能開展音樂教育

筆者生於1970年,那時我生活的地方,整個縣的專業音樂教師屈指可數,學校音樂教育的基本狀態就是隻有唱歌課。非專業老師並不會演唱教材中的所有歌曲,而是自己會什麼就教學生什麼,老師唱一句學生唱一句,能有一把拉得荒腔走調的二胡就很不錯了。這些老師其實也學過教育學、心理學,可是沒有專業技能的支撐,想要搞好音樂教育,那近乎白日做夢。

張老師認為現在的音樂教師都是專業院校畢業的,專業肯定沒問題。其實這跟他之前寫過的擴招影響了生源質量有關文章是有矛盾的。即使一個院校同一班級出來的學生,專業上也是存在相當的差距,更何況邊遠地區仍相當缺乏專業教師。也因此會有地方對一些非專業教師進行培訓以補充音樂教師的缺口,而培訓的內容則以音樂技能為主,其次才是音樂教學方法。

就我們所看到的一些音樂名師課,老師無一不是專業技能精湛,教學方法嫻熟,二者缺一不可。而且,音樂教師除了課堂教學外,還肩負學校音樂社團的訓練、展演、比賽的任務,這時候,專業技能更顯得重要。在作品理解與處理上,也是專業好的更勝一籌,我相信學校招聘新教師時,更想要專業特別強的。

二、音樂教師的專業是“音樂教育”

時至今日,音樂教師認為自己的專業是“音樂”而不是“教育”,還在做著音樂家夢的人肯定越來越少。事實上,沒有誰比我們一線教師更清楚,一週近20節音樂課,面對幾百個學生,想培養出音樂專才近乎於天方夜譚,特長生多是參加校外輔匯出來的。

不知道張老師的“音樂教師普遍缺乏教育技術”的結論是從哪得出來的。請注意,不是缺乏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而是缺乏教育技術,有點本末倒置。音樂學科之所以能區別其他學科,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透過音樂育人,除了淨化心靈、培養審美之外,掌握一定的音樂技能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就沒有藝術表現和創意實踐了。

音樂教師既應該加強“教育”這個專業,也不能丟掉“音樂”這個專業,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才能站穩講臺。

三、音樂是聽覺藝術的本質特徵永遠不會變

新課標突出課程綜合的理念,要求音樂教師能夠具備綜合的藝術素養,在舞蹈、美術、戲劇、影視等方面都能有一定的知識技能,對我們音樂教師來說是一個挑戰。說這些知識技能並不高深,有點坐著說話不腰疼的感覺。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目前為止,我認為具備如此綜合藝術素養的音樂教師鳳毛麟角。

亂花漸欲迷人眼,音樂教師何去何從?當然還是要緊緊抓住音樂藝術的本質特徵,從發展學生的聽覺感知入手。如果我們的音樂課玩了許多遊戲、看了許多影片,最後學生就是不能安靜地聽音樂,我認為,這樣的音樂教育就是失敗的。

《音樂週報》最近有一篇文章《我們能持續專注於音樂多久?》引起了筆者的興趣,資訊時代,別說兒童,就連成人也普遍缺乏專注力。怎樣讓學生專注、完整地聆聽一首五分鐘的曲子?這才是我們需要具體研究討論的問題。期待專家的有效指導,千萬不要說:“別太把音樂當回事,別太把學生當回事。”

吳洪彬/文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