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語文作文寫作能力快速提升“三步法”——思維訓練提升寫作力!

由 思維人格呂士申 發表于 藝術2022-12-27
簡介在上一步發散的情況下,圍繞主題或表達中心進行思維的收斂,以此才進行材料和表達語句的篩選

如何提升語文作文能力

很多人對於寫作並不陌生,因為自入小學以來,語文課上常常有寫作,並且語文試卷上的寫作業是必不可少的。

不過事實上,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寫作可以說煩惱不已,因為寫作無從下手,或者寫出的作文自己都覺得“慘不忍睹”。

雖然寫作涉及面比較廣,並且寫作是語文各種能力的綜合運用,因此才讓人有無從下手之感,但是寫作也尤其重要方面。

語文作文寫作能力快速提升“三步法”——思維訓練提升寫作力!

下面僅從思維訓練方面,結合個人這麼多年的寫作指導與思維訓練實踐,提出“三步法”寫作,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01

有話可寫

大家可能一看“有話可寫”這幾個字就認為很簡單,事實上很多寫作水平不理想者面對作文蹙眉不展的原因就是“無話可寫”。也就是作文也有題目,也知道要寫哪些方面,但是卻不知寫什麼,不知如何下手。如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樣,看起來,好像是沒有材料。

古人就曾經指出“情因物感,文以情生”,也就是說文章是為了表達內心思想情感的。

因此寫作首要的不是寫本身,而是是否有形成“文”之“生情”。也就是是否有真情實感,並且內心有了真情實感後還欲表達而出,或與人分享,或為了發洩等等。

為何如此呢?

“我口說我心,我手寫我口”。

我們的話語是為了表達我們的內心,而我們用筆寫作就是為了書寫表達內心的話語。

所以,寫作的第一步就是在有了真情實感之後能夠“有話可寫”。

一個人感於物而生情,內心由於受了觸動,因此有感而發,這時不吐不快,因此用筆記錄下來。

如果一個人寫作,僅關注技巧和借鑑他人材料等,而沒有“生情”,那這樣的文章也必然沒有感染力,是無病呻吟。

這樣的文章一讀起來就會覺得很空洞,都是辭藻的堆砌,但是這樣的“華麗”,卻也難以掩飾內在的枯燥、空洞。換句話說就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文章是一個人真性情的表達,是一個人對所感的物件的體驗、認識等的描述,是人與所感之物的交流,是細語。

因此,寫作並不是技巧的堆積和修辭的運用本身,更內在的是一個人自我心境的抒發。

“有話可寫”也就做到了有表達的需要。

要做到“有話可寫”並沒有想象中容易。

為什麼呢?

因為這是從“無”到“有”轉折。

說出來和寫出來是不一樣的。我們很多人,說起來頭頭是道,然而一旦動筆卻大腦一片空白。

那如何做到“有話可寫”呢?

從最簡單的角度來說,如果寫作無從下手,那麼想做到“有話可寫”就是不用想太多,心裡對物件的感受是什麼就說什麼,不需要整理,不需要思考是否合適等等。然後就把所說的原封不動地寫(也就是記錄所說的話)出來即可。

因為在無從下手時,考慮越多,越無從下手!

憂慮越多,人就越患得患失,就會越沒有信心和勇氣。

這時就採用最簡單的“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方式,其他不考慮,就是有什麼說什麼,說什麼就直接寫什麼。

簡言之“有話可寫”就是把自己對所寫物件的直覺的話記錄下來,不用修改,不用考慮是否通暢、是否銜接等。

這第一步就是“有話可寫”!

就是看到文章題目,腦海中直接的印象和首要想說的話直接用文字“複製”到紙上即可。

第一步“有話可寫”解決的是無話可寫。

無論任何作文,不論掌握的技巧、詞彙再多,一旦無話可寫,都無法發揮作用。

這個步驟的關鍵是不要想其他的,就是看到作文題目或要求,當時腦海中看到該題目的第一印象或直覺的認識,這時用文字記錄下來即可。

這個階段最擔心的就是自己無話可寫,但是又想著要把文章要寫多好多好,害怕自己的文章寫得不好等等,一旦有了這些“雜念”就更無話可寫了。因為壓力更大了,話也無法“露頭”了。

不過為了做到“有話可寫”就需要平時訓練下發散思維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便於想象和聯想。

因為發散思維就是橫向思維,是多角度多層次的看待同一物,是視角的多元化和方式的多樣化。

如果是家長,對孩子進行發散思維訓練,可以就孩子關注或喜愛的物件入手,引導孩子自己表達,並嘗試引導孩子從不同角度來審視。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多方面的提問,引導孩子思考。這時切忌不要對孩子表達的內容作出正誤評價,因為此時關注的不是表達的內容,而是孩子能夠表達、敢於表達。

一旦對孩子的表達進行判斷並就自己認為孩子說的不好的給予批評等,孩子就會對錶達產生恐懼,慢慢就不敢表達了,時間長了就習慣於不動腦了,當然就無話可說了。

如果是個人自己看,可以讓自己從肯定和否定兩個方面來思考,然後綜合兩個方面,這樣認識就會更深入、考慮問題也會更全面。

02

歸類分主次

第一步做到了“有話可寫”之後,已經寫出了不少內容。這些內容由於是照直覺或感覺記錄下來的,所以可能很零散並且沒有主次之分。

所以這時需要對所寫出來的“話”(即語句)進行重新組合。

組合的原則很簡單,“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也就是把所寫出來的眾多“語句”按照類進行組合。

如果是同類或雷同的就放在一起,也就是對“話語”分門別類。

這樣對所寫出來的全部的“語句”就可以按照“類”至少可以歸為兩類或兩類以上。

為何要這樣呢?

因為“材料”要集中!

歸類不但便於理解,更易於表達和接受,讓表達更清晰明瞭。

由於語句都已經寫出來了,所以這一點不是很費腦子。

比如如果寫“我的媽媽”,有的語句是寫媽媽的勤勞,有的是有關媽媽的節儉,有的是有關媽媽的工作態度,如此等等。那麼就可以把寫出來的話語按照媽媽的不同方面的描寫而歸類。

歸類後下面要進行的就是對不同的“類”按照自己作文的主題以個人的意向進行主次劃分。

也就是說不同的類在作文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是不同的。

根據不同的類對文章表達的中心的作用和重要性的不同排序。

對錶達中心重要的就放在主要地位;反之就是次要位置。

主要位置的就是表達的主要內容,需要進一步擴充和挖掘;次要的就略寫甚至刪除不計。

這樣也就做到了對材料處理的詳略得當。

這個過程也就是思維訓練的過程:圍繞表達的中心對材料按照從重要到不重要進行排序,這是寫作者自身內在的思維過程,也是自我審視、自我判斷。

一開始可能主旨不太明確,主次劃分也不是很合理,但是這些不重要,重要的按照這個方式進行,只要思維不斷的這樣訓練,慢慢的就會改觀。

那時就主題明確,主次得當,因此也就是詳略得當了。

所以在寫作水平不如意的情況下,關注點放在透過材料和語句的不同處理訓練自身思維能力、提升自身思維水平,並在此基礎上,內在的提升語言表達能力,進而外在的看就是寫作水平和寫作能力的提升了。

這個過程內在的看其實就是思維的收斂。

在上一步發散的情況下,圍繞主題或表達中心進行思維的收斂,以此才進行材料和表達語句的篩選。

所以這個過程,也就客觀上訓練了寫作者自身的思維的目的性。並且圍繞思維的目的進行選擇與取捨。

03

擴縮句,修辭

經過“有話可寫”讓話語得以寫出,並且由於思維的發散,使材料眾多,有些雜亂。

經過“歸類分主次”讓話語不僅寫出,並且還按類集中且根據表達的中心分出主次,然後進行詳略處理。

這樣文章的表達就已經主題明確突出。

然後就進入了第三步,也就是對第二步後的語句和內容進行進一步的“修剪”、“美容”,使文章更符合“美感”,富有文采。

所以這個過程就是對話語進行“字斟句酌”的推敲,以使之最契合寫作者的內在表達的需要。

具體來說,這裡就兩個方面介紹下,其他的就不涉及了。

畢竟寫作涉及面廣,不可能全面涉及,尤其是對於寫作水平不佳者而言,更需要抓住要點,不能貪多求全。

擴句和縮句

擴句和縮句最好在掌握了句子成分之後進行,因為掌握了句子成分後,能更容易掌握,否則可能會很吃力。

如果句子成分還沒有很好掌握,可以參看

語文語法和英語語法輕鬆學:“結構+詞性”輕鬆助你學用句子成分

所謂的擴句就是在原有句子的內容上進行擴充

根據句子成分,我們知道,一句話的主幹一般是無法改變的,因此擴句一般都是新增修飾語,具體來說也就是定語、狀語和補語。

由於作文有字數要求,如果自己的文章,字數達不到要求,擴句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比如:我看到樹下有一個人。

根據“句子成分”掌握,我們知道,修飾語一般修飾的詞是名詞/代詞或動詞/形容詞。

因此本句如果擴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或者以下幾個方面同時進行。

其一,對“我”新增修飾語,也就是為主語“我”新增定語。

可以是“走在路上的”、“剛洗過頭的”、“透過窗戶向外看的”等等。(切記,定語如果用結構助詞,只能用的。)

如果再深入一層,可以就剛剛新增的修飾再新增修飾語。

比如“走在路上的”前面可以新增修飾語“吃過晚飯後”。

所以,對定語的新增可以是多個定語,也可以在新增的定語的前面再新增修飾定語的修飾語。

這樣下來,不但語句得當擴充,由於運用更多的詞語,客觀上也進一步豐富了詞彙,更提升了表達能力。

其二,對“看到”新增修飾語,也就是為謂語“看到”新增狀語或補語。

比如可以新增“在公交車上”、“今天”、“在路旁邊”等等。

當然也可以在修飾語身上再新增修飾語,這樣表達的層次也就更多一些了。

除了可以新增一個狀語外,還可以多個狀語共同修飾,這樣表達就更豐富了。當然這樣就涉及了不同狀語的排序問題了。

其三,對“樹”新增定語。

因為樹是名詞,所以其前可以新增定語。

比如“學校旁邊的”、“商店旁邊的”、“圖上的”等等。

其四,對“人”新增定語。

因為人是名詞,所以其前可以新增定語。

這樣這句話至少可以從這四個方面進行修飾語的擴充,這樣就使得原句變得內容更豐富、資訊量更大了。

可能擴充的句子:起床後急忙刷牙衝出房間的我在公交車一抬頭看到站臺旁邊的樹下有一個身穿紅絲上衣的人。

如果大家願意,完全可以把擴句當作進行思維發散與收斂的訓練方法,同時也是積累詞彙的一個好途徑。並且還能訓練表達能力,有利於讓思路清晰、表達流暢。

如果擴充後句子比較長,為了方便交流與溝通,就可以把擴充後的長句“化整為零”,分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句子來表達。

這樣句子不就不顯得繁冗了嗎?

這樣不但可以快速增加字數,讓語言的表達豐富,還能圍繞主幹進行表達,不會偏題。

所謂的縮句就是壓縮句子內容,使句子短小精簡

縮句就是把原來較為繁冗的句子根據表達的需要,對其進行壓縮,使之在不影響表達的情況下,變得更為短小。

既然是壓縮,就意味著縮句不能改變原句的句意。

這樣縮句就要先找出句子主幹,因為無論怎麼縮,都不能把句子主幹給縮沒了,否則句子的原意也就改變了,甚至句子也就不需要存在了。

縮句就是找出原句的主幹後,對其修飾語進行壓縮,這裡的壓縮就是減少主幹的修飾語或者直接把主幹的修飾語全部去掉。

由此可見,縮句與擴句是句子練習的兩個方面。

我們很多時候遇到長句子,尤其是一個段落就是一個長句子的時候,往往感到難以理解。這個時候要想快速理解,就需要進行“縮句”。

因為縮句就是直奔主題,直接抓住句子主幹,枝葉不計。

如果掌握了句子成分的內容,縮句也就相對很容易了。

因為建議大家一定要認真掌握句子成分的劃分及判斷方法,這個很重要。

2.修辭

我們知道一個人想讓自己更漂亮,一般都會去美容,車子需要“保養”,如此等等。

同樣的,句子也是需要“美容”的。

對句子的“美化”就是修辭。

修辭有很多,此處建議大家在掌握了句子成分的基礎上,重點掌握以下幾個修辭手法。

比喻

因為語言較抽象,而人們對形象的事物比較容易理解。

比喻就是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把難理解的內容用形象具體的事物來展示。

不僅如此,比喻還是一種思維的習慣。

因為我們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更多的是運用“隱喻思維”,讓陌生的事物與我們熟悉的事物建立聯絡,從而透過這種聯絡,認識理解新的事物。

多運用比喻,還有助於培養個人的想象力,從而更富有創造力。

比喻中常見的是“明喻”、“暗喻”。

如果大家寫作時,能在寫好語句之後的潤色過程中多想想如何換個“比喻”來寫,文章就更美了。

由於語法書上和語文教學中有專門對比喻的介紹和講解及練習,所以這裡就不再多述。

排比

如果想讓文章有氣勢,建議大家一定要好好用用排比。

當然掌握排比必須先掌握句子成分,因為排比一定是結構相同的才行。

在寫作時,有些內容可以有意識地用相同或類似的結構來表達,這樣就形成了排比的氣勢,讀起來朗朗上口。

比擬

比擬分為擬人和擬物兩類。

為何這種修辭手法建議大家掌握和平時多練習運用呢?

因為它可以讓我們把文章寫活!

無生命的物件我們把它們當做人來寫,讓其賦予人所具有的一切,寫起來不就更生動形象了嗎?

如果大家對上面三種修辭手法沒怎麼掌握,建議不妨複習下這部分內容,然後找些例句進行仿寫。

仿寫是我們提升自己的一個很便捷的途徑。

掌握了句子成分和句子結構的判斷後,進行仿寫會更上手。

因為仿寫都涉及結構。

我們平時閱讀時覺得優美的句子往往都是使用了修辭,閱讀鑑賞中的很多句子鑑賞也都是用了修辭的句子。

比如:我很累。

“我很累。”這句話僅僅就是描述了“我”的狀態,但是具體怎麼個累法等等沒有絲毫描述,因此讀者也就不知這裡的“很累”具體所指,只能按照讀者個人對很累的體驗去理解了。

那換種寫法呢?

比如:我的落腳地猶如大石一樣,被地球深深吸引,再也無法挪動絲毫。

我們以一首詞中寫“愁”的句子來結束吧。

“試問閒愁都幾許? 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