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一週觀展指南|兩岸故宮聚焦海派,臺北推“上海畫壇”

由 澎湃新聞 發表于 藝術2022-11-29
簡介英國:肖像作品中的友誼展期:2018年6月28日 - 2019年5月6日地點:英國國家肖像美術館展覽將展出英國國家肖像館藏中以“友誼”為主題的歷史和當代作品,展品包括攝影和繪畫,展示肖像作品如何表現朋友之間的歡樂、閒適等情緒

何香凝美術館2018展覽

6月中下旬,在上海博物館與攝影藝術中心則依舊能看到英國的風景和熟悉的“阿富汗女孩”;在北京故宮呈現吳昌碩“鐵筆生花”的同時,臺北故宮則將呈現清末民初的“上海畫壇“與仙境題材的“仙山圖特展”。英國國家肖像美術館則將呈現“肖像的友誼”,華萊士收藏館也舉辦了創始人華萊士的紀念展。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特梳理各地近期值得一看的展覽與講座精選。

上海:

心靈的風景:泰特不列顛美術館珍藏展(1700-1980)

展期:2018年4月27日—8月5日

地點:上海博物館

一週觀展指南|兩岸故宮聚焦海派,臺北推“上海畫壇”

展覽精選了70多件英國風景畫作品,其中包括知名畫家如庚斯博羅、透納、康斯太勃爾、吉爾丁、科曾斯父子,還有拉斐爾前派的米萊斯,以及印象主義、超現實主義與現代派先鋒畫家的作品。風景畫記錄了人類自然觀的變遷,英國著名藝術史家肯尼思·克拉克爵士曾說,自中世紀以來,人類的自然觀就不斷地發展昇華,並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孕育了“與萬物和諧共處”的人文精神。

東行記:布萊恩·布瑞克和史蒂夫·麥凱瑞的亞洲攝影

展期:2018年6月16日—9月9日

地點:上海攝影藝術中心

一週觀展指南|兩岸故宮聚焦海派,臺北推“上海畫壇”

呈現兩位專題和紀實攝影師——布萊恩·布瑞克和史蒂夫·麥凱瑞的作品。布瑞克和麥凱瑞以攝影見證時事,用圖片講述故事,是聲名遠播的視覺敘事者。其中,史蒂夫·麥凱瑞拍攝於1984年的《阿富汗女孩》尤其為人熟知。展覽以當代的眼光重新審視兩人的作品,向西方世界長久以來對亞洲“異域情調”的好奇和著迷丟擲疑問,透過重讀這些照片,揭示出更深層的意義。

融合的視界:亞歐版畫展

展期:2018年6月26日—8月12日

地點: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

一週觀展指南|兩岸故宮聚焦海派,臺北推“上海畫壇”

展覽展出245幅16世紀至21世紀的亞歐版畫,呈現中國、日本與歐洲版畫之間的關聯,展出中有一幅葛飾北齋1804年至1807年創作的《押送波頭通船之圖》。

查理·卓別林:卓眼視界

展期:2018年6月8日—10月7日

地點:餘德耀美術館

一週觀展指南|兩岸故宮聚焦海派,臺北推“上海畫壇”

全球首檔回顧展“查理·卓別林:卓眼視界”帶著這些問題,以時間為線索,梳理卓別林及其塑造的經典人物形象,探討其所具備的人文精神,展現這些人物的現代性,同時研究攝影影象在藝術家走向傳奇的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2018兩岸陶藝交流展:林振龍/胡小俊雙個展

展期:2018年6月21日-7月21日

地點:W SQUARE展廳(上海市閔行區吳中路1686號)

一週觀展指南|兩岸故宮聚焦海派,臺北推“上海畫壇”

中國臺灣陶藝家林振龍和大陸胡小軍的陶藝作品均表達了當下都市生活的獨特生命體驗,畫面充滿著超現實主義的氣氛。他們在反覆試驗的泥料、釉色配方之中探索作品從立體到平面的各種構成方式,也是兩岸文化藝術交流的重要事件。

北京:

鐵筆生花:故宮博物院藏吳昌碩書畫篆刻特展

展期:2018年6月3日—7月15日

地點:故宮博物院文華殿書畫館

一週觀展指南|兩岸故宮聚焦海派,臺北推“上海畫壇”

故宮博物院現藏有吳昌碩書法、繪畫、篆刻作品二百餘件。作品創作時間跨越四十載春秋,涵蓋吳昌碩四十多歲至去世前不久的各個階段,時代連續,題材豐富,形式多樣,較為全面地呈現了吳昌碩的藝術發展軌跡和淵源脈絡。

江口沉銀:四川彭山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成果展

展期:2018年6月26日 - 9月26日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一週觀展指南|兩岸故宮聚焦海派,臺北推“上海畫壇”

此次展覽共展出四川彭山江口古戰場遺址發現的超過500件文物,是該遺址考古成果的首次公開展出。展覽分為序廳、沉銀出水和考古新章三個部分,其中,考古新章部分介紹“內水圍堰”考古新方法、新技術,以及公眾考古在此次發掘中的重要作用。

澳大利亞樹皮畫藝術展

展期:2018年7月3日 - 9月3日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一週觀展指南|兩岸故宮聚焦海派,臺北推“上海畫壇”

“樹皮畫”(bark paintings)是澳洲原住民創造的繪畫藝術,內容主要反映部族的歷史傳說、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每個地區、部族的藝術風格都有所不同。此次展覽將展出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Australia)收藏的122件“樹皮畫”(bark paintings)作品、32件木雕木刻、繪畫工具等。展覽意在為參觀者介紹澳大利亞原住民的樹皮畫藝術,推動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

“泥火幻彩”唐都長安三彩展

展期:2018年6月9日 - 9月8日

地點:周口店遺址博物館

一週觀展指南|兩岸故宮聚焦海派,臺北推“上海畫壇”

展覽將展出102件(組)西安出土及海外迴流的唐三彩文物,全部來自陝西曆史博物館和陝西唐三彩藝術博物館,呈現高超的陶瓷製作工藝,反映唐代社會經濟、文化的繁榮。

杭州:

越地寶藏:一百件文物講述浙江故事

展期:2018年6月8日—10月8日

地點:浙江西湖美術館

一週觀展指南|兩岸故宮聚焦海派,臺北推“上海畫壇”

展出浙江省39家文博單位的100件/組展品,六個單元:走出矇昧、精勤耕戰、陶瓷之路、梵音聲聲、武林舊事、走向自省,講述從史前到明清的浙江故事,重要展品涵蓋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如浙江省博物館藏餘杭反山12號墓出土玉琮,以及部分鮮有機會展出的文物,如全國第一批禁止出國出境文物——臨安水邱氏墓出土越窯青瓷薰爐。

張大千文獻展

展期:2018年6月8日—7月8日

地點:浙江大學西溪校區

一週觀展指南|兩岸故宮聚焦海派,臺北推“上海畫壇”

此次展覽是張大千的個人學術文獻展,展出書件信札、出版刊物、筆墨紙硯、攝影照片,涉及張大千的家世、治學、交遊、畫藝、收藏、創作、傳承等方面,對他一生的藝術軌跡進行梳理,呈現中國近現代藝術史的重要縮影。

臺北:

典藏新紀元:清末民初的上海畫壇

展期:2018年7月1日 - 9月25日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一週觀展指南|兩岸故宮聚焦海派,臺北推“上海畫壇”

此次展覽是典藏新紀元系列展覽之一,將圍繞清末民初的上海畫壇的海派繪畫,展出1850年至1930年代完成的作品58件。展覽分為“八方雲集”、“金石花鳥”、“山水士氣”、“書畫營生”四個單元,探討這個時期上海畫壇多元風格的形成、金石畫派的興起、山水畫風的發展以及書畫贊助形式的轉變。

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

展期:2018年7月1日 - 8月13日(第一期)/ 8月14日 - 9月25日(第二期)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一週觀展指南|兩岸故宮聚焦海派,臺北推“上海畫壇”

本次展覽將展出院藏仙境題材繪畫30幅,年代橫跨宋元明清,分為“仙境飄渺”、“別有洞天”、“修行採藥·遇仙昇仙”三個單元,呈現古人渴望羽化昇仙的精神追求。展覽作品包括宋緙絲《仙山樓閣》、明文伯仁《方壺圖》、傳五代董源《洞天山堂》(僅在前期展出),元方從義《神嶽瓊林圖》等。

深圳:

腕底煙雲未等閒:紀念何香凝誕辰140週年藝術展

展期:2018年6月27日 - 10月7日

地點:何香凝美術館

一週觀展指南|兩岸故宮聚焦海派,臺北推“上海畫壇”

何香凝(1878-1972)出生於香港,原籍廣東省南海縣棉村,號棉村居士、雙清樓主,是中國近現代女性社會活動與藝術家。從此展覽將展出何香凝藝術作品逾70件,輔以文獻資料、歷史圖片,全面展現其一生的藝術成就與革命貢獻。

日本:

畫水 - 廣重之雨、玉堂的清流、土牛的漩渦

展期:2018年7月14日 - 9月6日

地點:東京山種美術館

一週觀展指南|兩岸故宮聚焦海派,臺北推“上海畫壇”

日本是一個水資源豐富的國家,在美術作品中也有豐富多樣的水流表現。展覽著眼於日本畫中“水”的意象,展示描繪了“水”的館藏作品,從江戶時代的浮世繪一路追溯到近現代的日本畫。展品包括歌川廣重、奧村土牛、川合玉堂等人的作品。

英國:

肖像作品中的友誼

展期:2018年6月28日 - 2019年5月6日

地點:英國國家肖像美術館

一週觀展指南|兩岸故宮聚焦海派,臺北推“上海畫壇”

展覽將展出英國國家肖像館藏中以“友誼”為主題的歷史和當代作品,展品包括攝影和繪畫,展示肖像作品如何表現朋友之間的歡樂、閒適等情緒。其中,重要展品為一組繪製於1554年的雙聯油畫《Flicke 和 Strangwish》,其中一幅是目前已知英國最早的油畫自畫像。

Michael Jackson:牆上的藝術

展期:2018年6月28日 - 10月21日

地點:英國國家肖像美術館

一週觀展指南|兩岸故宮聚焦海派,臺北推“上海畫壇”

展覽將展出全球超過40位當代藝術家創作的邁克爾·傑克遜(Michael Jackson)的肖像,展品涵蓋多個媒介領域,探討流行音樂之王邁克爾·傑克遜對於當代藝術的持久影響力和文化意義。展覽將在在流行文化、音樂與當代藝術之間展開對話。

英國收藏家理查德·華萊士爵士誕辰200週年紀念展

展期:2018年6月20日-2019年1月6日

地點:華萊士收藏館

一週觀展指南|兩岸故宮聚焦海派,臺北推“上海畫壇”

為紀念華萊士收藏館的創始人理查德·華萊士爵士(1818-1890)誕辰200週年,本次展覽將展出他的20件藏品,回顧他的收藏曆程以及對文化遺產的貢獻。展覽中的重要展品包括清朝乾隆用過的“金甌永固”鎏金銅杯、19世紀非洲阿散蒂王國(Asante Kingdom)的黃金人頭塑像、16世紀的微縮三聯畫木雕等。

法國:

置身社會:盧浮宮館藏十七、十八世紀粉彩畫展

展期:2018年6月7日 - 9月10日

地點:盧浮宮

一週觀展指南|兩岸故宮聚焦海派,臺北推“上海畫壇”

此次展覽是盧浮宮從館藏珍貴十七、十八世紀粉彩畫中精選約120幅歐洲大師作品展出,重要展品包括修復後重新展出的莫里斯·昆汀·德·拉圖爾作品《彭帕特侯爵夫人肖像》、新近獲贈的西蒙·伯納德·雷諾作品《入戲的演員樂凱恩像》,以及義大利肖像畫家羅薩爾巴·卡列拉、英國畫家約翰·拉塞爾等人的作品。

印象派在倫敦:法國流亡畫家作品展(1870-1904)

展期:2018年6月21日—10月14日

地點:巴黎小皇宮

一週觀展指南|兩岸故宮聚焦海派,臺北推“上海畫壇”

由巴黎小皇宮與倫敦泰特不列顛美術館共同舉辦,展出普法戰爭期間流亡英國倫敦的法國印象派畫家作品,呈現流亡經歷對法國印象派藝術風格的影響。

德國:

藝術家的肖像照:從畢加索到安迪·沃霍爾

展期:2018年6月29日 - 10月7日

地點:柏林國家博物館

一週觀展指南|兩岸故宮聚焦海派,臺北推“上海畫壇”

展覽將展出德國攝影師 Angelika Platen 收藏的160幅肖像攝影作品,記錄了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形象,探索他們的個性、工作與生活,包括一些藝術家不為人知的一面。攝影展品的拍攝者包括 Berenice Abbott、Henri Cartier Bresson 等攝影師。

美國:

奧地利畫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與埃貢·席勒逝世百年紀念展

展期:2018年6月28日—9月4日

地點:紐約新畫廊

一週觀展指南|兩岸故宮聚焦海派,臺北推“上海畫壇”

為紀念奧地利畫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與埃貢·席勒逝世100週年,展覽展出兩位畫家的作品,呈現同一歷史時期的兩種不同繪畫風格以及兩人的關聯性。

講座:

上海:馬奈專題:鮮花與女性——最後的作品

時間: 2018年7月1日(週日)上午9:30

地點:上海圖書館正門4樓多功能廳

主講嘉賓:沈語冰(復旦大學特聘教授)

一週觀展指南|兩岸故宮聚焦海派,臺北推“上海畫壇”

19世紀下半葉,沒有一個畫家比馬奈更敏銳地表現了對鮮花、女性和生命的理解。他晚年的女性肖像畫和靜物畫的成就是驚人的,但在其早年眾多引起爭議的名作的光環下,這些作品的靈韻似乎被淹沒。是時候重新認識馬奈後期女性肖像畫和靜物畫的價值和意義了。

感知溫度——對克里斯蒂安·波爾坦斯基作品的另一種解讀

時間:2018年6月23日 14:00-16:00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三樓劇場

演講人:祁震(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教師)

一週觀展指南|兩岸故宮聚焦海派,臺北推“上海畫壇”

“回憶”、“傷痛”、“死亡”、“命運”……是我們在談論波爾坦斯基作品時常常會想到的和用到的詞彙,然而,“溫度”一詞很少被提到。祁震的這次講座就是從“溫度”的角度來向觀眾展開另一種對波爾坦斯基作品的解讀方式。

講座主題來源於2010年祁震在巴黎大皇宮“Monumenta”系列展中參觀了波爾坦斯基的作品《無人》(Personnes)時的親歷感受。波爾坦斯基希望觀眾在參觀展覽的時候,不是在作品前面看作品,而是在作品的“內部”,而且現場的溫度、氣味甚至觀眾的反應,都將參與到作品的建構中。

在講座中,祁震將從一名藝術創作者的角度入手,分析波爾坦斯基作品中所用材料的“溫度”和作品展示空間的“溫度”,同時,他也將作為一位普通觀眾,從觀看作品時所感知到的“溫度”出發,嘗試從多層面去解讀波爾坦斯基的作品。

北京:

盛世考古——四川彭山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漫談

時間:2018年6月28日 (星期四) 14:00~16:00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演講人:高大倫(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四川彭山江口古戰場遺址是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共發現文物42000餘件,文物種類豐富,是新世紀明清史領域的重大考古發現,具有多層面的史學價值,不僅破解了“江口沉銀”的歷史之謎,更是明代中晚期政治、軍事、社會生活等方面最直接的展示。對江口古戰場遺址的發掘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內水考古專案。考古工作者在發掘過程中創新了工作理念,探索和運用了大量新方法和新科技,在國內開創性地進行了內水區域圍堰考古發掘,成為內陸水下考古發掘的全新實踐,為今後灘塗考古、淺水埋藏遺址的發掘提供了實踐規範和經驗借鑑。在發掘過程中,考古工作者還積極開展公眾考古活動,在全國首次面向社會公開招募志願者全程參與考古發掘,在公眾與考古之間搭建了橋樑。讓公眾真正瞭解考古,走進考古,共享考古成果。此次講座會為大家講述四川彭山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發掘前後的故事。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