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社科圓桌」人月兩圓話中秋 九州萬里共此時

由 天眼新聞 發表于 藝術2022-10-07
簡介月亮崇拜、嫦娥奔月神話、秋季祭月祭社習俗上古時期已存在,它們在唐代中秋節形成之後附加到中秋節習俗中,給中秋節增添了神奇浪漫的節日氛圍和古老厚重的文化內涵,同時中秋節使這些本已衰微的民俗事項獲得了重新煥發生機的動力和場合,可以說它們分別是中秋

嫦娥奔月的表現形式是什麼

「社科圓桌」人月兩圓話中秋 九州萬里共此時

嘉賓:

陳連山,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

黃濤,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袁瑾,杭州師範大學文化創意與傳媒學院副院長

主持人:

中國社會科學網 齊澤垚

「社科圓桌」人月兩圓話中秋 九州萬里共此時

神奇浪漫成佳節 古老厚重千古傳

中國社會科學網:中秋節流傳廣泛、影響深遠,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請為我們梳理一下中秋節的歷史流變?

黃濤:中秋節形成的直接源頭是唐初的賞月風尚。當時社會風氣相對自由開明,盛唐氣象引發了人們在八月十五這個月亮顯得分外圓分外亮的日子一齊賞月的風習,這樣八月十五作為一個賞月節就出現於唐朝。《全唐詩》中收錄的唐朝八月十五賞月詩共130餘首,如李嶠《中秋月二首》、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等。它們都在題目中標出“八月十五”或“中秋”所作,或在正文詩句中寫出這一時間。這些賞月詩以及其他相關文獻記載是唐朝中秋節形成的明證。到中晚唐,中秋節已經成為中國的全民性節日。宋代,中秋已成為以賞月聚飲為主要習俗的盛大節日。據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以回憶的方式記述北宋汴京(開封)的繁華景象,可知北宋時期中秋節過得特別熱鬧,中秋當天流行中午宴飲,晚上通宵賞月遊玩:“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朝廷也重視此節,給公職人員一天的假期。可見,唐宋時期的中秋節不僅過得熱鬧隆重,而且充溢著月、酒、樂、詩、神話等造就的浪漫格調與狂歡精神。

元代中秋節延續了唐宋時期賞月宴飲的習俗。明代中秋節轉為以拜月祈福、親友團圓為主要習俗,並有了月餅這種節令食品。

明清之後中秋節習俗的功利性內容顯著增強,貴人倫、重親情的主題逐漸突出,而唐宋時期那種爭相賞月的浪漫抒情氛圍、痛飲美酒的狂歡精神衰退了。月亮崇拜、嫦娥奔月神話、秋季祭月祭社習俗上古時期已存在,它們在唐代中秋節形成之後附加到中秋節習俗中,給中秋節增添了神奇浪漫的節日氛圍和古老厚重的文化內涵,同時中秋節使這些本已衰微的民俗事項獲得了重新煥發生機的動力和場合,可以說它們分別是中秋節部分習俗的起源,但並不是中秋節最初形成的源頭。

「社科圓桌」人月兩圓話中秋 九州萬里共此時

民間收藏的古代的月餅模具

皎皎秋空八月圓 嫦娥端正桂枝鮮

中國社會科學網:中秋節傳承至今,民俗事象豐富多彩、內涵豐富,請為我們梳理一下中秋節的主要習俗及其蘊含的文化內涵。

黃濤:親友團聚、吃月餅、互送禮品是明清以來最興盛的中秋節活動,慶豐收、遊戲娛樂也是各地中秋節習俗中都普遍存在的。中秋賞月活動在一些地方仍然風行。拜月、祈子、預測天氣是傳統社會流行的習俗,它們在現代社會雖然有所遺留,但是已很衰弱。各地還有一些富於地方特色的中秋習俗,如北京的玩兔兒爺,開封的“鐵塔燃燈”,安徽、香港等地的舞火龍,蘇杭的“燃斗香”,浙江一帶的錢塘觀潮,閩南的“玩會餅博狀元”,廣東的遊月娘、燒瓦塔,臺灣的吃柚子、剝柚子比賽等。

陳連山:中秋節民俗既包含行為民俗,賞月、吃月餅等等,也有口頭民俗,神話傳說。這些神話傳說既是中秋節產生的原因,也構成中秋節形成之後節日民俗的組成部分。

中國神話反映了中國人熱愛月亮,這是中秋節的核心。世界各地的人都能看到月亮,但是不同族群的月亮神話大相徑庭。中國的月亮神話有三個特點。

第一,認為月亮具有復活能力,因為月亮圓缺變化,週而復始。屈原《天問》對此提出質疑:“夜光(即月亮)何德,死則有(又)育?”屈原的質疑從反面說明月亮在戰國時代的神話中已經被認為具有復活能力。此外,月中事物也都跟不死聯絡在一起。嫦娥是偷吃不死藥才得以進入月亮,玉兔則在月宮搗制不死藥,而月中桂樹即便被吳剛不斷地砍斫,傷口也隨時癒合。長生不死是人類永恆的夢想,具有復活能力的月亮自然被國人所喜愛。

第二,按照中國古代的陰陽觀念,日屬於陽氣,稱之為“太陽”;月屬於陰氣,稱之為“太陰”。月亮神自然就應該是女性。在先秦文獻《歸藏》裡,姮娥(漢代以後因為避漢文帝劉恆名諱而改為嫦娥)因為偷吃不死藥被懲罰變成了月中蟾蜍。漢代以後,嫦娥逐步演變成了美麗的月亮女神,旁邊伴隨著一隻玉兔。所以,人們賞月不僅僅是欣賞自然的月亮,也是欣賞美麗的月亮女神。唐代詩人徐凝《八月十五夜》詩云:“皎皎秋空八月圓,常(嫦)娥端正桂枝鮮。”正因為月神是嫦娥,所以,後世百姓拜祭月亮通常都是婦女主持。北京諺語“女不祭灶,男不拜月”說的就是這種習俗。

第三,中國人認為最完美的月亮是圓月。雖然月亮有圓缺變化,馬王堆帛畫裡的月亮也是彎月,但很多漢代畫像中月亮是圓形的。元宵節、鬼節和中秋節都定在月圓之日。中秋節的圓月被賦予了闔家團圓的象徵意義。而歐洲中世紀則傳說圓月會使人發瘋,甚至變成狼人,所以歐洲人很難欣賞圓月。

袁瑾:中秋節的文化非常豐富,它是一個古老的節日,寄託了中國人對自然、對生命、對生活的感知、認知和體驗,同時也蘊含著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就習俗而言,拜月、賞月、團圓慶賀是傳統中秋節俗的重要部分。

在缺乏天文知識的古代,代表陰陽的日月,頗有神秘感。對日月星辰的崇拜古已有之。《禮記》記載“夜明,祭月也”,說明此時已經有了拜月祭月的習俗。隨著月的神秘感減弱,隋唐以後,玩賞清秋明月,吟誦詩詞雅句已經成了文人時尚。宋代以後,世俗色彩更加濃厚。《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各處酒樓喧譁,人們擺宴賞月十分熱鬧。近代以來,各地拜月不衰,只是叫法有所不同。如蘇州一帶稱此俗為齋月宮。中秋夜各家在庭院內放上供桌,供上月餅、菱藕、石榴、柿子、白果、西瓜等時令瓜果。浙江衢州的民眾湊錢於中秋夜備辦糖、米果、茶等供於月下,稱為“拜月婆”。說到祭月的供品,廣西忻城中秋祭月的供品中有一種用糯米捏的“小馬仔”,形象逼真、十分生動。

慶賀團圓是中秋的又一大主題。明代時,中秋夜有出嫁女兒歸寧的習俗。是夜,舉家團圓必備的節令食品便是月餅。各地月餅形制、口味不一,比如江浙一帶月餅多為椒鹽、玫瑰、百果、火腿、鮮肉、豆沙等。親友之間相互饋贈,共慶團圓。又如諸暨人家偏好製作大月餅,雜以瓜果,疊案供月,稱為“宴嫦娥”。

中秋夜月圓如鏡、月華流轉、涼風習習,人們多喜愛趁著涼風夜遊。比如蘇州一帶有婦女中秋夜“走月亮”習俗。女子三五成群,盛裝出遊,一路賞月談笑,常常盡興而歸。福州人則認為中秋夜出遊可以祛除疾病,因此將中秋夜遊稱為“走百病”。中秋不乏節日歡慶氣氛。如蘇州吳江經濟繁榮,明清時就有彩燈裝飾龍船的風俗。朱鶴齡在《中秋龍舟曲·自序》中描寫了中秋夜,吳江街巷遍是燈市,龍舟往來,鼓樂齊奏的熱鬧場景。

「社科圓桌」人月兩圓話中秋 九州萬里共此時

中秋假日 市民泛舟遊玩

喜得天開清曠域 宛然人在廣寒宮

中國社會科學網:中秋節在當今社會發生了怎樣的歷史流變?今天還發揮著什麼樣特殊的作用?

陳連山: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登上了月球,看到了月亮的真實面貌,月宮、嫦娥、玉兔並不存在,月亮裡的陰影也不是桂樹,而是環形山。所以,古人信仰的月亮神話不可避免地會在人們心目中逐漸淡化。但是,月亮神話也沒有完全消失。人們雖然不再信仰月亮神話,但是仍然把它作為一種文學藝術來欣賞,美化我們的生活。各種月餅包裝上常常出現嫦娥奔月,或月宮、玉兔的形象,我們的月球探測器命名為“玉兔”。由此可見,月亮神話依然是中秋節民俗的一部分。

黃濤:在當代社會,中秋節習俗及其文化內涵的現代意義主要有如下幾種:

第一,透過團聚、聯歡、贈送禮品等活動,加深親人、朋友、同事等的感情聯絡,密切人際關係。

第二,透過賞月、泛舟、觀潮等欣賞、親近自然美景的活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第三,透過嘗新糧、吃新果、觀看演出等活動,歡慶豐收。

第四,透過遊戲娛樂,獲得身心愉悅與放鬆。

袁瑾: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節日,自古以來有著慶賀團圓的美好意義,表達了中國人的情感和信仰。由於社會轉型,特別是社會流動性增強,傳統社會結構消解,節日傳承發生斷裂。這在實踐上表現為傳統習俗活動逐漸消失,在精神層面表現為節日意識比較淡薄。

然而,從當代社會生活看,它依然有著符合民眾生活需要的現實意義。中秋節在傳統四大節日中成型較晚,但它貼合人們的生活,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中秋節是家人團聚的節日,這在當下社會流動性增強,個體化趨勢日益突出的現實語境中,顯得尤為重要。家人團聚有利於培養、加強人們的家庭意識,家庭意識又與責任、義務相關聯。家庭是社會的基礎結構,是維繫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來源之一,家庭情感的增強則有利於社會中個體文化身份認同。同時,作為傳統節日,中秋也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傳統賞月、燈會、夜遊等活動,都在於幫助人們順時而動,協調人事活動與自然節日輪轉。我們可以利用傳統節俗,影響民眾親情培育與表達的訴求,因勢利導,將節日的內涵精神與時代的需求結合起來。

「社科圓桌」人月兩圓話中秋 九州萬里共此時

武漢黃鶴樓上空懸掛著一輪超級滿月

天上一輪滿 人間萬家明

中國社會科學網:今天,我們應該怎樣更好地傳承中秋節文化?

袁瑾:首先,要弘揚中秋節文化內涵,透過中秋符號的文創設計與展示,積極營造傳統節日傳承的社會氛圍。面向社會公眾進行普及宣傳,利用節日活動、展覽、文化走親、培訓、研討等形式,透過大眾媒體宣傳,將中秋節日知識轉化為廣大社會公眾的共識,提升公眾自覺的節日保護意識。

其次,要透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修復或重建節日傳統,復興傳統節日中具有積極意義的節日習俗活動。並根據社會民眾的需要,增添新的習俗內容。在城市公共文化領域中,可開展社群為單位的賞月會,給社群民眾創造交流的機會和氣氛,以融洽社群鄰里關係。可舉辦中秋賞月遊園活動與大型燈會、露天歌舞晚會等,以豐富中秋活動內容,增強節俗的娛樂性、趣味性。在鄉村,依託中秋節日平臺,融合其自有傳統文化樣式與當代公共藝術,在沿襲傳統慶祝方式的基礎上,與鄉村文旅開發深度結合,形成鄉村特有的中秋文化表達。

黃濤:中秋節雖然在有些地方過得很熱鬧,但是一般地方的中秋習俗較為單調,急需採取措施予以振興和重建。

第一,發掘、繼承和重建中秋節的優秀歷史傳統。

第二,增強中秋節習俗的現代性。統觀歷史上和各地的過節方式,中秋節的傳統習俗中不僅有飲酒、賞月、賦詩等小規模的歡慶方式,還有在公共場合舉行的大型遊藝活動。當代中秋節應該注意節日環境的營造。用節日紀念物來佈置環境,使用節日紀念物進行習俗活動,是營造節日氛圍的重要方式。與其他傳統節日相比,中秋節的節日象徵符號數量尤多,其歷史文化內涵也尤為深厚。

第三,結合地方風土民情,保持和加強中秋習俗的地方特色。

第四,應儘快申報我國中秋節進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陳連山:中國地域遼闊,各地的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存在差異,中秋節民俗也不盡相同。例如,安徽、江西、福建、廣東等地除了吃月餅之外,還有燒瓦塔活動。用石頭、磚瓦之類壘起一個塔,塞入柴草,點燃。成年人以此祈求豐收,辟邪趨吉;孩子們則以此為遊戲娛樂。過去,民俗學界重視民俗的民族認同作用,更多關注的是全國普遍的中秋節習俗,忽視了地方性的中秋民俗。隨著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運動的展開,學界逐漸接受了文化多元化的觀念。每一個地區、每一個社群的民俗都是當地人的文化創造,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這些不同的中秋民俗為我們展示了中秋文化的豐富性、多樣性,也為未來的中秋節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對這些地方性的中秋節民俗的肯定,有助於實現所有人的文化權利,從而激發每一個人的文化創造力。

「社科圓桌」人月兩圓話中秋 九州萬里共此時

一輪滿月掛在城市夜空

編輯 龍海若

二審 何濤

三審 閔捷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