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尊重失智老人,我們能做什麼?

由 大眾網 發表于 藝術2022-10-07
簡介”南京中醫藥大學養老服務與管理學院教師曹家維注意到,無論是家庭還是機構,在照護阿爾茨海默病老人時,常常懷有“我是為你好”“哄小孩”的心態,代替老人做各種事情

什麼的什麼長,什麼的什麼短填空

這是一種嚴重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和影響晚年生活質量的疾病,這也是一種讓家庭和社會背上沉重精神和經濟負擔的疾病——阿爾茨海默病。自世界上首次發現、記錄該病以來,人類已經同阿爾茨海默病鬥爭了110多個年頭。9月21日是“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雖然醫學科技工作者一直致力於該病的研究,臨床治療也取得了一些進展,但讓社會和公眾進一步認識到須對患病老人有更多的人文關懷、給予他們應有尊重和足夠的耐心,也相當重要,而這一點,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患者有近千萬,負擔超腫瘤5倍

剛吃過藥就忘記了,出門找不到回家的路,而且性格變得暴躁,有時候甚至連老伴、兒女都不認識了,從早到晚身邊須臾離不開人照料……這幾乎是90歲張爺爺日常生活的全部。

“我爸爸在大學當了一輩子高數老師,如今做啥都不行,就還做數學題目還帶勁。”年近七十的女兒逗著老爸玩:“老爸,9+7+6-5等於多少?”“等於17!”老爺子不假思索,答案脫口而出 ,驚呆了在現場的記者。

張爺爺老伴告訴記者,老頭子年輕時記憶力特別好,簡直是過目不忘,然而退休後慢慢地記性變差起來,直到發展到今天幾乎不認人的地步了。“眼前的事說完就忘,而過去的事卻記憶猶新,他能講起幾十年前經歷的事情,甚至帶過學生的名字,可卻記不起早飯吃了沒有、吃的什麼。哎!幸虧我現在身體還硬朗,還能服侍他,將來有一天我走不動了,老頭子怎麼辦?”老伴說到這裡滿臉惆悵。

“張爺爺患的是‘阿爾茨海默病’,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老年痴呆症’。”江蘇省省級機關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鄭慧芬主任醫師告訴記者,關於阿爾茨海默病,太多的誤解依然存在。人們一次次提起它,只是將它作為人體衰老的自然現象。更遺憾的是,它常常與“痴傻”“瘋癲”“老糊塗”等這樣帶有恥感的詞彙聯絡在一起。

張爺爺不僅健忘,而且脾氣非常古怪,性格倔強,動不動還會對身邊人發火,家裡人都稱他為“老小孩”。“白天還好,我陪著他下樓散步、逛公園、曬太陽,必須寸步不離,最擔心的是夜裡,生怕他半夜起來跑了、跌著了,幾年也不敢睡個安穩覺。”老伴說道。女兒雖然隔三差五過來幫忙照顧老爸,但畢竟自己也已經不年輕了,年近七旬的她身體不好,且家裡還有年幼的孫子輩要照看,因此負擔也不輕。

在我國,這是個龐大的患病群體。有資料顯示,2020年中國60歲及以上人群有1507萬老年痴呆症患者。在中國,每100個60歲以上的老人中就有5個“痴呆症”患者,而且隨著我國人口平均壽命的增長,每年約有30萬新發病例。阿爾茨海默病每年所致的社會總經濟負擔高達11406億元,是癌症經濟負擔的5倍。

“老糊塗”,並不是理所當然

“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起初可能只是忘記了重要的約會或活動。”南京市第一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牟曉冬介紹,隨著病情發展,患者會感到閱讀變得無比困難;他們甚至會做出一些常人難以理喻的事來,比如把東西放在不適當的地方,把熨斗放在冰箱裡,或把手錶放在碗中……

牟曉冬表示,很多人認為痴呆症不是病,而是理所當然地認為人老了,糊塗是正常的。更有人覺得痴呆是一件讓人羞恥的事情,很多患者及其家屬都不願意面對這個問題。控制心腦血管疾病等基礎疾病有助於降低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率。此外,多運動,保持心情愉悅,也能降低該病的發生率。

關於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機理還缺少研究,具體病因還不十分清楚。多數研究認為,它大腦神經系統的退化密切相關。還與性別、年齡和遺傳有一定關係。總體來說,年齡越大發病率也越高,女性多於男性。鄭慧芬說,阿爾茨海默病其實是可以預防的,至少是可以推遲、減緩發病年齡和症狀。比如年輕時就管好“三高”、保證好睡眠就能減少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會。

“沒有血管的健康就沒有大腦的健康,就可以避免或減緩都看痴呆的發生。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升高也易患該病。”鄭慧芬說,此外,心理因素也會導致痴呆,有些老年人遭受到喪偶、被騙等打擊後,容易變得“痴呆”。我國60歲及以上成年人痴呆患病率約為6。0%。數十年來,世界各國科學家都在致力於該病的研究,已有研究提出透過早期識別和干預“可能轉化為痴呆”的認知障礙有望阻斷或減緩痴呆的發生發展。體力活動與腦力活動、腦外傷、睡眠、抑鬱情緒、聽力下降、社交活動較少等被均認為是認知障礙可干預的危險因素。

專業機構數量少,護理員更少

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這個標籤意味著他們正在逐漸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有資料顯示,我國有38。21%的患者部分依賴他人的照顧,而36。48%的患者則完全依賴他人照顧,其中一半由其同樣年老的老伴照料,其餘由子女或其他親屬照料。

“由於公眾認知不足以及病症的特殊性,阿爾茨海默病專業照護機構的數目寥寥無幾,護工和保姆等社會化照護者也面臨著巨大缺口。”牟曉冬說,阿爾茨海默病老人除了需要日常生活方面的一般照護外,還需要安全、精神病症和心理方面的特殊照護。

“我們院裡現有22位失智老人,他們絕大部分都是由阿爾茨海默病引起的失智。”徐州市泉山區博濟老年公寓副院長唐如蓮說,有的老人可以行走、自己吃飯、表達大小便需求,這已經是比較好的情況,也有些老人喪失了運動能力,帶著鼻飼長期臥床,這對護理員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少失智老人會伴隨精神問題,晚上不睡覺或者睡得時間很短,不僅對自身有很大消耗,還會消耗護理員的精力。”

唐如蓮注意到,很多家屬把老人送來的時候,都表示“實在熬不住了”“家裡請的保姆也都跑掉了”……但即便對專業的養老機構來說,照護失智老人也不是一件容易事。

唐如蓮提到,和活力老人不同,照護失智老人的人力成本相當高,護理員和老人的比例是1比2或1比3,養老機構也就無形中增加了很多運營成本。此外,對老人的照護難度也非常大,很多老人沒有完全喪失行動能力,但是很容易走著走著就跌倒,發生摔傷或者骨折的風險非常高。“很多老人的情緒也不穩定,暴躁、攻擊他人或自傷的情況時有發生,無形中又增加了很多照護難度。”

很多老人在患病初期,只能被“看管”在家裡,很難得到專業的照護。泉山區全區一共有10家養老機構,但只有博濟老年公寓一家設有專門失智照護區50張失智床位。“很多機構是沒有分割槽管理,其實對失智老人和活力老人來說都不好。”

博濟老年公寓護理員李倫24小時看護著三位80多歲的失智老人,一個臥床,兩個勉強能走,她與三位老人同吃同住。這些老人半夜經常起來,睡眠很少,每當這個時候,李倫也要起來,哄著她們再睡一會。每天幾乎天剛矇矇亮,就要幫助老人穿衣、洗漱,帶她們吃飯,白天就做一些手指操和活動。

讓李倫印象深刻的是她照顧了近四年的一位張奶奶,起初張奶奶的兒子主動和兒媳分居,住在張奶奶家寸步不離地照顧她,這樣堅持了兩年,病情發展到兒子無力再看護,只能送到機構來。“這些家屬都不容易,能做到這樣的兒子也很少了。”李倫說。

尊重失智老人,需要社會體系支撐

人人都會老,家家都有老人,阿爾茨海默病本質上是個老年退行性疾病,專家表示對這個患病群體應當給予足夠的政策關懷、人文關懷、社會體系支撐,關注這個群體就是關注明天的我們。

“在養老護理員照護老人的過程中,不應該以任務為中心,比如到點必須吃飯這種機械性流程性的照護,而應該以人為中心,瞭解老人的需求,讓他們感覺舒適,並過上有質量的生活。”南京中醫藥大學養老服務與管理學院教師曹家維注意到,無論是家庭還是機構,在照護阿爾茨海默病老人時,常常懷有“我是為你好”“哄小孩”的心態,代替老人做各種事情。曹家維建議,可以在保證患者安全的情況下,讓他在力所能及和認知允許的範圍裡,鼓勵他有自主選擇。

對阿爾茨海默病的家屬或者照護者而言,往往要承擔著更大的心理壓力和困境。“在飛機上我們總是能聽到,幫別人戴氧氣面罩之前,要把自己的氧氣面罩先戴好。在照護者這裡,這個道理也通用。”曹家維表示,照護者長期精力高度集中、睡眠質量不好,最終會導致心理壓力大,同時自己的生活、工作、社交都會有間接影響,也應該對照護者的健康予以更多的關注。

如何讓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更有質量地生活?“因為每個患者病程不同,目前很難從社會層面建立大型機構和專案,適用於所有人。只能透過減少護理員流失率,加強護理員情感溝通技能培訓,為老人提供個體化的服務。”曹家維說,社工專業、護理專業並非只針對老年人,老齡學專業在國內又相對比較缺乏,如何把專業和養老問題結合好,現在仍在起步階段,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解決。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仲崇山 王甜 蔣明睿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