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中世紀西歐城市發展如何為工業助力?促進專業化,加速技術變革

由 佳信愛說娛 發表于 藝術2022-10-01
簡介2、以紡織業為例中世紀城市工業化之路前面提到中世紀城市和工匠的興起,兩者相互影響與促進,工匠既是生產者又是商人,在不斷地交易和城市間的來往中,紡織品市場的擴大,整個工業在生產關係方面出現了重要變化,工匠和商人原本兼具的角色身份開始區分開

如何看待中世紀

中世紀西歐城市發展如何為工業助力?促進專業化,加速技術變革

歷史上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於18世紀60年代,英國作為風暴中心,將以機器取代人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科技浪潮帶到整個歐洲大陸,乃至對於整個世界體系造成了深刻影響。

而這次革命也堪稱整個工業上的第一次蛻變,因此其意義不言而喻。

從0到1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卻也不是無跡可循,正所謂量變引起質變,質變又帶來新一輪的量變過程。

將視角聚焦於中世紀,在這個普遍認為黑暗迷茫的幾個世紀中,似乎依舊能夠還是找到一些促使這場工業蛻變的積極因子,而從宏觀角度來講,中世紀城市的發展過程中也呈現出一個不同於那個時代底色的模樣,為未來的這場工業革命奠定了最初的那片土壤。

中世紀西歐城市發展如何為工業助力?促進專業化,加速技術變革

1、“城”與“市”

在被稱作“漆黑一團”中世紀這個時期,整個歐洲在經濟方面的突出表現就體現在城市的興起之上。而在此之前,“城”和“市”一般作為割裂開的兩個名詞。

前者是指在都邑周圍用作防禦的牆垣或者城堡,更突出其政治軍事上的特徵;而後者指代商品交換的場所。

在中世紀,“城”和“市”這兩種功能開始逐步融合,也使得近代概念的“城市”開始出現。馬克思在描述城市時說道,“城市總是比農村擁有更多的人口、更集中的生產力、更高的消費要求、更高的平等……

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產工具、資本、享樂和需求的集中,而鄉村所看到的卻是完全相反的情況:孤立和分散”。

馬克思對於城市所具備的功能所述比較全面,但也突出了城市本就是由鄉村發展而來,因此無法將兩者完全割裂來看待。

中世紀西歐城市發展如何為工業助力?促進專業化,加速技術變革

2、從農村走向城市

在以布朗為代表的歷史學家認為,國際貿易或者遠距離貿易是促進城市發展的動因,城市是商人圍繞設防地點——城鎮和城堡的聚集地,洛茨則進一步認為許多地區因為生產貿易所需的商品,開始與服務於農村的宗旨告別。

事實上在中世紀,由於大多處在閉關自守的經濟狀態,加上許多莊園作坊的存在,生產的目的主要是滿足自己的需求,只有出現生產剩餘的情況才會拿到市場出售,因而這與以服務為目的的市場職能相悖。

廣義上來說,工匠們既作為生產者的身份,有時候也會充當商人的身份。不過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封建領主為了直接得到更多的貨幣,13-14世紀期間開始把莊園的勞役地租制度改為貨幣地租。

此外還給予莊園農奴用金錢贖取個人自由的權利,也從根本上動搖了封建農奴制,解放了大批勞動力,而莊園經濟也隨之解體,這也是中世紀西歐能夠湧現大量城市的重要原因。

於是許多解放的勞動力一部分成為自由農民,更有一部分去到城市之間成為商品生產者。有相關統計表明,在11-15世紀,歐洲誕生了大約5000個新興的城市和城鎮,以出售為目的的生產者佔了那個時代大部分城鎮居民的大約4/5,大多來自於農業生產力。

中世紀西歐城市發展如何為工業助力?促進專業化,加速技術變革

主要是因為勞動力的解放——迅速增長所造成的過剩農業人口,且這些人因為自己工匠的身份獨立生產和銷售,並不依賴於商人作為中介,不僅帶動城市的興起。

同時促進生產工業的進步和發展。不過需要提醒的是,雖然城市與農村好似漸行漸遠,但是城市的存在卻必須以周圍的農村為前提。

工匠作為產品的製造者,無疑與整個工業是緊密相關的。對於工業學界的理解也有些不同,例如馬克思·韋伯認為,工業就是改變原料,與生產原材料的農業不同。

但是談及“工業”卻又要包含農業、商業和運輸業的一切經濟活動,因為工業所涉及的產品往往需要農產品的再加工。另外工業還應該滿足專業化和市場化兩個條件,因此這也是導致城市的工匠數量龐大的原因——能夠提供相應足夠大的市場和基礎設施。

中世紀西歐城市發展如何為工業助力?促進專業化,加速技術變革

此階段也一般被稱作為“零售手工業”,不過隨著市場的擴大和資本主義的發展,這種形式最終轉變為現代工業。而工業化則是指代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具體到中世紀而言,如果說此時的工業是專業化和市場化的加工業和製造業活動。

那麼工業化就是從專業化和市場化的中世紀中晚期向現代工業,進而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長期而複雜的轉變過程。瞭解這一點,便可以看到城市在工業化道路上起到重要作用的地方了。

1、“機械化”大生產的前奏

眾所周知,蒸汽機的出現引發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掀起了整個歐洲工業的蛻變,也因為先在英國出現,間接成就了所謂的第一個世界霸主“日不落帝國”。

蒸汽機本質上而言也是機械化大生產趨勢下的產物,之所以具有劃時代意義,是因為其提供了機械化生產的動力來源。而如果追溯到中世紀,這裡同樣也經歷過一次“動力革命”。

中世紀西歐城市發展如何為工業助力?促進專業化,加速技術變革

美國著名技術史家懷特的研究直接指出“從11世紀起,在需要大量動力以及人的勞動可以被替代的地方,水力和風力等非人類動力迅速取代了人力”。

而法國曆史學家讓·金佩爾在《中世紀的機器:中世紀工業革命》開門見山地指出“中世紀以任何文明前所未有的規模將機器引進歐洲……古典時期對於機器儘管耳熟能詳,但是使用極其有限”。

而帶來這種變化的恰恰是城市工業的發展和市場商品經濟的興起對於產品的需求變大,自然需要提高原有的生產力,“機械化”生產是必經之路。

例如13世紀佛蘭德爾西部城市伊普爾擁有多達120座風力磨坊,而到了1300年,英格蘭甚至已經建成4000座風力磨坊,高達4/5的穀物由機器碾磨。另外水力的應用也大大促進了漂洗工業的發展。早在1000年左右就出現漂洗機。

漂洗是紡織生產的重要工序之一,而這也引發整個紡織業生產效率的一場名副其實的“革命”。此外水力的應用還使得冶鐵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到了15世紀,德國西部萊茵蘭地區出現了鼓風爐,可以最終用來鑄造大炮,間接引發軍事重工業的發展。

中世紀西歐城市發展如何為工業助力?促進專業化,加速技術變革

2、以紡織業為例中世紀城市工業化之路

前面提到中世紀城市和工匠的興起,兩者相互影響與促進,工匠既是生產者又是商人,在不斷地交易和城市間的來往中,紡織品市場的擴大,整個工業在生產關係方面出現了重要變化,工匠和商人原本兼具的角色身份開始區分開。

因為對於勞動生產率亟待提高以滿足日益擴大市場需求的要求,組織和整合生產各個階段的企業家成為不可或缺的人物,不過該角色一般都是由聯絡毛紡織業和市場的商人來承擔,而這恰恰是從各大城市中間開始的。

例如13世紀中葉,萊斯特的企業家亨利·霍希爾和理查德·希爾頓控制了織布過程。他們購買羊毛,進行洗滌和染色,將原料分配給梳毛工和紡線工;在全城僱傭織工和漂洗工,監督生產並支付計件工資。

最後這些企業家負責在東英格蘭的大集市銷售成品,於是倫敦的企業家們被稱為現貨分銷商,工匠與顧客不再透過市場發生聯絡,商人開始佔據越來越多的資本開始壟斷產品的貿易權。

中世紀西歐城市發展如何為工業助力?促進專業化,加速技術變革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因為城市稅收負擔過重,儘管城市毛紡織業擁有技術和市場優勢,還是慢慢地轉向農村,但是又由於農村工業的發展,許多的紡織業和類似的工業村莊最終還是變成了城市。而農村工業的城市化擴張又推動了中世紀晚期以小城市為主的二次城市化。

即城市的基礎設施和市場條件為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極為便利的條件,而工業的發展和轉移又帶來更多農村向城市的變革。

位於薩福克的拉文哈姆在13世紀本來只是一個小村莊,因為紡織工業的轉移,到了15世紀,它一躍成為英國13個最富裕的城市之一。

綜上所述,中世紀以前所謂的人類聚集地更多的是一種防禦作用,即“城”的概念,到了中世紀相關制度的改革、商業的興起促使“城”不再單單具有軍事上的意義,還把“大交易市場”的職能融合進來成為“城市”。

中世紀西歐城市發展如何為工業助力?促進專業化,加速技術變革

城市的集聚效應和基礎設施的強便利度使得以出售為目的的交易越來越多,生產的需求越來越高,促進了中世紀工業的初步發展。

隨著機器的應用導致生產力的發展進一步提升,帶來了一批新興城市的誕生,而大量城市又引發下一輪工業大發展。

簡單來說就是,西歐工業化源於的是中世紀中期以來城鄉工匠為市場而進行的生產,城市不僅促進了專業化,還加速了技術和生產組織的變革。

而這種變革帶來的創新推動了西歐工業化的萌芽,使得歐洲大部分國家紛紛走向工業化之路,最終帶來了那場引發西歐工業蛻變的“第一次工業革命”。

參考文獻:

1。《西歐工業化的中世紀起源》

2。《論中世紀西歐城市衝擊農村的第二次高潮》

3。《中世紀歐洲城市研究概覽》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