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野性取代了人性”:保羅·高更——從文明走向野蠻的藝術道路

由 老歷史茶館 發表于 藝術2022-09-30
簡介三:從何而來,又從何而去

雅各與天使的搏鬥作者是誰

“野性取代了人性”:保羅·高更——從文明走向野蠻的藝術道路

19世紀之後,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以及自然科學的革新與突破,人們在改變生產方式的同時,也通過了更多的觀看視角瞭解了藝術,可以說在當時,人們的審美的趣味正發生著改變。

受其影響在這一時期,繪畫的形式,表現內容和技法也大多從表現社會轉變為表現個人性格,而人物畫作為西方繪畫史中被不斷深入和探索的一種題材,在這個時期也被賦予了不同的時代內涵。

而保羅·高更就是這些藝術家中的代表。

一、關於保羅·高更

1、保羅·高更成就及影響

保羅·高更,法國後現代藝術家、雕塑家,與梵高、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代表作品有《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什麼?我們到哪裡去?》、《黃色的基督》、《遊魂》、《敬神節》等,他的一系列作品對20世紀藝術的發展產生重要的、深遠的影響。

2、高更的生平經歷

保羅·高更出生於1848年6月7日的法國巴黎,出生後不久,保羅舉家搬到秘魯,期間,前哥倫布時期的藝術給這位年輕的藝術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生長在一個具有革命性的家庭中,這種家庭氛圍也就註定了他那不會恪守成規的性格,因此在17歲那年,高更放棄了學業,當上了一名四海為家的水手,又在他35歲的時候,辭去了當時收入頗豐的工作,致力於繪畫創作。

“野性取代了人性”:保羅·高更——從文明走向野蠻的藝術道路

1891年,高更前往塔西提島,這裡也成為了後期高更作品的主要靈感來源,在這裡高更創作了大量驚世駭俗的作品,兩年後他帶著自己的創作返回巴黎舉辦個人畫展,但是,由於他的創作風格嚴重違背了當時的主流創作形式,所以不僅沒有得到人們的認可,反而遭到了人們的嘲諷。

自此之後,高更重新返回塔西提島,而他更是在一系列的打擊後嘗試自殺,未遂,卻創作出了傳世傑作——《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

該作品帶有著高更鮮明的個人性格印記,宣告了西方繪畫史上一個里程碑式作品的誕生。

二、保羅·高更畫中體現的藝術特色

高更在給他朋友的一封信中說到,在他的畫中,“野性取代了人性”,這句自我評價其實這也是後人對他畫作的最好概括。在他的作品中充斥著一股原始的氛圍,一種異國情調,一種淳樸的景觀,加上這一點悲愴的色彩,當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在文化藝術方面,人們總是留戀著史前時代,嚮往著那一種古樸而直率甚至野蠻的藝術,這一點也正顯示出了高更繪畫作品的藝術價值。

1、高更的畫以及其中展現的情感

為了研究高更獨特的藝術追求,我們可以從他的《裸體習作》和《雅各與天使搏鬥》這兩部最能提現高更繪畫藝術特色的傳世佳作入手,一步一步地瞭解,為何他的藝術特色會充斥著這些原始而野蠻的色彩。

《裸體習作》,這幅畫創作於1880年,整幅畫符合畢沙羅的印象主義明暗觀念,但對於女子的細緻描寫,如高挺的鼻樑,微微下垂的腹部,又明顯地具有現實主義的腔調,甚至在一副色彩豐富的油畫中,還出現了些“並不高明”的素描線條,這一系列不符合常規的表現,一方面說明了高更的現實藝術傾向,另一方面,在相當程度上也透露出了高更對於如畢沙羅表現形式的吸納。

“野性取代了人性”:保羅·高更——從文明走向野蠻的藝術道路

《雅各與天使搏鬥》,高更創作於1888年,這是一幅以基督教為題材的繪畫作品,取自《聖經·創世紀》中的故事,象徵著“基督在人間的鬥爭”或“美德與惡德的較量”高更用了象徵主義的表現手法。

描繪了婦女在聆聽牧師講解教義後眼前出現的幻覺。雖然是幻覺,但是作者仍然使用了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也仍然大膽地使用了鮮豔的色彩,使得整幅畫充滿衝擊力,充滿原始的氣息,而“搏鬥”的幻覺則被高更處理在不太起眼的位置,將整幅畫分為不同層次。

作品中大膽的色彩運用,善惡間力量懸殊的較量,整塊血紅的場景,以及宗教主題的表現,無不體現著震撼,原始,具有強烈主觀性的藝術特點。

2、高更畫作中的原始與野蠻

上面介紹的《裸體習作》以及《雅各與天使搏鬥》兩幅畫,是高更所有畫作中最能高度體現其繪畫作品中藝術特色的,兩幅畫中都展現出了高更獨有的“原始與野蠻”。

而畫中為了表現“野蠻”而出現的三大點:在繼承中不斷創新;濃烈的宗教色彩和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強烈的主觀性和象徵主義手法,正是高更作品的藝術特色。

三:從何而來,又從何而去?

1。在繼承中不斷創新,汲取營養,最後形成獨立的藝術風格。

在繪畫藝術的發展歷史中,繼承與創新是歷代藝術家們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藝術家們都夢想著創造出新形式的藝術作品,但是要想創新就必須先吸納前人留下的智慧,可以說繼承是創新的基礎。

藝術家們透過繼承來發展創新,就像牛頓站在群的肩膀上一樣。高更也是一樣,從25歲才開始接觸繪畫的他,所取得的成就也絕非“一日之寒”。

從他的早期藝術作品中可以看出,受印象派主義的影響比較大。比如早期風景畫《維維而港》描繪了灰暗而朦朧的天空,透露出幾分莫奈《日出·印象》的味道。

“野性取代了人性”:保羅·高更——從文明走向野蠻的藝術道路

同時《裸體習作》中所展現出的鮮明的畢沙羅印象主義也同樣說明他對前人留下的藝術形式的繼承,而同樣是《裸體習作》其中畢沙羅印象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結合又說明他“善假於物”不僅做到了吸收,更做到了融合。

1888-1889年間則是高更創作得到長足發展的時期,其間創作的《雅各與天使搏鬥》用色鮮明而大膽,大量紅綠,黃紫等對比明顯的色彩被他用於畫中,從這一點上來看,高更很明顯就是受到了當時亞洲美術的影響。

不僅如此,畫中表現的大膽想象,神秘的色彩也同樣體現了這一點,所以高更從這一時期開始,從現實主義開始,逐漸逐漸地便成為了象徵主義,這也是其藝術特點由“文明走向野蠻”的最直觀體現。

2。濃烈的宗教色彩和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

宗教作為西方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對於永恆性的追求長久以來都是西方文化的特點,而這一特點在現實中表現為由暫時到永恆的超越,而在繪畫作品中則表現為追求人精神上的超越。

由於其作品與宗教的緊密結合,因此這一追求可以在《雅各與天使搏鬥》、《黃色的基督》等為代表的高更畫作中看出。

在這幅《雅各與天使搏鬥》中。高更藉由佈列尼塔婦女表達了自己虔誠的信仰,在《黃色的基督》中則將自己放在基督之前,表情肅穆。

而當他前往塔希提島後更是將《聖經》中的人物描繪成了島上居民,在畫作《萬福瑪利亞》中,聖母瑪利亞的形象就是一位塔西提母親。

不過高更在他的畫中表現的絕不僅僅只有這種一派祥和的景象,還有就是透過自己的宗教觀念。

在高更作品因為與主流思潮不同,受盡嘲諷貧窮之後,他選擇自殺(後未遂),在他自殺前期則留下了一副《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什麼?我們到哪裡去?》的畫作。其作品中描繪的形象正是“亞當”,他把人們引向快樂的國度,在他的身後,一位男性在獨自思考,幾位女性在竊竊私語。

這些方面體現出的痛苦與落寞是高更以不同的視角審視這這個“快樂的世界”的結果。與宗教結合的美好與悲天憫人是高更作品中長久的主題,同時宗教作為西方文化根源的一部分,與其畫作相結合,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其作品“原始”的藝術特點。

3。強烈的主觀性和象徵主義手法。

高更作為一個後印象派畫家,在早期受到了前人的印象主義影響,因此作品中有著強烈的主觀性和象徵主義色彩,根據英國著名藝術史學家,羅傑·弗萊認為,對於後印象派而言藝術是一種交流情感的手段,而情感則被認為是目的本身,這也是後印象派與印象派的最大區別。

對於高更而言,他常常在作品中使用造型與色彩來記錄感情與表現心靈狀態。之前說到,高更常使用諸如紅綠,黃紫等對比鮮明的色彩組合,大膽的色彩對撞也常常給人以震撼的感覺。

同時,受到東方美術的形象,高更力圖擺脫西方傳統繪畫理論與畫法的束縛,著色時用大塊純色平塗,色彩對比強烈,所以,他的“塔西提”常常被認為是“原始的倒退”,其作品中也充滿著“野性的氣息”,但正是如此,才有了高更畫作中獨特的藝術特色。

總結

高更作為“後印象派主義三傑”之一,他說自己作品中“野性取代了人性”,“這也是我作品獨樹一幟的原因”,高更透過各種原始主義的引導展現了自己的後印象主義,從文明走向野蠻是他精神理想的實現,最終創造出宏偉的藝術成就。

參考文獻:

羅傑·弗萊 《弗萊藝術批評文選》

貢布里希 《藝術的故事》

楊中華 《崇尚自覺精神,追尋繪畫的真實本質》

錢蒙 《尋找新的藝術形式——探析保羅·高更的繪畫藝術》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