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一百年來,中國神經科學研究發生了哪些變化?

由 木木西里科技 發表于 藝術2022-09-26
簡介2018年3月,北京市政府聯合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等8家單位共同發起成立了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北京腦中心”),旨在承接“國家腦計劃”專案,並以此為依託培養面向國家腦科學

科學他們發生了什麼變化

1924年,林可勝(Robert K。 S。 Lim)回到戰火頻燃的中國,任北平協和醫學院生理學系教授和系主任,成為協和第一位華裔系主任。

近百年後,林可勝博士的名字逐漸為世人淡忘,但提起他的研究內容,卻幾乎無人不知,時至今日我們仍在從中受益。

林可勝博士的早期工作重點是胃腸道生理,後期轉向神經生理學。他有一項非常經典的研究,就是設計和進行了第一個有效區分外周和中樞鎮痛的實驗。透過該實驗,林可勝博士證明了嗎啡在中樞神經系統發揮作用,而阿斯匹林在外周發揮鎮痛作用。

後續的故事是,英國皇家外科學院的藥理學家約翰·範恩(Sir John Robert Vane)將林可勝博士的這些實驗稱為鎮痛研究的經典工作。而範恩因證實了阿司匹林會抑制前列腺素和血栓素的生成,和蘇恩·伯格斯特龍(Sune Karl Bergstrm)、本格特·薩米爾松(Bengt Ingemar Samuelsson)共同獲得198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除了研究工作上的重要貢獻,林可勝對中國早期科技教育界也起到了示範作用,直接和間接培養了中國最好的一批醫生、醫學科學家和生命科學家。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創始主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評價他為“對中國近代科學(特別對是中國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發展史上起了奠基作用的人,中國生命科學之父”。

不同於百年前風雨飄搖的舊中國,如今的中國處於生命科學尤其是神經科學研究最好的時代。研究支援和資金投入大幅增加,越來越多的學生投入神經科學研究,僅從神經科學領域論文數量一項上看,從2012年起,中國成為發表論文數排名第二的國家,且與美國的差距越來越小。

一百年來,中國神經科學研究發生了哪些變化?

各國神經科學論文數量比較,來源:iDATA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便是應時而生。

一百年來,中國神經科學研究發生了哪些變化?

2018年3月,北京市政府聯合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等8家單位共同發起成立了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北京腦中心”),旨在承接“國家腦計劃”專案,並以此為依託培養面向國家腦科學戰略需求的創新型人才。北京大學饒毅教授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羅敏敏研究員為中心的共同主任,負責中心的日常事務。

北京腦中心主要集中於腦科學(神經生物學)和類腦智慧技術(人工智慧)方面的研究,重點圍繞腦認知原理解析、認知障礙相關重大疾病、兒童青少年腦智發育、類腦計算與腦機智慧、共性技術平臺和資源庫建設五方面開展研究。

北京腦中心目前已建成14個實驗室和8個技術輔助中心,其中包括4位非華裔外籍PI的實驗室。北京腦中心已初步建立起了穩定支援、國際同行評估、人才國際化、高比例博士後等一些列的創新科研體系。

一百年來,中國神經科學研究發生了哪些變化?

北京腦中心的五年建設目標計劃包括建設55000平米的研究大樓、50個內部實驗室和100個雙聘實驗室、11個技術輔助平臺和頂尖的實驗儀器裝置、三萬籠位實驗動物飼養空間、八家共建單位的儀器裝置共享資源、創新性研究型醫院。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