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酒企聘請諾獎得主,能否舊瓶裝新酒?

由 中國青年網 發表于 藝術2022-09-16
簡介應該說,請諾獎得主來研究白酒,對提升產品的關注度來說還是有作用的,只不過,關注度不等於美譽度,如果沒弄好變成了噱頭,反而可能降低美譽度

老瓶裝新酒怎麼理解

證券時報記者 黃小鵬

近日,一家創制、生產和銷售天價白酒的上市公司宣佈,將聘請一位諾貝爾生理學獎得主和一位化學獎得主為公司聯席首席科學家。兩位諾獎得主將分別指導一氧化氮提升現象及其對人體健康的價值,並將諾獎成果應用於酒體風味、風味與人體感知等領域。

上市公司重視科研是件好事,即便是傳統白酒這樣的產品,對其開展科學研究,興利除弊,以打造出口味更佳、益處更多、害處更少的產品,也並非不能嘗試,但此訊息一經公佈,市場上更多的卻是疑惑的聲音。

中國很多傳承百年的白酒企業,特別是頭部品牌,它們安身立命的要素主要是地域、原料、傳統工藝,這些頭部酒企也曾試圖不斷往科技上靠,但社會接受度一直不高。如果說科技在這些酒企產品發展過程中起了什麼作用,估計主要還是在促進了生產流程標準化、產品質量標準化方面。要說幾十年的“科研”改變了酒的化學成分,連酒企自己都很少這樣宣傳。酒企要讓飲者相信它用的是“古方”,至於實現某些特種“功能”,酒企也絕對不敢說是科研帶來的,最多隻敢說是科研“發現”的。

總之,厚古薄今是白酒第一定律,不是不能做科研,而是其目的、動機和做法與其他行業其他產品完全是兩回事。白酒主要是文化的化身,而不是科學的產物。所以,以開發機械、電子產品那樣的方式來研究白酒,適不適合,人們很狐疑。

這兩位諾獎得主都是洋人,洋人未必真能懂“白酒”。兩位諾獎得主在生理學和化學方面的造詣毋庸置疑,但白酒是中國文化的獨特載體,不論口味還是功能,都只有中國人能心領神會。該公司領導曾稱其產品是受太上老君託夢的啟發,這故事中國人一聽能“秒懂”,但如果這兩位諾獎得主聽了,估計得理解半天。所以,洋人研究白酒,即便得出什麼正面的結論,也不一定有特別的說服力。

應該說,請諾獎得主來研究白酒,對提升產品的關注度來說還是有作用的,只不過,關注度不等於美譽度,如果沒弄好變成了噱頭,反而可能降低美譽度。20年前的資本市場上,這類提升人們想象力的事件屢見不鮮,近年來已變得相當稀少,故一聽到這訊息還是頗有衝擊力的。真希望兩位諾獎得主能紮下根來好好研究出一些成果,“舊瓶裝新酒”,不要讓公眾擔心的事變成現實。

(來源:證券時報)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