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張愛玲的“林語堂夢”為何破滅

由 正觀新聞 發表于 藝術2022-09-13
簡介04凡讀過張愛玲和林語堂的,不難察覺兩人之間的“貌合神離”

隔羽毛念什麼原因

張愛玲的“林語堂夢”為何破滅

01

曾經,“林語堂”是張愛玲的一個夢想,有她的自供為證:

“在前進的一方面我有海闊天空的計劃,中學畢業後到英國去讀大學,有一個時期我想學畫卡通影片,儘量把中國畫的作風介紹到美國去。我要比林語堂還出風頭,我要穿最別緻的衣服,周遊世界,在上海有自己的房子,過一種乾脆利落的生活。”——《私語》

除了她“旁逸斜出”的對衣服的依戀,和對舊式家庭生活的憎惡而生出的遐想:“一種乾脆利落的生活”,張愛玲為自己設計的這條路,可以說是林語堂式的。

我們不知道林語堂的哪些作品令她大感興趣,不過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林語堂指出了一條光明大道,讓張愛玲的人生有了方向。

林語堂之所以成為張愛玲的偶像,有時代背景。

上世紀30年代初,東西文明風雲際會,文化交流已成氣候。林語堂因創辦《論語》《人世間》等雜誌,提倡“性靈”“幽默”而名聲大噪,更因一本介紹中國文化《吾土吾民》,在西方家喻戶曉。

據說巴西有位貴婦,欽慕林語堂,恰好有人贈名馬一匹,於是給這匹馬取名為林語堂。後來,此馬參加馬賽,巴西各報以大幅標題登出“林語堂參加競賽”。比賽結束,這匹馬沒有得名次,報紙標題就成了“林語堂名落孫山”,而奪標的馬倒沒有訊息。

但如果說吸引張愛玲的,單是林語堂如日中天的名聲,又輕看了張愛玲。那時的她,大約十六七歲,確實是追星的大好年華,不過在兵荒馬亂、左翼佔據文壇主導地位的三四十年代,林語堂在年輕一代中的追隨者,實在有限。

張愛玲對林語堂情有獨鍾,與她的成長環境和家庭背景也有關。

張愛玲的“林語堂夢”為何破滅

02

自從與父親決裂,隨母親和姑姑生活,張愛玲恰好生活在林語堂影響最為有力的圈子——這個圈子中人多崇尚西方,林語堂在西方獲得的成功對他們是最有說服力的。張愛玲稱姑姑是“輕度知識分子”,她母親也應屬之,她們以及她們交往的人大約都是林語堂的忠實讀者。

而張愛玲中學唸的聖瑪麗亞女校,與林語堂讀過的聖約翰青年學校,同為美國聖公會設立的大學預科性質的學校,成績優異的學生可以有機會到英美的名牌大學去深造,林語堂當年就是被保送到美國讀書的。這名著名的校友作為青年學生的樣板,肯定常被校方和教師掛在嘴邊,這恐怕也是張愛玲決心追隨林語堂的一個原因。

張愛玲並非嘴上說說,做做白日夢,她是一步一步,朝她的目標邁進。她在聖瑪麗亞女校成績優異,尤其是寫作才華,漸漸顯露。她的處女作《天才夢》在《西風》上發表並得獎。《西風》這本雜誌,是林語堂跟其他人合資創辦的,跟《論語》、《人間世》、《宇宙風》一樣,是林語堂的陣地,旨在“譯述西洋雜誌精華,介紹歐美人生社會”。

林語堂曾言:“我每讀西洋雜誌文章,而感其取材之豐富,文體之活潑,與範圍之廣大,皆足為吾國雜誌模範。又回讀我國雜誌,而嘆其取材之單調,文體之刻板,及範圍之拘束,因每憤而有起辦《西風》之志。”

張愛玲第一篇公開發表的文章登在這本雜誌上,不能說完全是個巧合。

1938年,十八歲的張愛玲通過了英國倫敦大學入學考試,但由於歐戰關係,無法去英國讀書。好在倫敦大學的錄取成績對香港大學也有效,於是張愛玲便在1939年入讀港大。

在港大期間,張愛玲似乎仍在繼續做她的“林語堂夢”。她發奮讀書,一連拿了幾個獎學金,成績始終名列前茅,極有望畢業後由學校保送去英國深造;她又苦習英文,能背下整本《失樂園》,給姑姑和母親寫信,也全都用英文,她姑姑甚至說她的英文“好過中文”。凡此總總,都在為她實現“林語堂夢”鋪平道路。

不料畢業在即,日本人攻佔香港,張愛玲好夢成空,不得不輟學回到上海。然而即便如此,張愛玲仍沒有放棄她的夢想。她開始賣文為生,給上海的英文報刊寫影評和劇評,也寫些介紹中國文化的文章。

她的第一篇“Chinese Life and Fashions ”(《中國人的生活和時裝》,即《更衣記》的藍本),發表後“備受稱讚”,被譽為“極有前途的青年天才”(雜誌編者按語)。

“Still Life” (《依然活著》,即《洋人看京戲及其它》的藍本)發表時,編者的按語是:“她不同於她的中國同胞,她從不對中國的事物安之若素;她對她的同胞懷有的深邃的好奇心,使她有能力向外國人闡釋中國人。”

發表“Demonsand Fairies”(《神仙鬼怪》,即中文字《中國人的宗教》)的那一期則有編者按雲:“她以獨有的妙悟方式,成功地向我們解說了中國人的種種心態。”

她的這些文章,散發著濃濃的林語堂味道:以一種輕鬆幽默的戲謔方式,介紹中國文化以及中國人的喜好,這是喜歡獵奇的洋人所喜歡的。

張愛玲的“林語堂夢”為何破滅

03

此時的張愛玲,似乎已經踏上林語堂的成功之路了,而她才23歲。如果不是因戰爭阻隔了文化交流,讓遠東明珠大上海淪為“孤島”,照那時的勢頭,張愛玲是否由此就真的步了林語堂的後塵,“比林語堂還出風頭”,真還說不定。

但試圖複製“林語堂”成名之路的張愛玲可能沒想到,最終讓她在上海一夜走紅、一炮打響的,是她的母語創作。

那是1943年,“一個春寒料峭的上午”,她抱著《沉香屑 第一爐香》和《沉香屑 第二爐香》的文稿,登門拜訪了《紫羅蘭》雜誌主編周瘦鵑。

周瘦鵑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個傳奇人物,以哀情小說蜚聲文壇,曾主編《禮拜六》《紫羅蘭》和《申報》副刊等多家文藝報刊,併為滬上諸多報刊撰稿,被視為“禮拜六文學”(即後人常說的“鴛鴦蝴蝶派”)的代表人物。

對於張愛玲這次拜訪,周瘦鵑後來專門撰文介紹。周瘦鵑嗜好園藝,張愛玲母親黃素瓊有個本家黃嶽淵是著名園藝家,曾任上海花樹同業公會會長,與周瘦鵑極為熟稔,張愛玲這次拜訪就是黃嶽淵居中介紹的。因為這層關係,周瘦鵑非常熱情,忙不迭地趕下樓去,招呼張愛玲坐下,並和她談了一個多小時。

周瘦鵑眼中的張愛玲長身玉立,彬彬有禮,對於她帶來的稿子,周瘦鵑在文章中這樣寫道:“我一看標題叫作《沉香屑》,第一篇標明《第一爐香》,第二篇標明《第二爐香》,就這麼一看,我已覺得它很別緻,很有意味了。當下我就請她把這稿本留在我這裡,容細細拜讀。”

當天晚上週瘦鵑就讀了這“兩爐香”,張愛玲喜歡中國古代白話,行文寫作有意識仿效《紅樓夢》《金瓶梅》之類的小說,很對周瘦鵑路子。周瘦鵑認為這兩篇作品既有英國毛姆小說的影子,也受《紅樓夢》的影響,“不管別人讀了如何,而我卻是深喜之了”。

這時的上海已淪陷近5年,孤島時期的文化繁榮不復存在。在滬上文藝報刊中,一些中國名作家如巴金、茅盾、張恨水等人的名字早已不見蹤跡。讀書人大都是愛惜自己羽毛的,這些文化名流或被日偽封殺,或是擱筆隱居,或是去了大後方,給滬上文化界留下了大片空白。而恰恰是這個空白,給初出茅廬的張愛玲提供了一個絕佳機會。

張愛玲這兩篇小說很快在《紫羅蘭》發表,周瘦鵑以雜誌主編和文化前輩的身份,在編輯例言中隆重推薦。隨之,張愛玲又寫了多篇小說和散文,在《雜誌》《永珍》《天地》等刊物上發表,她的第一部小說集《傳奇》初版發行僅四天便銷售一空,張愛玲成為淪陷期滬上最走紅的作家。

走紅的張愛玲,似乎實現了她兒時的“林語堂夢”:“成名要趁早,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但實則,此時的她,開始走上了一條完全屬於自己的文學之路,與自己曾經的偶像愈行愈遠。

張愛玲的“林語堂夢”為何破滅

04

凡讀過張愛玲和林語堂的,不難察覺兩人之間的“貌合神離”。

兩人的文章都好,都寫得漂亮,但林語堂是山高月小之美,像冷色調的畫,而張愛玲,則精雕細琢,如“纏枝蓮花”,繁華至極。

兩人皆世事洞明人情練達,不過林語堂的洞察讓他腳步輕盈;而張愛玲的洞察,卻讓她步履沉重:他的洞明不是她的,他的練達也不是她的。

林語堂是基督徒,卻不影響他享受人生樂趣,一本《生活的藝術》洋洋灑灑記錄著他無盡的歡樂;張愛玲不是基督徒,卻在悲憫眾生虛妄時祭上自己的歡樂與熱情。

林語堂聰明,為人機智,這讓他左右逢源。

一次,紐約某林氏宗親會邀請他演講,希望藉此宣揚林氏祖先的光榮事蹟。這種演講吃力不討好,不說些誇讚祖先的話,同宗會失望,若太過吹噓,有失學人風範。當時,他不慌不忙地上臺說:

“我們姓林的始祖,據說是有商朝的比干遠相,這在《封神榜》裡提到過,英勇的有《水滸傳》裡的林沖。旅行家有《鏡花緣》裡的林之洋,才女有《紅樓夢》裡的林黛玉。另外還有美國大總統林肯,獨自駕飛機越大西洋的林白,可說人才輩出。”

一時皆大歡喜。

張愛玲也聰明,但活得笨拙,到處碰壁。

當年她漂洋過海,效仿她年輕時的偶像,去叩響西方文壇的大門,她又是寄作品給胡適,又是登門拜訪,當然是希望獲得胡適青睞,恐怕也有得他之力對外推介的意思。

笨拙的她卻沒想起寄上一本給她早年心儀的林語堂。事實上若論把她推向西方讀者,顯然林語堂比胡適更有力量。其時胡適早已落魄,冷冷清清做他的寓公,林語堂則仍在走紅,就在《秧歌》在美出版的同一年,他的小說《朱門》問世,與《秧歌》的遭冷遇恰成對照,此書又獲成功,高居當年的暢銷書排行榜。

林語堂的作品為什麼能在美國風靡?因為那時的美國人,講究實際,人人求名求利,苦不堪言。林語堂在書中把中國人的傳統生活以及蘊藏在平淡生活中的人生哲學娓娓道來,引導人們如何品味和享受生活,這讓美國讀者樂在其中,忘記了現實煩惱。顯然,這是極其忠實自己文學主張的張愛玲,無法做到的。

而且,對國人生活以及人情世故的感悟,張愛玲遠比林語堂複雜曖昧得多,心高氣傲的她,怎會長久地安於林語堂式的輕倩介紹?

也許張愛玲早已察覺林語堂不大可能是她的知音,所以到美國落腳後,她從不曾登林府的門。《憶胡適之》中寫到炎櫻打聽了訊息告她說:“你那位胡博士不大有人知道,沒有林語堂出名。”她為此很是感慨,言下大不以為然——相比之下,追求逍遙自適的林語堂,已經遠不及沉毅剛健的胡適在她心中的份量。

這一路走來,她中學時代的敬意,她的“林語堂夢”漸漸消失,最終蕩然無存,也許是上帝最好的安排:成為張愛玲,這個世界獨一無二的張愛玲。

張愛玲的“林語堂夢”為何破滅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