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生髮在事相與意象交匯之處的隨筆,如何成為爆文

由 三芊書話 發表于 藝術2022-09-05
簡介看到作者的《寫你想讀的文章》裡對隨筆和爆文的理解,給了我很多啟發,細思真是如此,我們只要講好自己喜歡的故事,再加上自己的思考觀點,不就是讀者也喜歡有深度的好文章嗎

隨筆寫什麼題材好

讀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側重。有的人,喜歡文學、詩歌;有的人喜歡小說、文史;有的人喜歡科學、工具類等。我年輕時最喜歡詩歌和散文。那時候,能收集到的書,太稀少,我多是訂閱書讀。

我年輕時訂閱了《詩刊》、《散文》、《美文》、《隨筆》、《文史知識》這幾份刊物將近十年。結婚後,沒時間和金錢支配,才不訂閱書讀了。

一直以為自己熟悉隨筆,想當然地理解隨筆就是隨時隨地、可以天馬行空地記錄生活和思想的一種文章形式。直到讀了田中泰延的《寫你想讀的文章》,看到他對隨筆的定義,我才發現自己的理解很淺顯、粗糙和不準確。

作者說,他查過字典的解釋是“以自由的形式將感想付諸筆頭、記錄下來的文章。”這個解釋真的看起來更隨意哈。還不如我的感覺貼切。

而作者透過自己25年的寫文案經驗和思考,給隨筆定義為:“在事象和意象交織之處產生的文章。”所謂事象,就是我們耳聞目睹以及所瞭解的事情,它包括世界上的一切人、事、物。當我們與事象接觸,心靈為之觸動,便會產生想要把所見所想記錄下來的念頭,此之謂“意象”。

也就是說,隨筆是我們在看見、聽見“事象”即物質之後,思想上對其產生的思考或由物象引發出來的情感,等等一系列的精神活動,用筆記錄下來,並有想讀的念頭和衝動,就是隨筆。一句話,隨筆必須包含事象和意象,即物質和精神二者合一。

生髮在事相與意象交匯之處的隨筆,如何成為爆文

作者認為,現在自媒體時代,網路上的爆文基本上都可以歸屬於隨筆,包括影評也是隨筆,因為它事象意象二者兼具。想寫出爆文,只要寫好隨筆即可。

就以寫影評為例:如我們在看了賈玲導演主演的電影《你好,李煥英》,被裡面的賈玲,穿越到母親的年代,看見了母親李煥英的青春故事,與母親的情誼等等一系列故事情節所感染,以及感受到賈玲對母親的思念之情和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等等。

我們跟隨著故事情節,一起悲歡離合,如果只是一味的側重電影的故事事象,就陷入了只複述電影情節的狀態;若是隻側重於描述對電影之後的感受和思考,很少描繪電影劇情,就只注重了意象,陷進自己思想情感的表達裡面。

上面兩種都是偏離隨筆的事象和意象二者合一的表達,那就不是隨筆。沒有電影故事的描繪,和沒有思考感情的表達都是有缺憾的,不能引發人們的共情或心流,讀者難以喜歡,也就成不了爆文。

由此看來,其實在網文時代,讀者喜歡的都是有事象和意象相統一的文章,即是所謂的有圖有真相,有故事有思想。

無論書評、影評、情感故事、還是成長文,都離不開故事分享和觀點分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觀點文、資訊增量。

這些文章都包含這兩點,如果你想寫出爆文,只要記住“事象和意象的交匯之處”,即物質和精神合一。

寫出自己想寫的和想讀的文章,不也是包含了這二者嗎?作者無非是把寫作這件事,換成了我為主體另一個視覺來看待,讓我們即是作者又是讀者,先取悅內在的自己,再去為外在的自己寫下來,兩個自我合二為一,自己喜歡,讀者多亦喜歡。這樣的文章想不爆都難。

看到作者的《寫你想讀的文章》裡對隨筆和爆文的理解,給了我很多啟發,細思真是如此,我們只要講好自己喜歡的故事,再加上自己的思考觀點,不就是讀者也喜歡有深度的好文章嗎?

思考力的積累只有靠不斷讀書和輸出,讀你想讀的,寫你想寫的,然後有喜歡的人來讀,遇見與你同頻的人,寫作者最大的樂趣和成功莫過於此了。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