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小時候有一種能力被忽視了,長大就不要怪孩子沒有“藝術天賦”

由 榮榮家庭關係教育 發表于 藝術2022-08-25
簡介有一種被忽視的能力,是嬰幼兒探知世界的方式所謂五感就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以及觸覺,五感上的外界刺激傳遞給大腦資訊,再經由大腦傳遞到感官使孩子產生知覺,發展他的觀念、思想、理解等方面的能力,有效幫助他們的表達和安撫情緒

桌布沾上顏料怎麼辦

為什麼法國孩子在牙牙學語和認字之前,先以遊戲的形式學習畫畫?港大心理學博士媽咪OK公眾號創始人說:

“成功的教育最後指向的是可以很充分地自我表達,有自己的見解。所以,畫畫的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透過畫畫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韓國媽媽辛有美和法國藝術教育家西多妮·本茨之間的“心靈對話”,共同寫了這本《藝術遊戲力》,告訴我們如何為孩子創造藝術遊戲的空間和氛圍,成為孩子最棒的遊戲夥伴。

這本書能很好地解除某種誤解,我們完全可以用美術這種方式教孩子。以觀察、觸控、體會、表達四個階段為基礎,去接觸所有知識。藝術開啟孩子的自信之門,也幫助他們學會自我表達和自我肯定。

小時候有一種能力被忽視了,長大就不要怪孩子沒有“藝術天賦”

有一種被忽視的能力,是嬰幼兒探知世界的方式

所謂五感就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以及觸覺,五感上的外界刺激傳遞給大腦資訊,再經由大腦傳遞到感官使孩子產生知覺,發展他的觀念、思想、理解等方面的能力,有效幫助他們的表達和安撫情緒。

可是在大部分中國的家庭中對幼兒的“五感”教育是沒有概念的,我們相信孩子的自然發展,把關注點放在兒童的能力提升上,譬如三翻六坐七八爬。

很多媽媽給幼兒寶寶買玩具更注重提升智力方面,不僅沒有涉及任何“五感”教育,還會因大人習慣而阻礙孩子的“五感”認知能力。

譬如很多家長害怕寶寶吃手,細菌多生病,寶寶剛剛幾個月就把小手帶上手套,或者隨時盯著一旦吃手就阻止;孩子6個月左右,喜歡用手抓著東西往嘴裡送,還會用舌頭吸吮,家長趕緊阻止把東西扔掉一邊說“太髒了怎麼什麼都吃?”

小時候有一種能力被忽視了,長大就不要怪孩子沒有“藝術天賦”

但實際上,這是因為寶寶的手感知力太很弱,他們選擇用最敏感的部位嘴去感受事物,帶著新奇體會這個世界,感受溫度和形狀。

但是法國媽媽認為,如果不是容易發生危險的東西就不會去幹涉,

家長能做的就是把孩子可觸碰的物品清洗乾淨,然後靜靜的觀察寶寶是如何主動尋求刺激、開拓感官探索外界的世界。

法國人感知生活能力以及有豐富的情感是世界出名的,而且出現了很多寶藏藝術家,其實都源於孩子嬰幼兒時期的豐富的五感體驗,滿足官能感受,提高了對世界的認知能力。

美國心理學剿說吉爾’斯塔姆說過:

“對幼兒來說,一切都是新鮮的,他們會試圖去了解這個東西不能吃,那個東西不能用,以及是不是有危險。為了瞭解到這些資訊,孩子在滿足大腦的需求時,會把所有的東西都往嘴裡塞。”

開啟“五感”不僅為了當“藝術家”,而是幫助孩子多種能力提升

作者韓國媽媽辛有美帶著寶寶特意飛去法國,在法國看到的孩子都是“藝術家”,在這背後是法國社會、學校以及家長長期不懈的努力。

學校的課程都會以觀察—觸控—體會—表達,這四個階段為基礎,老師會帶孩子們進行充分的觀察,待他們好奇心和想要實踐的意願強烈後,才進入觸控的階段,並根據孩子的反應發現某方面的感興趣。

1、培養孩子的表達力

表達自己的想法,對於家長的理解,就是教會孩子用準確的詞語去描述,但實際上孩子們時常沒有掌握豐富的語言,而選擇用行動或者哭鬧最直接的方式去表達。

但實際上孩子在一歲半左右就具備塗鴉能力,很大程度上他們的意願是想表達一些內容,但因為手握筆能力還比較弱,常常畫出看起來亂七八糟的塗鴉,這個時候家長往往很不耐煩,認為孩子還沒有到繪畫的年齡,趕緊就把筆收好,“沒收”了孩子畫畫的權利。

而到了3-6歲,孩子可以借用繪畫來有指向的表達一些情感的時候,家長往往充滿好奇的問:“你畫的是什麼啊?”“畫的可真像啊!”來表達喜悅之情。

實際上,這種做法就限定了孩子的繪畫結果,是用“像還是不像”而定繪畫的水平,把孩子的表達慾望也“跑題”的問話避開了。

小時候有一種能力被忽視了,長大就不要怪孩子沒有“藝術天賦”

法國的孩子比較喜歡用繪畫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因為繪畫不用擔心自己是否畫的好,也不用懷著博取大人歡心的壓力。

他們很沉浸在自己的繪畫時間裡,但也會有時陷入表達非常不確定的情感元素,就會感到困難,這個時候在一旁的父母會就此聊一聊情緒、情感,引導想象力,這樣在畫作中就會呈現出更豐富的色彩和形狀。

斯卡雷特在《兒童遊戲:在遊戲中成長》一書中:

“與其他孩子相比,自尊心強的孩子不會那麼墨守成規,而是更具有創造性。我們幫助孩子發展創造力,不僅能讓孩子更好地感受自己的情感,還提高了他們成功的可能性。給予孩子適度的尊重還能夠讓父母和子女的關係更加牢固。”

2、接納安撫孩子的情緒

東西方在情緒調控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東方人比較講究情緒的節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時候會過分壓抑的感情,以至於成年後導致快樂不與他人分享,悲傷不與他人訴說。這一點上,西方人的情緒更外露,善於表達自己內心思想,這和兒童時期的接受的“五感”教育是有密切關聯的。

最明顯的比較是孩子們三歲入園時期,我們的幼兒園老師和家長齊心教育理念是迴避情緒發洩,看到孩子大哭,就儘量快速轉移視線,並被告知“3歲時大孩子,只要不哭可以買糖吃……”

實際上這是教會孩子迴避不良情緒。

小時候有一種能力被忽視了,長大就不要怪孩子沒有“藝術天賦”

法國的孩子都有有一個偏愛的娃娃,一直到它變得破舊,在9月份新生寶寶入園之時,每個班後面都會有個箱子放所有孩子從家帶來的“心愛之物”,當他們感到傷心、想家、想媽媽的時候,就會得到老師允許拿自己的“心愛之物”自己待一會兒。當情緒平穩後,再把它放回箱子,重新回到座位上。

法國幼兒園也是利用孩子們的“五感”教育,尊重孩子的情緒,並透過觸控和氣味等感官刺激,撫慰孩子們的情緒,並教會他們進行自我情緒的調控。

3、學會充實的獨處

我們帶著孩子外出就餐,如果大人想盡情和同伴聊天或者好好享用一頓餐食,就會塞給孩子一個電子裝置,這樣可以保持一段時間的安靜。我們知道這樣並不好,但實在想不出還有什麼能讓他們安靜一會兒。

在法國餐廳,等待開餐時間很多孩子都在用繪畫來打發時間。他們會在隨身攜帶的包裡裝上小本子和筆,或者幹錯就在桌上的選單紙、餐巾或者馬路上收到的宣傳單上,開始潛心創作。孩子學會獨處是一項重要的人生技能,五感通達才會在生活細節處發現隨時展開探索之旅。

季羨林先生在《不完滿才是人生》裡說:

“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從生命空間的角度來講,人的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孤獨的,即便親人也不可能完全走進你的內心,如果無法排遣這種孤獨感,對一個人來說是很痛苦的。”

小時候有一種能力被忽視了,長大就不要怪孩子沒有“藝術天賦”

“五感”,在幼兒時代五感體驗非常的重要。“美學”在16世紀出現,當時直接翻譯過來是“感覺學”,“五感”的快樂會引起身心的變動,往往和心靈最深處的感受有關。

美學家康德曾說過:“美是無目的的快樂”,意識是說如果存在目的性的考量,就會喪失太多創造藝術的可能,只有當獨立存在的生命,你在旁邊欣賞他的時候,就會產生“美”的可能性。

孩子在幼兒時期可以滿足五感的慾望,官能低等充分滿足以後,同時就是精神上的滿足與愉悅,對形成完整的人格,強烈的表達慾望都是基礎的能力。

如何幫助寶寶在家裡進行“五感”教育,開啟藝術啟蒙?

很多媽媽會跑去給孩子報藝術班,都會諮詢幾個問題“幾歲學畫畫合適?”“什麼樣的孩子屬於有天賦?”……但實際上,寶寶從小在家裡就可以進行藝術的啟蒙,從“塗鴉”開始,讓他盡情的手觸控、放在臉邊上聞聞,甚至放到嘴裡砸吧一下“蠟筆”,都是探索藝術的開始。

所有的藝術創作,都始於原始的感官刺激探索,但很多時刻家長們並不能意識到在孩子們在家裡已經開啟了“五感”教育,以至於錯過了最佳的時期,卻捨近求遠的還要跑去報班。那麼家長該如何藝術啟蒙呢?

1、“”抓住寶寶“想”塗鴉的一瞬間

很多寶寶都在很小的時候突然抓起哥哥姐姐的筆,或者是爸爸媽媽不小心落在桌上的筆,如果孩子拿起準備開始隨便畫些什麼的時候,絕不要錯過這個瞬間,應該立刻把紙奉上,讓他感受可以輸出的力量。

如果僅僅擔心孩子發生吃筆的意外,或者畫到孩子的身上手上、桌布上,就阻礙孩子第一次想要畫畫的嘗試,這無異於剝奪了他一次想要探索的重要機會。

小時候有一種能力被忽視了,長大就不要怪孩子沒有“藝術天賦”

2、感受各種顏料的質感和美妙

體驗顏料、水彩筆、墨水、粉筆等各種各樣的工具,在孩子探索期,他們會非常興奮的到這些日常生活不一樣的“玩具”,

不要試圖先教會他們正確的使用方法,而是在一旁觀察,等待他們的自行探索先去看、然後觸控,甩一甩、擰一擰。

在需要幫助的時候,家長再指導如何開啟,當孩子手或者桌子上沾上顏料時,不要馬上擦洗,等待他們自由的探索、玩耍、自己感受顏料涼涼、滑滑的觸感更重要。家長要做的就是做足準備工作,比如鋪好報紙、給孩子穿上爸爸不要的T恤,然後靜靜地在一旁陪伴觀察。

小時候有一種能力被忽視了,長大就不要怪孩子沒有“藝術天賦”

孩子喜歡體驗不同的材料所產生的效果,並在過程中感受自然習得的東西正在超出想象的驚奇,顏色的視覺衝擊效果,觸控感受顏料的獨特質感,並能夠施展自己改變顏色深淺的感官刺激。

3、任何材料都是天然的藝術工具

不一定非要用文具店規定的紙張,其實家裡任何廢舊的材料都可以讓孩子嘗試做手工和繪畫。例如廢舊的雜誌可以引導孩子手撕下圖形,也可以把掉頁的童書剪下卡通人物或動物,讓孩子們自己粘在紙上,引導他們組成一幅新的故事情節,促進語言發展。

甚至可以不要的礦泉水瓶子上進行顏料塗眼,感受非平面的材質上該如何掌控塗色,以及空間立體感。

4、等待第一次自我表達

孩子在能夠體會了塗鴉和手工樂趣後,接下來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喚起藝術創作的好奇心。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創作後,邀請他們一起透過作品描述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描繪作品中聯想到的情緒和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家長千萬不要開頭問:“這是什麼啊?”這樣的引導會讓孩子們陷入迎合大人的期待的講述方向,可以就一塊顏色開始溝通:

“寶貝,為什麼選用這個顏色?”等待孩子主動進行自我表達。

5、為作品賦予價值性

為孩子的作品賦予價值,放在客廳比較顯眼的地方,當親友來家裡做客的時候,鼓勵孩子向客人介紹自己的作品,這也是成為孩子繼續進行美術活動的動力。

當爺爺奶奶、親戚朋友過生日時,可以提示寶貝自己動手製作或者繪畫一幅作品當做禮物,這也是賦予作品價值,增加孩子們開啟自信之門的鑰匙。

小時候有一種能力被忽視了,長大就不要怪孩子沒有“藝術天賦”

寫在最後

原來,法國孩子在牙牙學語和認字之前,先以遊戲的形式學習畫畫。在語言功能還未開化之前,孩子們就能透過繪畫和手工等遊戲感受世界,同時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以及對這個世界的理解。

孩子們在藝術遊戲中感受到的快樂,對今後的學習乃至人生都大有裨益。因為能夠認真努力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人,才能真正學會自律,才能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

在這本書中,你會體會到藝術遊戲蘊含的無限魅力,並學會如何為孩子創造藝術遊戲的空間和氛圍,成為孩子最棒的遊戲夥伴。記得,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作品,因為那是一件毫無意義的事情。

作者介紹:榮榮

關注女性,賦能家庭。歡迎關注~@榮榮家庭關係教育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