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哥窯“碎了”,但是美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藝術2022-08-23
簡介▲宋 哥窯青釉魚耳爐 底部有乾隆詩《詠哥窯爐》故宮博物院藏實際上這種“碎”與汝窯的“冰裂紋”一樣,都是瓷器燒造時胎和釉的膨脹係數不同造成的開片

林椿是用什麼畫寫生玉簪的

原創 觀覆文化 觀復博物館

《墨子》中有一句十分樸素的話:“甘瓜苦蒂,天下物無全美。” 天下之事沒有十全十美。再甘甜的瓜,蒂都是苦的。

缺陷、遺憾、殘損、破碎……是事物發展的常態。

在中國傳統審美意趣中,“破碎、遺憾”是一種美。甚至是一種更高境界、更有生命感、更自然的美。

如林椿畫作枝頭的枇杷葉,雖捲曲破損,但卻恰恰顯示出一種真實的、果熟禽來的盎然。

哥窯“碎了”,但是美

哥窯“碎了”,但是美

哥窯“碎了”,但是美

哥窯“碎了”,但是美

▲《枇杷山鳥圖》(區域性放大)

南宋 林椿 故宮博物院藏

而在歷代名瓷中,哥窯則可算作 “破碎美”的典範。

哥窯“碎了”,但是美

▲宋 (傳世)哥窯五足洗

上海博物館藏

談及“哥窯”,目前能被冠以這個稱呼的瓷器至少有3種:「傳世哥窯」、墓葬或窖藏出土的「哥窯型瓷器」、以及「龍泉哥窯」 。

如無特別說明,後世提到哥窯時,一般預設指「傳世哥窯」,即歷代宮廷流傳下來的哥窯瓷器。

哥窯“碎了”,但是美

▲宋 哥窯米色釉膽瓶

故宮博物院藏

哥窯瓷器器身遍佈縱橫交錯的紋路,觀感上很像是“碎了”。並且碎得還很徹底。

哥窯“碎了”,但是美

哥窯“碎了”,但是美

▲宋 哥窯青釉魚耳爐 底部有乾隆詩《詠哥窯爐》

故宮博物院藏

實際上這種“碎”與汝窯的“冰裂紋”一樣,都是瓷器燒造時胎和釉的膨脹係數不同造成的開片。只不過哥窯開片紋路較為明顯。

其小而細的紋路呈淺黃色,被人們稱為“金絲”。大而粗的紋路則呈灰黑色,被稱作“鐵線”。

金絲鐵線,星羅交織,遍佈哥窯器身,形成一種瓷器碎了又重新拼合的奇特觀感。

哥窯“碎了”,但是美

▲宋 哥窯五足洗 (區域性放大)

上海博物館藏

不少學者推測,“碎了”的哥窯原本是個“意外”,是某次偶然燒製出的“殘次品”。

一開始,對工匠們來說,燒造出瑩潤無暇的瓷器才是他們追求的目標。開片是一個“缺陷”,在他們看來並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古代文人卻從開片交錯複雜的紋路中,發現了美,並將這種“缺陷”上升到美學的高度。

蜿蜒的開片增加了哥窯的偶然性,賦予瓷器獨一無二的生命感,也因此成就了哥窯深刻的“破碎”美學意涵。

片片紋羽似金鳳蝶陽光下扇動的翅膀,人們欣賞哥窯“碎了”的樣子,並賦予其“金絲鐵線”的名字。

這種對破碎、殘缺的審美意趣,恰如《宋瓷中的中國文人精神》所寫:“可能是一種更深刻的美。”

哥窯“碎了”,但是美

▲宋 林椿 《寫生玉簪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哥窯“碎了”,但是美

▲宋 哥窯灰釉葵花式洗 故宮博物院藏

除了開片,哥窯瓷潤澤如酥的釉面,同樣為後世稱道。

哥窯釉色多呈米黃色或青灰色。釉為失透的乳濁釉,釉面無常見玻璃光澤,而是泛著一層絲綢似的油光,綿密柔和。

有人十分生動地將其形容為“酥油光”。像釉面起“酥”了。

酥油是牛、羊奶提煉出的一種油脂。色澤亮黃,似黃油。人們在做餅乾、薄酥餅等焙烤食品時,常用到它。

而哥窯的“酥”則是光在釉面反射折射造成的。綿密,接近於亞光,但有油潤。

哥窯“碎了”,但是美

▲ 宋 哥窯青釉碗

故宮博物院藏

原標題:《哥窯“碎了”,但是美》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