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張永勝:讓更多人接觸核雕

由 光明網 發表于 藝術2022-08-15
簡介事實上,這些圓潤可愛的作品,正來自於冀作永清核雕傳人張永勝,“羅漢、彌勒、小沙彌,我個人比較喜歡這些題材”

橄欖核落款一般都落什麼

作者:何安安

在潘家園,提起核雕大師文紀手工雕刻的文玩核雕,可謂獨樹一幟,頗受追捧。指尖方寸中,一枚枚小小的橄欖核上,或是惟妙惟肖的彌勒,或是俏皮活潑的小沙彌,又或是樣貌傳神的羅漢,兼具南工的技法和北工的神韻,令人歎服。事實上,這些圓潤可愛的作品,正來自於冀作永清核雕傳人張永勝,“羅漢、彌勒、小沙彌,我個人比較喜歡這些題材”。

張永勝:讓更多人接觸核雕

“學門手藝挺好的”,靠著這門手藝,張永勝擁有了自己的微雕藝術工作室“心江核雕”,還傳授了兩三百名弟子。今年年初,又在廊坊成立了專門的微雕交流培訓中心,“透過這種方式,我可以讓更多的人接觸核雕”。

融合“南北工”成核雕藝人

學習核雕,也許是冥冥之中的一種註定,“我是無意間接觸到這個東西的,我從十幾歲開始做這行,一直做到現在”。因為家境原因,張永勝早早離開了學校,成為了一名核雕藝人,“我上到初三就不上了,後來家裡想讓我學門手藝,透過親戚介紹,我拜河北永清縣別古莊鄉的張習連為師,學習核雕。我沒有什麼基礎,只能從打胚練起,也就是開臉兒。師傅最擅長人物,雕人物最難的就是表情,該樂的不樂,該怒的不怒,就是因為技術達不到。學習幾個月之後,就可以自己做點東西了,只是做不好。”

張永勝:讓更多人接觸核雕

回憶起自己的學藝生涯,張永勝記憶猶新。好在勤學好問,又有天賦,沒多久,張永勝就從張習連的眾多弟子中脫穎而出。不出三四年,落款文紀的核雕,就在北京潘家園文玩市場小有名氣了。為了提高技藝,張永勝又拜周雪官為師,學習南工技藝,自此,他將南工與北工的技法融合,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核雕作品。

“我最擅長雕彌勒”

做核雕,從選料開始,步步都是學問,“桃核、杏核、橄欖核都可以成為雕刻材料,最好的是橄欖核。廣東、廣西產的橄欖核叫烏欖,果皮特別薄,核比較厚,質地比較硬,核表面很光滑,設計起來比較容易。”張永勝說,“雕刻題材不一樣,選料也不一樣,我最擅長雕彌勒,這就需要選擇短圓、飽滿的橄欖核,因為彌勒的肚子大。”

張永勝:讓更多人接觸核雕

選料之後,第二步是畫稿,“把大概的位置標註出來,比如雕彌勒,就要標出頭、手、腳、肚子分別在什麼位置。”張永勝介紹說,“畫稿之後就是打胚,也就是做出粗糙的輪廓。刻刀分大小號,打胚用的刀比較大。第四步工序叫做細活兒,彌勒的雙眼皮、眼球、眼珠,包括眉毛的細紋兒,都在這一步完成。我做一顆彌勒需要三天,光細活兒就需要一天半。”做完細活兒可不算完,還得進行打磨。張永勝介紹說,打磨用的是紗布,得打磨三次,“第一次用600目的紗布,第二次用800目的紗布,第三次用1200目的紗布,目的是增加光澤度。”

將小沙彌引入核雕

“羅漢、彌勒、小沙彌,我個人比較喜歡這些題材。”近三年來,張永勝一直專注於雕小沙彌,“說起來,這個題材還是我最先引入核雕市場的。”幾年前,在一次展會上,張永勝看到一位臺灣雕塑師展出的石雕小沙彌,“當時特別喜歡,就買回來擺在自己的工作臺上。因為太喜歡了,我就想拿橄欖核來雕雕看,發現還很受歡迎。”

張永勝:讓更多人接觸核雕

“前幾年,我做過一個擺件《鍾馗出巡》,這是一整套核雕作品,小鬼們有撐傘的、有拿喇叭的、有拿寶劍的,全部都是橄欖核做成的。”當然,張永勝更多精力,還是放在了把件上,“在題材上有一些創新,我比較喜歡雕一些怪核,這些核的形狀不規矩,可以設計一些特別的圖案。比如小沙彌,可以將核上面凸出來的一小塊設計成舉起的雙手,把廢的地方利用起來。”

為了傳承核雕技藝,自2010年起,張永勝開始收徒,迄今為止,跟著張永勝學習過核雕技藝的,不下兩三百人,“學習核雕一般需要三到五年,都是免費傳授他們手藝。今年起,我做了一個微雕交流培訓中心,把手藝傳給更多的人。透過這種方式,我可以讓更多的人接觸核雕。”張永勝如是說。(何安安)

張永勝又名文紀,1985年9月出生於黑龍江省五常縣,永清核雕傳人,海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核雕代表性傳承人。自17歲起,張永勝師從冀作核雕藝人張習連學習核雕技藝,雕刻材料以山核桃、橄欖核為主。張永勝的主要創作作品有:山桃核浮雕風景十八羅漢,橄欖核圓雕羅漢頭、鍾馗、壽星、彌勒等。張永勝的圓雕羅漢頭技藝和圓雕整身羅漢技藝,深得蘇工精髓,圓潤細緻、古樸傳神,在冀中微雕界獨樹一幟,深受好評。2008年,張永勝創辦了自己的微雕藝術工作室,自2010年起開始收徒,至今授藝兩百餘人。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