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原】從腦科學的背後,解讀大眾對畫畫的誤解

由 大個兒籃球員 發表于 藝術2022-08-12
簡介在學習畫畫的過程中,我們會在繪畫知識、繪畫的技法和方法、繪畫的思維來回穿梭,存在著“明”和“暗”兩條線

電腦繪畫怎麼學

戳上方“關注”,一起追求詩和遠方

經常聽說,學畫畫提高審美,開發創造力和想象力等等。但是,從來看過相關的文章告訴我們,是不是真的?為什麼?

所以,卡卡西查閱了很多論文和資料,寫了“關於繪畫與腦科學之間的關係”的主題文章,總共有四篇。讓我們瞭解,從腦科學的角度。

繪畫鍛鍊了我們什麼能力?

學畫畫是怎麼鍛鍊這些能力的?

成人學畫畫可塑性是不是很低?

一些被我們的誤讀的科學謠言是什麼?

學畫畫時,需要有怎麼樣的思維模式?

……

好啦,今天分享第一篇《從腦科學的背後,解讀大眾對學畫畫的誤解,繪畫不是一門技術》

繪畫不是一門技術

很多人對畫畫有誤解,認為它只是一門單純的技術,像學烹飪、學游泳、學廣播體操一樣,把它當做一項技能。

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學員一直在尋找:

技巧是什麼?

方法是什麼?

知識要點是什麼?

這可能是受傳統應試教育標準化考試影響,大部分人的理解是學習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知識內容的學習”。

其實,繪畫不僅僅是一門技術。

在學習畫畫的過程中,我們會在繪畫知識、繪畫的技法和方法、繪畫的思維來回穿梭,存在著“明”和“暗”兩條線。

第一、學畫畫的“明線”。

即知識的學習,教師和學生直接從直觀的角度去學習具體的知識和技法;

第二、學畫畫的“暗線”。

即繪畫思維的學習。

什麼是繪畫思維?

從收穫繪畫知識,並且透過反覆鍛鍊上升到形成繪畫的思維模式。就像學數學一樣,真正的目的是在數學知識的認知鍛鍊中塑造邏輯思維、化歸思維、分類思維等。

所以,本質上繪畫是腦力訓練的過程。

大腦像肌肉一樣,是可以鍛鍊的。

大腦可塑性神經科學的經典理論“赫布理論”,解釋了在學習的過程中,腦中的神經元所發生的變化。神經元之間建立連結的關鍵部位叫“突觸”,它的作用就是神經元之間的資訊傳導,突觸就好比是電線的接頭,突觸較弱的神經元就像沒有接頭的電線一樣,不能發揮作用。“赫布理論”描述了突觸具有可塑性,持續重複的刺激,可以導致突觸傳遞效能的增加,神經元穩定性的永續性提升。

兒童時期是大腦可塑性最徍的階段。嬰兒剛出生的時候,大腦突觸數量非常少,隨著新鮮事物的刺激,神經元以每秒700-1000個驚人速度建立新的連線,3歲時的連線的數目甚至超過成年人。突觸一旦參與了大腦某個功能的運作,就會被強化,相反,沒有用到的突觸就變弱,最終被修剪,神經元連線和修剪的過程,就是塑造大腦的過程。

成年人的大腦可塑性是不是極低呢?

成人的大腦曾經一度被認為是一成不變,但是近20年的神經科學研究,基本推翻了這個假說。我們的大腦從未停止和調整,達到最優的神經迴路,兒童時期是關鍵期,到20幾歲達到頂峰,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細胞更新以及代謝降低,可塑性慢慢變差。

成人的大腦只是相對兒童可塑性差一點,但並不是不具備可塑性,限制可塑性的,往往是經驗主義和主被動的訴求。

舉個例子,有的老年人不會用電腦,有的卻很上手,這是難道是智力原因嗎?未必,1-2歲的小孩都會玩,成年人的智力比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高得多。主要原因是排斥學習,害怕挫敗感,拒絕嘗試新東西,有意識的遏制好奇心,變得所謂的“頑固”。

成年人學習能力下降了,究其原因,不是生理上的,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放棄學習,只會讓大腦可塑性變得越來越差。研究證明人在選擇拖延工作時,分泌抑制多巴胺,理所當然降低大腦可塑性。選擇投入工作時,分泌興奮多巴胺,增強大腦的活力。而突觸可塑性時刻處於一種用進廢退的狀態,所以對於想要保持,就需要經常、持久地練習來維持和增強突觸的強度。這也就是為什麼三天不練手就會“生”的原因。因為突觸強度減弱了啊,就這麼敏感!

所以,保持好奇心,持之以恆的學習,都會讓神經元的突觸發生變化,探索新的路徑,找到新的“朋友”。

繪畫訓練大腦那些能力?

大腦具有可塑性,那麼,繪畫鍛鍊大腦那些能力呢?

第一、 視覺感知能力

第二、 抑制認知處理能力

第三、 左右腦協作能力

這三種能力的具體說明和訓練方式,後面還會發布三篇文章,關注“愛蜜部落”等待我持續更新吧!

最後,總結一下,繪畫不是一門單純技術。思維能力比知識更重要,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畫畫最重要的是建立思維模式,而不是能背多少知識點,掌握多少技巧。

碎碎念

“卡卡西,你的腦科學是故事會上看來的嗎?”

“NO , NO ,NO ,看了好多文章和書籍,花了7個晚上,寫了近7000字,會以四篇文章分享給大家。”

References

[1] R。 W。 Sperry 著,《右腦的奧秘與人的創造力》

[2] 托馬斯·R·布萊克斯利著, 《大腦兩半球的思維型別》

[3] 貝蒂。愛德華,《貝蒂的色彩》

[4] 喬舒亞·福爾, 《與愛因斯坦月球漫步》

[5] 紀錄片《國家地理:我天才的大腦》

[6] 知乎腦科學優秀回答者,華沙,文章《右腦開發是偽科學嗎?》

[7] Sofia Deleniv著,果殼網譯,文章《尋找色覺女超人:能看到百倍色彩的她究竟在哪裡?》

[8] 維基百科

畫畫是件美好的事情,

讓時間過得很舒服,

就算是揮霍了也不心慌。

什麼時候拿起畫筆都不晚,

一起追求“詩和遠方”吧!

請幫我轉發,這將鼓勵我繼續創作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