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深度|為什麼說“創意階級”是推動中國精品咖啡升級的原動力?

由 華麗志 發表于 藝術2022-08-11
簡介一位上海的消費者在採訪中介紹自己在不同場景下會從多樣化的咖啡供給中選擇性消費:早上不出門會喝雀巢膠囊上班前常買星巴克早餐在外面開會多人討論時,就找家星巴克,但可能會比較吵中午偶爾去Manner排隊,但一般會比較忙就喝杯掛耳下午茶時會點M S

抹茶星冰樂是誰研究的

作為一種有成癮性的提神飲料,咖啡一直與“精神刺激”相伴相依。而咖啡館作為靈感和創意迸發的社交場,最吸引人的地方莫過於它在引領時代潮流上的制高位置。

回顧咖啡行業的歷史,從19世紀末的歐洲巴黎、20世紀80年代末的美國西雅圖、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東京,再到當今的中國一線大都市,在咖啡館不斷完成破圈的過程中我們發現,

每一個新興的咖啡品牌誕生的背後也伴隨著新人群的崛起

隨著中國消費者的日益成熟,消費者更加關注商品使用價值之外的文化和社交價值。這樣的需求也催生出新的品牌和業態,為新一代消費者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中國新一代連鎖咖啡品牌正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崛起,其中一些頭部品牌已獲得了風險投資機構的青睞。

啟承資本(GenBridge Capital)的研究員“東子”

對全球精品咖啡館的發展歷史進行了系統梳理,希望可以幫助大家理解這個熱門賽道的核心邏輯與未來發展趨勢:

1。

巴黎拱廊街:文豪與哲學家出沒的中產階級走秀場

現代咖啡廳業態誕生於19世紀後葉的巴黎。此時的巴黎迎來了她的黃金時期,法國大革命帶來的自由平等化和工業革命帶來的經濟發展,正改變著整個城市和國家。

在時代鉅變下,誕生了一類新人群—布林喬亞。用現代的視角去定義,他們是有車、有房的有產市民。布林喬亞有別於依靠特權的貴族和被困在農村社會的農民,盡享著工業革命和殖民地經濟所帶來的大盤紅利,積極地參與新的文化和思潮。

哲學家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拱廊街》中總結到,這些布林喬亞們會穿著漂亮的衣服,無目的地遊走在街上,看著商鋪前一個個琳琅滿目的櫥窗,發現新的產品和服務。他們彷彿像採集植物標本的植物學家一般,以獵奇的心態在城市中尋找新鮮的事物。

深度|為什麼說“創意階級”是推動中國精品咖啡升級的原動力?

1910年左右的巴黎舒瓦舍爾拱廊街(Passage Choiseul) LL / Roger-Viollet / The Image Works

咖啡廳成為了這些新中產聚集地

18世紀末,巴黎只有3家咖啡廳。到了19世紀後葉則處處可見,有些咖啡廳的豪華程度堪比巴黎聖母院。

有趣的是,瓦爾特·本雅明發現這些坐在咖啡廳裡的人們有一點“擰巴”。他們一方面和城市空間保持距離,像觀察員一樣透過窗戶望著行人,比量著其他人的穿著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透過窗戶讓外面的人看到“我”正在裡面,感受但又無視外面行人的視線,還要沾沾自喜地看一下玻璃上反射出的自己。

擰巴並不是人類的天性,而是在現代社會環境下衍生出的生存能力

深度|為什麼說“創意階級”是推動中國精品咖啡升級的原動力?

“At the Café”,

愛德華·馬奈(douard Manet),1878

德國社會學家格奧爾格·齊美爾(Georg Simmel)分析:當現代人脫離了封建社會的枷鎖,獲得了平等和自由的同時每個人也把自己暴露在只有陌生人的城市之中。他們不得不透過服裝、職業身份或個性去在一個名義上實現身份平等的社會中進行差異化。手裡的咖啡就是用來差異化的“小道具”,而咖啡廳就是新的走秀場。

值得一提的是,巴黎的咖啡館之所以全球聞名,還因為塞納河左岸的很多露天小館是世界名流們的聚集場所。海明威、高更、莫奈、薩特和波伏娃,這些著名的藝術家、哲學家都曾在巴黎的咖啡館啜飲過精緻的法國咖啡。因為人物的傳奇,像花神咖啡館、雙叟咖啡館也成為很多人嚮往的打卡聖地。即使在現代社會,巴黎咖啡館的特質也獨樹一幟。浪漫、小資的咖啡館也往往會出現在各類旅遊打卡的攻略中,吸引著更多人前去光顧。

2.

星巴克故鄉西雅圖:IT精英的後花園

1987年,霍華德·舒爾茨(Howard Schultz)正面臨著一個巨大的挑戰。當時還在經營“天天咖啡館”的他,對咖啡行業有著無限的熱情和憧憬。在他的觀念裡,咖啡廳應該是一個連鎖化的、舒適的第三空間。想要擴張門店的他準備收購曾經的僱主——星巴克。

在90天的時間裡,霍華德需要籌集380萬美元,但由於強大對手的出現,霍華德差點失敗,這位對手就是比爾蓋茨。為霍華德解難題的人正是比爾蓋茨的爸爸威廉蓋茨。他被霍華德的創業熱情所感動,引薦了比爾蓋茨,並說服他放棄直投,一起協助霍華德實現收購。

這個故事也許是個巧合,但事實上,80年代興起的網際網路行業和星巴克這樣的連鎖咖啡廳的發展不可分割。

如同巴黎的精英和新中產培養了咖啡廳文化,星巴克的成功離不開美國社會20世紀80年代末的變化。

彼時,美國社會正處於轉折期,經歷過越南戰爭的的第一次嬰兒潮和嬉皮(Hippie)文化失去了往日的鋒銳。製造業的衰退衝擊著藍領文化,而IT資訊產業的蓬勃發展催生了新時代的主流人群——雅痞(Yuppie=Young Urban Professional)。雅痞出生於1950年代初至1965年的嬰兒潮晚期,不同於在戰爭復興下成長起來的上一代人,他們沒有體驗過叛逆的伍德斯托克激昂的越南反戰遊行,他們的政治意識更加保守,擁抱著新自由主義經濟下的消費文化。他們以高學歷、高收入的身份,畢業後移居到西海岸的城市,成為了美國的新一代中高產階級。

美國的咖啡文化以雅痞群體的壯大為重要變化節點

在星巴克普及之前,美國人把咖啡視為一種大眾化的功能性飲料,消費者用大罐子沖泡速溶咖啡,口味又淡又稀。當時的咖啡廳和藍領文化也緊密相連,Coffeehouse成為了藍領聚會的場所。民謠歌手鮑勃·迪倫也從此誕生,店鋪的演出中唱起著“One more cup of coffee for the road,one more cup of coffee before I go”。

深度|為什麼說“創意階級”是推動中國精品咖啡升級的原動力?

實用功能性的大罐“Folgers”速溶咖啡 / Folgeres 官網

星巴克的出現把咖啡文化和藍領文化進行了脫鉤,並再次連線到了精英文化為核心的雅痞人群。星巴克的故鄉,美國西海岸的西雅圖引領了這次轉變,並把美式咖啡文化推廣到全球。

星巴克在西雅圖出現並非偶然。這座城市也是微軟、Amazon、T-Mobile、Expedia等新一代網際網路公司的誕生地。IT和網際網路產業的出現帶動了全世界在資訊革命,科技創新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跨行業的互動和技術思維的賦能讓IT精英走上了歷史舞臺。區別於傳統白領們以職場為主要交流場所,雅痞和IT精英們線上下也需要可以互聯互動的空間。

而星巴克倡導的“第三空間”泛指介於家庭和職場之間的空間,對雅痞們和IT精英們更加重要。

深度|為什麼說“創意階級”是推動中國精品咖啡升級的原動力?

星巴克第一家門店 / 星巴克官網

網際網路經濟的興起也讓星巴克快速在西海岸擴張,進入新時尚之都洛杉磯,最終擴充套件到整個美國。人口的流動加速了星巴克的發展,西雅圖等美國西海岸城市大多是外來打工人的大都會,很多雅痞聚集在了這裡。很多年輕人從學校畢業進入職場,從家鄉搬到科技公司集中大都市。咖啡廳也伴隨著人口的遷移,我們基本可以在所有機場都能看到星巴克店鋪。

雅痞和19世紀巴黎的中產們有相似的消費心理

星巴克也為顧客們提供了充足的“社交道具”:可以拿著邊走邊喝的杯子、大大的落地窗、奢侈和舒適的空間、不知道怎麼讀的杯型名稱。透過店鋪內外眼神的互動,他們反覆在確認,我屬於這裡。

雅痞和IT精英給星巴克貢獻了獨特的品牌勢能。他們是星巴克最原始的氣氛組。也符合了符號消費的底層邏輯:You are what you purchase(吃啥補啥),消費不僅成為了界定人群的手段,這一手段本身無意識間變為了目的,讓人們進入一場無止境的追逐遊戲。

咖啡廳在現代的美國找到了它新的消費者,新自由主義經濟下網際網路時代的寵兒。

3.

東京街頭變化:職場女性們的休息室

1992年,在洛杉磯開出第一家店的霍華德·舒爾茨接到了日本時尚集團沙扎比聯盟創始人鈴木陸三的親筆信,邀請他把咖啡廳開到日本。不過,為星巴克服務的諮詢公司經過分析調研,最終得出不要進入日本的結論。與此同時,日本時尚集團的投資方代表梅本龍夫也不看好星巴克的定位。反對的理由來自日本當時的市場環境。

90年代的日本,咖啡已經完全滲透並進入淘汰期。1981年,日本有15萬家咖啡廳,到了1991年降至10萬家出頭。老式、高單價的手衝咖啡廳逐漸消失在存量競爭的市場中。

當時的贏家是以Doutor為代表的高品質廉價連鎖咖啡廳,它處在的時代位置類似於中國的Manner。

Doutor以高品質的廉價咖啡迅速在東京等大城市擴張,價格低至180日元(11元人民幣)。消費者以30歲以上的白領為主,每個消費者停留大約15分鐘,店鋪位置選擇在車站等高人流地區,成為了剛需消費者最為便利的補給站。

Doutor等連鎖咖啡廳為了維持低價咖啡,最佳化門店運營,努力推進自動化、標準化、規模化。在Doutor的高性價比和高週轉的模式下,每家店鋪每月消耗最多 2 噸的咖啡豆,遠遠超出行業20公斤~50公斤的平均水準。為了控制供應鏈成本,在Doutor店鋪接近 750 家時,公司在夏威夷建立了自己的咖啡豆農場。

為了進一步提高客單價,Doutor等價效比型連鎖咖啡廳都致力於開發甜品和餐食,比如Doutor的主打產品為香腸熱狗,和咖啡配在一起剛好大約400日元(26人民幣)。聖馬可咖啡則是透過售價約120日元(約7人民幣)的牛角麵包提高客單價。高性價比咖啡配上食品/甜品成為了日本大多數咖啡廳連鎖渠道的標準打法。

深度|為什麼說“創意階級”是推動中國精品咖啡升級的原動力?

Doutor咖啡廳第一家店 / Doutor 官網

在廉價咖啡主導定價權的日本市場,星巴克的價格高到離譜。如果想實現星巴克的價值(裝修、口感、服務),售價很難控制和Doutor相同的水準,星巴克的翻檯率也遠低於Dotour。外加日本也沒有外帶咖啡的習慣,單店營收模型難以估算。

基於這些分析,專案負責人梅本龍夫在西雅圖和星巴克總部開會時不得不流露出悲觀的表情。這讓當時的執行總監Howard Behar滿臉通紅,急忙地解說起店鋪的運營和第三空間的概念。“這裡的氣氛、背景音樂、優質的產品、每個店員和顧客的關係。這些都是很獨特的!”

正當大家都猶豫如何推進星巴克在日本落地時,沙扎比聯盟的創始人鈴木陸三一語道破,他拿著星巴克的杯子,對正在迷茫的梅本龍夫說:“這個杯子和logo,很脫俗。”這句話讓梅本龍夫忽然回想起在西雅圖市中心一家星巴克。這裡的入口立著綠色的Logo,出來的客人的手上都有一個帶著Logo的杯子,瀟灑地走在陽光照射的大街上。他們的姿態非常時尚和帥氣,是一種他沒見過的生活方式和場景。他突然意識到,星巴克所承載的不是咖啡,而是這個品牌背後所有讓人嚮往的時間、空間、空氣。一個強品牌力勾起著消費者的想象力。

那麼在日本到底誰才是星巴克咖啡的消費者呢?梅本龍夫帶著團隊做起了消費者調查,訪談中遮住星巴克的名稱,嘗試用文字描述著店鋪的空間,並讓消費者基於對咖啡廳的想像給出一個可以接受的價格帶。他們最終發現比起追求剛需咖啡的白領男性消費者,

高達六成的女性消費者都願意支付高於Doutor兩倍的價格購買星巴克的咖啡。

這些願意支付高價的女性人群便是日本新一代的女性職場白領。1985年日本《男女僱傭機會均等法》透過國會可決,在1986年正式實施。法律的實施保障了女性進入職場的權利,更多的白領女性在企業內部擔任行政以外的業務要職。傳統的日式咖啡廳和Doutor咖啡廳的使用者大多為男性,店鋪顏色較暗,內部可以抽菸,以咖啡為主要商品。在男女平權運動下,進入職場的女性們需要自己的空間。

為了匹配這些人群的需求,星巴克實施了一系列的本地化調整

:在空間上,星巴克是日本第一家實現禁菸的咖啡廳;在產品上,加強了例如抹茶星冰樂、季節限定產品等飲料屬性產品;在零售上,拓展了一系列周邊並賣起了咖啡豆。這些組合拳讓星巴克牢牢地把握住了以女性白領為核心的女性消費者。年輕媽媽們也願意推著嬰兒車來到這裡休息和聚會。店鋪裝修的成熟調性也讓星巴克成為了女高中生們願意踮起腳尖前往的品牌。

星巴克作為城市“小道具”也吸引著年輕一代消費者。星巴克的店員中“西化“的俊男美女偏多,這讓年輕人覺得星巴克是一個時尚和美麗的標杆,日本大學生願意去星巴克打工。一位日本零售專家提到:“白領瀟灑地拿著杯子走在街上,對我們產生了很大的衝擊。咖啡原來還可以這麼喝。”

星巴克成功地在日本這一飽和市場,抓住了社會結構變化帶來的紅利,透過品牌化的手段,獲得了女性消費者的喜愛和信賴,顛覆了咖啡必須賣低價的行業趨勢,切出了一塊自己的蛋糕。

深度|為什麼說“創意階級”是推動中國精品咖啡升級的原動力?

星巴克和Doutor的業績對比

4.

展望:中國創意人才的崛起

100年前,上海出現了中國的第一代咖啡館。如今,中國不少一線城市已經完成了咖啡品類的市場教育,以星巴克為代表的連鎖咖啡培養出一批成熟的咖啡消費者。而Manner、Luckin等高性價比咖啡,也不斷促使剛需消費者進行復購。

看似增量市場的中國大環境中,核心商圈和寫字樓已經上演著激烈的圈地肉搏戰。

深度|為什麼說“創意階級”是推動中國精品咖啡升級的原動力?

咖啡品牌的發展三階段

當我們把咖啡市場拉到一個更長的維度觀察時發現,這個品類會經歷滲透、剛需化、品牌化的三個階段。

中國本土高性價比咖啡品牌的誕生,與90年代日本Doutor等多家價效比咖啡廳在日本風靡有相似之處。

成熟市場中,消費者會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選擇。一位上海的消費者在採訪中介紹自己在不同場景下會從多樣化的咖啡供給中選擇性消費:

早上不出門會喝雀巢膠囊

上班前常買星巴克早餐

在外面開會多人討論時,就找家星巴克,但可能會比較吵

中午偶爾去Manner排隊,但一般會比較忙就喝杯掛耳

下午茶時會點M Stand燕麥曲奇咖啡,曲奇當做下午茶

傍晚有重要決策,會找環境好、人少的咖啡廳坐一下思考。。。

無疑,膠囊、掛耳、門店外賣等功能屬性更強的咖啡滿足了剛需消費者的需求。

但咖啡廳的空間屬性在現代化的城市中有著極為重要的文化與社交價值。

在我們調研精品咖啡的消費者時發現,不論年齡,職業,收入,這群人都擁有自己的創意和思考,專注於工作的獨創性;有獨立的審美,喜歡嘗試新鮮美好的事物,主動地與消費和生活進行互動;生活和消費的點點滴滴,也都會成為工作靈感的來源。很多人是關注潮流的職場女性,需要留給自己獨處的空間和時間去思考和放鬆。

他們是以自己的創意和知識為源泉,參與到消費、設計、資訊、科研、金融等行業中的"創意階層"(Creative Class)——這個定義來自於著名都市研究學者理查德弗羅裡達。

這些創意人才並不遙遠。一個好的品牌設計稿件、一份完整的分析研究、一件周密的工作計劃,這些產出的背後都需要勞動者們不同程度上的創造力。他們既是資訊的消費者也是生產者,把日常獲取的各種資訊在體內產生化學反應,轉化成自己的生產力。

深度|為什麼說“創意階級”是推動中國精品咖啡升級的原動力?

創意階級為核心的創意經濟模型之一

對於創意創造力為核心生產力的人,消費的不僅僅是商品,而是會下意識地透過消費過程獲得新的體驗和理解。他們對咖啡的需求不僅限於社交、休息和炫耀,他們更看重的是品牌持續帶來的新體驗和互動感。

應運而生的中國新一代精品咖啡不同於高性價比咖啡和傳統的咖啡廳連鎖,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咖啡體驗。比如,獨創性的鮮椰冰咖和燕麥曲奇咖啡,提供了一種對咖啡全新的解釋。千店千面的門店設計,讓人們可以獲得不同的空間感受。企業內自由開放的文化,包容了富有創意思維的員工,可以自由地開發和嘗試新的模式和產品。這些能力實現了產品-人群-空間-企業文化的匹配,整體的組合帶給消費者提神的咖啡、驚喜的體驗、更美好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深度|為什麼說“創意階級”是推動中國精品咖啡升級的原動力?

縱觀歷史,本文的核心結論是:每一個新興的咖啡品牌誕生,都伴隨著經濟結構升級和主流消費人群的變化。而這類人往往也代表了最新的生產勞動形態。

從宏觀趨勢來看,創意人才成為了我國接下來產業升級的主動力,我國的經濟正處於轉型期並逐漸步入成熟期。在國際市場上,我們從原來的低附加值製造,逐漸向微笑曲線的兩端轉移的高附加價值產業轉移。新的附加價值來自於高階製造、資訊科技產業、新消費產業等新興產業。在新的經濟模式下,創造力已經成為了土地與材料、勞動與技術、資本這三大生產要素之外的新要素。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轉型,我們相信創意人才的數量將會越來越龐大。而中國咖啡廳市場會在品牌化和人群迭代這兩個趨勢的交叉下,出現具有全球化能力的咖啡廳品牌。順應消費人群的變遷,中國新一代品牌也將創造出未曾有過的價值和產品。

參考文獻:

阿爾文·托夫勒《文化消費者》

安德魯·偉爾&溫妮費德·羅森《從巧克力到海洛因-上癮文化的一切》

鮑勃·迪倫 “One More Cup of Coffee”

瓦爾特·本雅明《拱廊街》

奧爾格·齊美爾《大都會與精神生活》

霍華德·舒爾茨《將心注入——一杯咖啡成就星巴克傳奇》

理查德·弗羅裡達《創意階層的崛起》

鳥羽博道《Doutor咖啡“是死是活”創業記》

上阪 徹 《為什麼消費者無意識地走進Doutor?》

梅本龍夫《日本星巴克物語—個性化組織的挑戰故事》

高田公理《嗜好品的社會學》

佐佐木雅辛《創意都市的挑戰——向著產業與文化棲息的都市》

內部研究資料:

《星巴克日本的從零到一》

《如何成為大眾飲品?分析咖啡在日本的普及過程》

《 從 Michael Porter 競爭理論理解 Doutor 成功的三個轉折點 》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