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東方藝術發展趨勢文化傳承藝術品欣賞

由 藝拍 發表于 藝術2022-08-01
簡介“墨”早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墨就已經出現了,在西漢年間,我國就開始使用墨了中國傳統文房用具之一,文房四寶之一,是書寫、繪畫的黑色顏料,後亦包括朱墨和各種彩色墨

怎麼區分半生熟和生宣

大家都熟知中國有“四大發明”“文房四寶”生活中書寫常用的紙,從無到有至今為止已經有一千多年曆史了。

文房四寶

“筆”

距今3000多年的中國,毛筆已經出現,此時的中國處於殷商時期。毛筆作為中國特色的書寫工具,其歷史非常久遠,早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上就留有毛筆描繪的痕跡。

雖然至今尚未發現西周之前毛筆的實物,但從史前的彩陶花紋、商代的甲骨文等均可覓到些許用筆的跡象。東周的竹木簡、縑帛上已廣泛使用毛筆來書寫,由此可知毛筆起於殷商之前。

筆的祖先應當是被中國文人譽為“文房四寶”之一的毛筆。數千年來,毛筆為中華民族留下了無數“矯若遊龍、飄若驚鴻”的書法珍品。也許是由於歐洲文字的曲線較多,不大適合用柔軟的中國毛筆書寫,因此,毛筆並末像其他的中國古代發明那樣傳入西方。歐洲人有自己獨特的書寫工具——鵝毛筆。發展至今不單單隻有毛筆還衍生出了、鉛筆、圓珠筆、鋼筆、畫筆、等書寫工具。

東方藝術發展趨勢文化傳承藝術品欣賞

“墨”

早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墨就已經出現了,在西漢年間,我國就開始使用墨了中國傳統文房用具之一,文房四寶之一,是書寫、繪畫的黑色顏料,後亦包括朱墨和各種彩色墨。

墨的主要原料是煤煙、松煙、膠等,是碳元素以非晶質型態的存在。墨塊透過硯臺與水等液體研磨後,會發生溶解現象,可以產生用於毛筆書寫的墨汁,在水中以膠體的溶液存在。古墨主要派別分徽墨、川墨。

墨的水分及膠的成分不同,會影響到墨的黏度。在不同場合使用的墨,其黏度有所不同。另外,初製成的墨的水分亦較多。並經過長年累月的乾燥存放時間較長的墨塊,緻密度較高墨汁顏色的立體感會更高,也被稱為"古墨""老墨"。並在之後的不斷髮展過程中,衍生出了現在的油墨。墨水從古代發展至今的一個歷史演變過程,不管是從前還是現在,墨水都是不可或缺的書寫材料之一。

東方藝術發展趨勢文化傳承藝術品欣賞

“紙”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東漢時期蔡倫開始造紙,在蔡倫之前的西漢時期中國就有“紙”。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我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由於造紙術尚處於初期階段,工藝簡陋,所造出的紙張質地粗糙,夾帶著較多未鬆散開的纖維束,表面不平滑,不適宜於書寫,且數量少,成本高,沒普及。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炒、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為紀念蔡倫的功績,後人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在我國的隋唐時期,宣紙原產於安徽涇縣原屬寧國府,產紙以府治宣城為名,故稱“宣紙”,發明了一種名叫宣紙的紙張。宣紙是用利用樹皮製造的,在唐朝時候就比較盛行了。在當時宣紙主要用於書畫和繪畫,再到宋朝,人們開始再次對紙利用,以廢紙為原料再造新章,人稱還魂紙或熟還魂紙,具有省料,省時,見效快的特點。再到了明代時期,造紙業才又開始興旺發達起來,主要名品是宣紙,宣德紙,松江潭箋。

到了清代時期宣紙製造工藝進一步改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紙,一直延續至今。宣紙是中國獨特的手工藝品,具質地綿韌、光潔如玉、不蛀不腐、墨韻萬變之特色,享有“千年壽紙”的美譽,被譽為“國寶”。用宣紙題字作畫,墨韻清晰,層次分明,骨氣兼蓄,氣勢溢秀,濃而不渾,淡而不灰,其字其畫,躍然紙上,神采飛揚,飛目生輝。到現在的書畫,人們都開始使用宣紙了。宣紙又經過改良,根據宣紙的吸墨成度的不同分為熟宣紙和生宣紙。熟宣是由生宣經刷制膠礬水,不湮不滲,適合繪製工筆山水畫、工筆花鳥畫,而在當代的繪畫中熟宣紙一般用於繪畫工筆畫。生宣有滲水性,生宣紙一般用於繪畫寫意畫。

東方藝術發展趨勢文化傳承藝術品欣賞

宣紙一般分為生宣、熟宣、半熟宣、三大類

生宣

生宣紙是“生”的,它的意思是沒有經過後期加工處理過的宣紙,所以吸水能力和沁水能力都很強,遇水則化,能很好的表現出濃情墨韻的感覺,透過熟練的技法還能呈現不同的視覺效果。但落筆即定,水墨滲沁迅速,不易掌握。

熟宣

熟宣紙是“熟的”,也就是說這類宣紙是經過人為加工和處理的,因為加入了明礬等化學原料,所以這類紙張比普通宣紙要結實一些,密度也更高,導致它的吸水性不好,滲透力也比較差,筆墨即使在紙上來回暈染也很難出現層次分明的效果,生宣則吸水力強。用淡墨水寫時,墨水容易滲入,化開。用濃墨水寫則相對容易。故創作書畫時,需要掌握好墨的濃淡程度,方可得心應手。

半生熟宣

半生熟宣紙像是“半生不熟”的,因為它也經過了後期處理,但它的吸水能力和滲透能力介於生宣和熟宣之間,既不會暈染不開,又不會暈染過快,在作畫時間和用筆力度上都比較容易把握,要是慢慢暈染畫面,也可以創作出很好的水墨畫。

東方藝術發展趨勢文化傳承藝術品欣賞

“硯”

硯誕生於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1980年臨潼姜寨遺址中發現的仰韶文化時期的石硯,是人們能見到的最古老的實物。硯的前身稱為研磨器也稱色盤,用於研磨顏料使用當時還沒有研石。硯心微凹,這已不是一般的研磨器,與漢代石硯極其相似。硯彎有陶質水盂,有黑色顏料,硯、水、墨俱全。硯也由多種研磨功能逐漸變成專為書寫所用,完成了它由研磨器到書寫用硯的過渡。

明清時代是硯成為一種工藝美術品的重要歷史階段。這個時期,硯臺從制硯工藝上講,品種增多,有些不適於研磨的材料,如翡翠、象牙、料器也選作硯材,這純屬工藝美術上的需要。所表現的內容亦漸廣泛,世間萬物無所不包,硯臺的形制也一改前代的單純實用,而按紋飾的要求而定,雕刻手法纖細工巧,古樸趨豪華,簡單趨繁縟,越到後期越甚,極盡雕鏤之能事。硯的實用性,完全被藝術性、欣賞性、陳設性所取代,達到材美工巧的追求境界。硯臺,是中國傳統手工藝品之一,硯臺的分類有很多,其中最常見的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紅絲石、砣磯石、菊花石外,還有玉硯、玉雜石硯、瓦硯、漆沙硯、鐵硯、瓷硯等幾十種不同的硯臺。

東方藝術發展趨勢文化傳承藝術品欣賞

中國四大名硯

洮硯

洮硯的生產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產於甘肅省甘南州卓尼縣洮硯鄉。

端硯

端硯,端硯的發源地在廣東肇慶市黃崗鎮白石村、賓日村一帶東郊的端溪,端硯出產於唐代初期端州,故名端硯,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

歙硯

歙硯,全稱歙州硯,產於安徽黃山山脈與天目山、白際山之間的歙州,包括歙縣、休寧、祁門、黟縣、婺源等縣。歙石的產地以婺源與歙縣交界處的龍尾山下溪澗為最優。

澄泥硯

澄泥硯始於漢,盛於唐宋,迄今已有千餘年曆史。澄泥硯的硯體形有圓、橢圓、半圓、正方、長方、隨意形的。雕式有號、耳瓶、二龜坐浪、海獸哮月、八怪鬥水、仿古石渠閣瓦等立體硯。

“筆之用以月計,墨之用以歲計,硯之用

以世計。”硯臺質地堅硬,可傳百世而不朽。

藝術欣賞

東方藝術發展趨勢文化傳承藝術品欣賞

東方藝術發展趨勢文化傳承藝術品欣賞

東方藝術發展趨勢文化傳承藝術品欣賞

東方藝術發展趨勢文化傳承藝術品欣賞

東方藝術發展趨勢文化傳承藝術品欣賞

東方藝術發展趨勢文化傳承藝術品欣賞

東方藝術發展趨勢文化傳承藝術品欣賞

東方藝術發展趨勢文化傳承藝術品欣賞

東方藝術發展趨勢文化傳承藝術品欣賞

Lot 1014

明宣德御製青花雲龍紋葵瓣式十稜洗

成交價:22,800,000

絹本

中國繪畫之初是以人物為主、以線條表現為主的繪畫藝術,水墨寫意畫等是在後來才出現的,之後的絹本創作,繪畫之前都會對絹進行一些特殊處理,所以水墨也不會暈開。現在,一般工筆畫的也都用絹的。 說到絹本繪畫,我們不得不對"絹"這種絲織品做一下簡單的介紹。絹屬於絲綢紡織品的一種,我們平常所說的絲綢其實可以細分為紡、 縐、緞、綾、紗、羅、絨、錦、綃、葛、綈、絹、綢、呢、十四大類。

東方藝術發展趨勢文化傳承藝術品欣賞

賞梅圖 冷枚

絹本,是指畫是畫在絹上的;設色是與水墨畫區分的,因為傳統國畫,很多是隻用水墨,用了顏色的就叫"設色"。在畫面中能看到明顯的橫豎交錯的紡織痕跡。區別於絹本,紙本是在國畫中最常使用的材料。以紙為底,所繪製的就稱之為紙本。 絹是—種絲織製品。中國畫用絹有生絹和熟絹兩種。生絹功能像生宣紙,色或墨畫上去簡單滲化。熟絹上過膠礬水,像熟宣紙,運用起來比熟宣紙感受細膩潤澤。

華夏簡史

三皇五帝夏商周,春期戰國亂悠悠。

秦漢三國東西晉,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