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С??й????|

由 中國僑網 發表于 藝術2022-07-30
簡介大英博物館託管會供圖邱錦仙,上海人,大英博物館資深高階修復師,1972年進入上海博物館裱畫組工作,1987年在大英博物館擔任中國古畫修復師至今

帶軸軟裝裱好嗎

?С??й????|

希望那些曾經滿目瘡痍的歷代書畫能透過我的雙手重見天日,和走進博物館的人們“對話”,讓世界感受到深藏在藝術品中的中華文化。

作者:金旭

全文字數:3013

預計閱讀時間:10分鐘

?С??й????|

在大英博物館第91a號展廳,《女史箴圖》被小心翼翼地珍藏在量身定製的展櫃裡,每年僅有6個星期的展出時間。作為該館最著名的中國書畫藏品,《女史箴圖》也曾一度“支離破碎”。如今,春蠶吐絲般的繪畫筆法和形神兼備的人物形象吸引著眾多遊客前去一睹真容,它的新生離不開古畫修復師的精心呵護。

作為進入大英博物館工作的第一位中國人,資深高階修復師邱錦仙“搶救”了很多重要的中國古畫。近日,她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講述海外古畫修復師如何用妙手撥開歷史塵埃,重現文物往昔光彩,如何以仁心延續文物生命,讓歷史一隅得以在一絲一縷、一筆一畫中儲存流傳。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文物修復師被形容成“擇一事,終一生”的職業。在大英博物館工作的第35個年頭,您一共修復了多少中國古畫?是什麼契機讓您選擇留在大英博物館?

邱錦仙:

在大英博物館工作那麼多年,經我修復的古畫數量早已記不清,應該有200多幅,其中有100多幅來自敦煌藏經洞的絹畫。現在館藏中還存有一張未修復的敦煌繪畫,這堆起酥的碎絹片原封不動地放在盒子裡,用於再現古畫修復前後的對比。

1972年,我進入上海博物館裱畫組,先後師從徐茂康和華啟明兩位師傅學習裱畫技巧,成為我書畫修復生涯的開端。1987年,一位倫敦古董商有很多古畫急需修復,我也希望能有機會了解國外裱畫技術,增長見識,於是我和上海博物館約定去英國工作兩年。

機緣巧合下,我認識了英國著名漢學家、中國藝術史學者韋陀教授(Roderick Whitfield)。他於1968年至1984年在大英博物館東方部(現亞洲部)任職,負責中國古書畫的管理。經過韋陀教授的推薦,當時大英博物館東方部主任羅森教授(Jessica Rawson)邀請我去演示中國傳統的古畫修復技藝。那天,韋陀教授和負責管理中國文物的白珍女士(Jane Portal,現亞洲部主任)拿了兩幅畫讓我修復,其中一幅就是傅抱石的《金剛坡》。

我用了兩週時間,演示修復傅抱石的作品,這幅山水畫有好幾個大破洞。我先看了畫的顏色,確定遇水不會掉色後,便決定用燒開的水在畫卷的正面沖洗,在場的工作人員都十分驚訝。5次洗畫後,我把畫卷背後的腹背紙揭掉,重新託上命紙並上好漿,補好破洞再全色。修復後很難看出有修補痕跡。這次演示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兩年留英期滿,羅森教授對我說:“我們太需要你了,你不在,庫房裡的中國書畫就沒有機會重見天日。”於是,我決定繼續“搶救”中國古畫。

?С??й????|

邱錦仙正與徒弟一起洗畫。大英博物館託管會供圖

中新社記者:日本的書畫裝裱技術在英國有一個多世紀的傳承,在您去到大英博物館之前,中國古代繪畫經常用日本的方法修復。中國傳統的古畫修復技術和西方技術有何不同?

邱錦仙:

日本的書畫裝裱工藝源於中國唐宋時期,例如常見的“驚燕”就出自宋式裱,是附著於畫軸上的飄帶。中國的古畫修復技藝歷史悠久,自唐代以來不斷改進,“驚燕”也從“活貼”改為“實貼”固定。就絹本畫來說,日本的修復方法偏向從畫的正面補洞,多用“仿古錦”,材料較厚。我們用的材料薄,繪畫卷起來較柔軟。我們一直在背後補洞,採用刮磨細補法,等畫心幹後,就可以刮磨洞口,用毛筆將清潔的厚漿水在洞口上刷勻,然後把補絹的經緯絲對正,再刷上一層漿水,乾透後用馬蹄刀或鋼片刀刮平,去掉多餘的補絹。修復好絹本畫心後,我們用絹和綾子來做鑲料,根據繪畫的底色,挑選素靜的顏色與之匹配。

我去大英博物館時,那裡的修畫師掌握的大多為日本的修畫技藝,沒有裝裱、修復中國古畫的經驗。在看到我用中國的傳統方法裝裱中國古畫後,他們會和我交流、探討和學習。

中新社記者:修復古畫的過程中會面臨哪些困難?在國外如何找尋修復絹畫所需的材料?

邱錦仙: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當時大英博物館沒有補絹讓我犯了難。補絹時,我們要求其紋路、結構、包漿、全色都要跟畫心一致。補絹的材質有稀疏厚薄之分,絹又分為單絲絹和雙絲絹。即便是同樣的補絹,舊補絹年代久遠,相比於新補絹來說,光澤較暗,質地較為疏鬆。根據絹本畫的材質去尋找擁有同樣經緯絲的補絹,是讓修補看起來天衣無縫的關鍵。

我的師傅給了我很多珍貴的補絹材料帶到英國,才能搶救那麼多重要的中國古畫。我每次回上海也會為博物館採購裱畫材料。如需特殊材料,我會請上海博物館的同事們幫忙購買然後寄往倫敦。可以說,古書畫重現光彩的背後凝結了很多人的努力。

中新社記者:您如何讓《女史箴圖》唐摹本、明代朱邦的《北京宮城圖》、元代盛懋的《映雪讀書圖》等恢復生機?

邱錦仙:

如果是絹本畫,我首先看畫掉不掉色:不掉色,就用熱水來洗;掉色,就用溫水或冷水洗。

由於受損程度和原因不同,每張書畫的修復技法也不盡相同。初次看到《女史箴圖》時,絹和託紙已經分開,佈滿裂痕。由於外國化學糨糊無法適用於這幅千年古畫,我將其與日本澱粉糨糊混合起來對畫進行修復,這樣既能保留彌合畫卷的黏度,又不會留下糨糊痕跡,我和助手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才完成,修復後的《女史箴圖》再儲存數百年也沒問題。

而元代畫家盛懋的絹本《映雪讀書圖》是一張整絹託的畫,畫紙纖維十分“酥脆”,畫卷中間還有一條明顯的斷裂痕。於是,我選擇將肉眼能看到的破洞一個一個補好,再用質地偏厚的糨糊慢慢滲透到畫心,然後用顏色紙把畫心託顯出來。

?С??й????|

邱錦仙藉助放大鏡添漿修復《女史箴圖》。大英博物館託管會供圖

中新社記者:中國傳統修復技術有著上千年曆史,古畫修復的工藝往往是師徒相承,您如何給您“洋徒弟”傳授本領?

邱錦仙:

我到大英博物館工作後,一共帶過4名在大英博物館工作的學生,也帶教過許多來自世界各國的實習生。他們在慢慢接觸中國古畫修復的過程中,也在學習中文,瞭解中國歷史和文化。

學習中國古畫修復技藝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每張等待修復的書畫需要用到不同的修復工藝,因此修復工作無法標準化,只能靠傳統的言傳身教。清洗、揭、補、託、全這幾大道工序需要從基本功開始練習。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會從製作鋼片刀等工具、如何磨刀、如何打糨糊開始教他們,哪怕是最簡單的裁紙,也需要苦練好幾個月。其次是手腕功夫。中國宣紙纖維短,很容易在刷糨糊的時候破掉,所以我會要求他們手不離刷,反覆進行“刷牆練習”,感受排筆與紙張之間的觸感,以培養出“心中有數、手上有度”的軟硬力道。這是一份需要時間沉澱、經驗積累和耐心的職業。

?С??й????|

邱錦仙正在修復明代朱邦的《北京宮城圖》。大英博物館託管會供圖

中新社記者:古畫修復師被稱作“畫郎中”,您怎樣看待這份職業?您覺得在海外修復文物對增強中外文明交流互鑑方面有何幫助?

邱錦仙:

古畫是修不完的。從我到了大英博物館以後,中國繪畫慢慢有機會開始在陳列室裡展出,以中國繪畫為主題的展覽也會定期舉辦。我想盡自己所能“搶救”更多古畫,延長文物生命。這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責任。我希望那些曾經滿目瘡痍的歷代書畫能透過我的雙手重見天日,和走進博物館的人們“對話”,讓世界感受到深藏在藝術品中的中華文化。同時,文物保留下來,就可以供學者研究當時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狀況,對還原歷史有重要意義。

這些年來,中國、新加坡、美國等國家的學術機構、企業或個人都在幫助、支援我修復中國古畫,讓我感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心文物、熱愛文物,我們的歷史遺產能更好地傳承延續。

從上海博物館到大英博物館,羅森教授說我搭建了兩館交流的橋樑,加深了友誼,也促進了中西方不同文化間的碰撞和交流。我在這裡工作的35年間,遇到了很多來博物館的實習生,他們對文物修復懷著好奇心和滿腔熱情,我對他們傾囊相授,讓他們感受中國古畫修復背後“十年磨一劍”的手藝魅力,這就是意義所在。

?С??й????|

受訪者簡介:

?С??й????|

邱錦仙正在修復明代朱邦的《北京宮城圖》。大英博物館託管會供圖

邱錦仙,上海人,大英博物館資深高階修復師,1972年進入上海博物館裱畫組工作,1987年在大英博物館擔任中國古畫修復師至今。2002年,與上海博物館裱畫師諸品芳老師合作,修復大英博物館收藏的敦煌畫,共裱成116件;2007年,修復明代名畫家吳偉《九天玄女圖》絹本畫;2012年,重裱元代畫家盛懋的絹本《映雪讀書圖》立軸;2013年,重裱(傳)元代畫家趙孟的絹本《雙馬圖》立軸和明代畫家朱邦的絹本大中堂《明代宮城圖》立軸;2014年,與日本同事及學生們一起修復《女史箴圖》唐摹本。

原標題:《邱錦仙:“畫郎中”如何令海外中國古畫重見天日?| 東西問》

編輯:曾小威

?С??й????|

?С??й????|

旅美指揮家蔡金冬:中國音樂如何走進西方世界?| 東西問

?С??й????|

姚璇秋之後,古老潮劇的火種如何延續?| 東西問·人物

?С??й????|

姚南薰:中文姓名對美國華裔意味著什麼?| 東西問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