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在四川綿竹鴛鴦湖畔體察農田灌溉之難,感受讓他三尺又何妨的胸懷

由 AA人間煙火孰知味AA 發表于 藝術2022-07-25
簡介圖注:櫻桃在鴛鴦湖大壩的緩坡下,立著一塊石碑,上面鐫刻著:“公元1964年,陳家灣水庫修建落成

年畫起源於哪裡

鴛鴦湖位於綿竹市遵道鎮、九龍鎮沿山公路交匯處。說是鴛鴦湖,其實跟鴛鴦一點關係也沒有,湖裡沒有鴛鴦戲水,甚至連鴛鴦的羽毛都看不到一片。鴛鴦湖實則是兩個緊鄰的山區水庫,遵道的稱為陳家灣水庫,九龍的稱為團結水庫。兩個水庫修得如此之近,肯定會有人不解,這不是浪費資源麼?其實這就是屬地利益使然,遵道、九龍井水不犯河水,大家各用各的水源灌溉,彼此自然相安無事。

在四川綿竹鴛鴦湖畔體察農田灌溉之難,感受讓他三尺又何妨的胸懷

圖注:鴛鴦湖/王春攝

年年風調雨順,那只是我們的期盼,上天可不管我們用水的輕重緩急。要麼就傾盆大雨不依不饒,要麼就滴雨不見望眼欲穿。靠天吃飯,這是傳統農業的宿命。要想不讓老天爺卡脖子,就得興修水利。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在山區因地制宜建設水庫或山坪塘,蓄水灌溉,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兒時住在平壩地區,年年春耕放水打田,都有人找放水員麻煩。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樣的,都想早點給自家地裡灌上白花花的水,這樣就可以順利地插秧,那麼秋天的收穫就有保障了,一家人就可以吃飽飯了。

在四川綿竹鴛鴦湖畔體察農田灌溉之難,感受讓他三尺又何妨的胸懷

圖注:犁田

可是不管水源來自哪裡,水庫放水也好,溝渠來水也好,沉井抽水也罷,水資源都是有限的。如果不聽生產隊放水員排程,都自顧自地搶著給自家責任田放水,肯定會亂套。本村的張、劉翁婿兩家,就因為放水時互不相讓,吵架撕破臉,女婿跟岳丈掄起了鋤頭。如今三十多年過去了,兩家近在咫尺,卻老死不相往來。四月中旬,站在棚花村的鴛鴦湖邊,想起鄉村這些過往的水事,就讓人心情沉重。那些沒有在鄉村待過的人,那些沒有捱過餓的城裡人,是永遠無法體會這種煩惱的。

在四川綿竹鴛鴦湖畔體察農田灌溉之難,感受讓他三尺又何妨的胸懷

圖注:農田與水渠

人間最美四月天,誰能想到,這裡曾經漫山遍野都是一片雪白的梨花呢?花前樹下,到處都是摩肩接踵的人流,到處都是一張張湧動著希望的臉龐。就在一個月前,這裡還是一望無際的花海,白的梨花,紅的桃花,黃的油菜花,綠的麥苗和各種不知名的花花草草,趕趟兒似的地將積澱了一冬的美麗綻放給世人,讓我們驚豔,讓我們留戀,讓我們沉醉不知歸路。人間四月芳菲盡,除了坡上坎下零星的野花,如今那種蓬勃的花潮已經退卻了,山水間又是一片生機勃勃的綠意。

在四川綿竹鴛鴦湖畔體察農田灌溉之難,感受讓他三尺又何妨的胸懷

圖注:綿竹遵道梨花灣

櫻桃已經成熟了,酸酸甜甜,饒有風味。這可是每年最早上市的水果。櫻桃可以直接洗淨了下口,也可以裝在玻璃罐裡用白糖蜜起來放幾天,味道更佳。農曆三月間的櫻桃,紅不了幾天。山民們將櫻桃採摘下來,就在路邊擺攤售賣。那一串串櫻桃盛在淺淺的竹籃裡,紅綠相間,分外誘人。十塊錢一斤,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而梨樹的青枝綠葉間,已能看到拇指大的梨兒。那青澀的模樣毫不起眼,然而再過幾個月,它們又將在枝頭招搖,以另外一種碩果累累的姿態,回報陽春三月的滿坡梨花香。

在四川綿竹鴛鴦湖畔體察農田灌溉之難,感受讓他三尺又何妨的胸懷

圖注:櫻桃

在鴛鴦湖大壩的緩坡下,立著一塊石碑,上面鐫刻著:“公元1964年,陳家灣水庫修建落成。”屈指算來,距今已經52年。經歷過汶川特大地震的洗禮,經過整修,如今水庫仍然發揮著蓄水灌溉的作用,這真是一個奇蹟了。站在水庫大壩上放眼望去,一片片的都是梨樹、獼猴桃樹,滿眼盡是綠意。而點綴其間的則是白牆灰瓦的民居,層層疊疊,鱗次櫛比,一直蔓延到遵道場鎮上。

在沿山公路上的牌坊上,隱約可見“玉妃礦泉祝第十八屆梨花節圓滿成功”的字樣。玉妃泉是中國名泉,是中國名酒劍南春的主要釀造水源之一。水是酒之魂,如果沒有玉妃泉,光憑著那些傳統釀造工藝,不一定就能誕生劍南春或綿竹大麴。喜歡飲酒的人都知道,綿竹酒只要挑過綿遠河或者石亭江,就醇香撲鼻,讓人饞涎欲滴,這應該就是水土的緣故了。

在四川綿竹鴛鴦湖畔體察農田灌溉之難,感受讓他三尺又何妨的胸懷

圖注:遵道民居

在那些民居的粉牆上,還能依稀看見一些五彩繽紛的畫圖,那就是綿竹年畫了。年畫是驅兇避邪、祁福納祥的民間藝術,綿竹年畫起源於北宋,興於明代,盛於清代。清咸豐年間《綿竹縣誌》載:“竹紙之利仰給數萬家猶不足,則印為書籍,製為桃符,畫為五彩神荼鬱壘,點綴年景。”當時綿竹縣有大小年畫市場。小市在城中北河壩及清道鄉,從清道鄉起要擺到近城的南軒祠,約十五里路。大市在城內南華宮,從臘月初一開始,每天要出售到二更天,直到臘月三十為止。

在四川綿竹鴛鴦湖畔體察農田灌溉之難,感受讓他三尺又何妨的胸懷

圖注:綿竹年畫

綿竹年畫除行銷雲貴川陝外,還遠銷至印度、緬甸、越南等地,已經成為了綿竹的一張文化名片。如今的綿竹年畫,早已經擺脫了門神的窠臼。新一代的年畫藝人們,跳出了傳統年畫只能畫在紙上的束縛。他們以年畫元素為根本,創新年畫載體,將年畫用丙烯顏料畫在了農家的粉牆上。在孝德年畫村、九龍清泉村、遵道棚花村這些鄉村旅遊目的地,處處可見牆體年畫。它們五彩斑斕、爭奇鬥豔,跟粉牆碧瓦、油菜麥苗渾然一體,讓人穿行其間,猶如畫中暢遊一般。

在四川綿竹鴛鴦湖畔體察農田灌溉之難,感受讓他三尺又何妨的胸懷

圖注:年畫節攤位

陳家灣水庫三面是壩,一面臨山,湖光山色,渾然天成。水庫背靠鹿堂山,緊鄰玉妃泉,這樣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整個綿竹地區都不多見。站在大壩上向遠山眺望,鹿堂山婀娜曼妙的身姿一覽無餘。綿竹前山都不高,從金花到漢旺,一路綿延逶迤,看不出一點崇山峻嶺、重巒疊嶂的模樣。九龍的跑馬嶺、白雲山我都上去過,雖然耗費了不少時間,但總算成功登頂了。這樣的山嶺是親民的,誰都可以爬上去。

在四川綿竹鴛鴦湖畔體察農田灌溉之難,感受讓他三尺又何妨的胸懷

圖注:遵道棚花村

它們不像藏區那些巍然聳立的雪峰,只留給我們一個冷冰冰的背影,讓人只可遠觀,只可喟嘆,只可膜拜,進而將其奉為神明。在水庫的對面山坳處,可見一排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樓群,這就是仙居嶺山莊了。上次省市散文學會的文友來綿竹採風,我們曾在那裡用餐,涮火鍋,喝綿春貢酒。晚上又在壩子裡燒烤,直到夜深盡興才下山散去。三四年過去了,往事歷歷在目,而一些文友卻因為某些不可言說的緣故,跟我們相忘於江湖了。大家彼此見面,也許還會點個頭打聲招呼,但坐下來推心置腹地交談,這樣的場景怕是再也不可能了。

在四川綿竹鴛鴦湖畔體察農田灌溉之難,感受讓他三尺又何妨的胸懷

圖注:達古雪山

我又想起那對勢若水火的翁婿來,如果他們當初不是那麼針鋒相對,而是彼此退讓一步,還會有今天老死不相往來的局面嗎?肯定不會的。清康熙時期,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地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家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而張英回饋給老家人的是一首詩:“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書,主動在爭執線上退讓了三尺,下壘建牆,而鄰居吳氏也深受感動,退地三尺,建宅置院,六尺之巷因此而成。兩家互諒互讓,一時傳為美談。

在四川綿竹鴛鴦湖畔體察農田灌溉之難,感受讓他三尺又何妨的胸懷

圖注:六尺巷

讓他三尺又何妨?這樣的胸懷只有參透人世滄桑的大家才說得出來。那些追名逐利的凡夫俗子們,那些恨不得將所有好處撈盡的饕餮之徒們,也許臨死也不會知道其中的奧妙。如果人與人或團體之間都懂得謙讓,也許就不會有鴛鴦湖,而那翁婿兩家也不會反目成仇了。(彭忠富/文;部分圖片源於網路)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