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什麼?清明節原來不是上墳的日子?

由 十九妹 發表于 藝術2022-07-25
簡介那為什麼現在人們都趕在清明節上墳了呢

不是清明節能上墳嗎

清明節到了,無論是城市的市場還是鄉鎮集市上,早已開始售賣花花綠綠的祭祀掃墓之物。公司給放了假,估計很多人已經做好準備去給祖先的墳塋上燃一柱香,磕幾個頭了。可能你不知道,清明節原本跟上墳沒有半毛錢關係。

什麼?清明節原來不是上墳的日子?

那清明節到底是個什麼日子呢?我們不妨先來看幾句諺語:

清明北風十天寒,春霜結束在眼前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頻繁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

雨打清明前,窪地好種田

對了,還有騷客詩人眼中的清明: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滿眼遊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

。。。。。

咦?貌似無論是農諺還是詩詞,清明節都很少提到上墳的事情,更多的則是和氣候、春景和農耕有關。就連名畫《清明上河圖》中似乎也沒有畫人們上墳的情景,而是一派熱鬧祥和的氣氛。難道清明節不應該上墳嗎?我們再來看一下清明的正解,《曆書》上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由此看來,清明確實說的是氣候,雖然說立春是春的開始,但那時候依然天寒地凍,直到清明節氣時才有萬物復甦、氣溫升高的跡象,預示著農民要開始下地耕田播種了。

什麼?清明節原來不是上墳的日子?

那為什麼現在人們都趕在清明節上墳了呢?這就不得不說到另一個傳統節日:寒食節。寒食節又是怎麼來的呢?史書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說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常年流亡避亂,有個叫介子推的時刻不離不棄。實在找不到吃的鬧饑荒的時候,介子推割下大腿上一塊肉給重耳做了一碗肉湯。重耳有志氣,經過不懈奮鬥終成一代明君“晉文公”,大賞追隨他的人,卻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帶著老母親歸隱山林,晉文公追悔莫及,定要老介出山,老介也是倔,死活就是不出來。後來有人出個餿主意,三面放火燒山,留一面出口,把介子推逼下山來。然而他們低估了老介的倔值,母子二人就這麼被燒死在山上了。晉文公悲痛不已,遂下令這一天民間禁止動煙火,只能吃冷食,以懷念老介,所謂寒食節是也。

什麼?清明節原來不是上墳的日子?

寒食節有掃墓祭祖的習慣,從南北朝一直到唐代被視為“野祭”,到了唐代被編入《開元禮》,成為官方指定倡導的吉禮,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說了半天都是寒食節,這跟清明上墳有什麼關係?別急,因為寒食節和清明太近了,寒食是清明的前一兩天。也正是唐朝的時候,大唐盛世,人們有的是錢,上班不用那麼辛苦,於是官方就有人建議,反正寒食上墳要放假,上完墳又正好趕上大好春光,是時候放鬆一下了。大家都紛紛點頭表示贊同,於是寒食和清明就連在一起放個假,就有了第一代“黃金週”,一開始定的三天,後來感覺玩兒的不過癮,又改成七天。所以大部分人享受節假日的節奏就變成上墳+可勁兒玩兒,至於是寒食那天去上墳還是清明那天去上墳?無所謂啦。

什麼?清明節原來不是上墳的日子?

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宋代,到了明清兩代,雖然取消了“黃金週”的法定節假日,但人們養成的習慣沒怎麼改變,上完墳以後依然會抽時間happy一下。尤其是清朝,皇上對上墳比較上癮,祭完天還要祭地,祭完地還要祭三山五嶽,祭完還不過癮,回家又召集皇子皇孫祭拜祖宗,這麼一通折騰下來,前後可能要花上幾個黃金週的時間。到了民國確定4月5日為清明節,08年清明節正式成為法定節假日,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什麼?清明節原來不是上墳的日子?

如此看來,清明節原本與上墳確實沒多大關係,而是一個享受春風和煦的美好日子,因此有出遊、踏青等風俗。而且最早之前寒食節熄滅火種,清明節是重新燃起火種的日子。不管怎麼說,我只關心一件事,咱啥時候能與唐朝人觀點形成一致,清明節來個七天樂該多好!支援這樣安排的請輕挑你的蘭花指,風情萬種的贊一下。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