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釉色與裝飾的協調搭配

由 小陳文化5 發表于 藝術2022-07-18
簡介筆者認為南宋時期雖然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但是當時的社會經濟基礎仍然是自給自足的小農自然經濟,商品經濟尚未形成,市場有限,另一方面,當時官窯已經非常興旺,瓷器生產在數量與質量上都處於領軍地位,就連所謂的龍泉窯系中的哥窯也向官窯

骨瓷和骨質瓷有什麼區別

南宋龍泉青瓷裝飾與釉色的協調搭配也是其一大工藝特色。薄胎厚釉是南宋時期龍泉青瓷的重要特點。瓷器發展到南宋已經走過了漫長的心路歷程,青瓷的長期發展使得人們對青瓷釉色的追求不斷增強。突出“青”,以求達到如玉如冰的藝術效果,是當時社會的極致追求。如何解決這一問題,龍泉窯選擇的方法是一方面增加原料中鐵的成分,另一方面是而增加釉的厚度。釉與胎的結合本就不易,如何保證厚釉狀態下釉與胎的有機結合,這就需要涉及上釉工藝技巧的問題。

釉色與裝飾的協調搭配

南宋龍泉青瓷講究釉的色調,那種青翠欲滴的厚釉質感是其獨步天下的招牌。南宋龍泉青瓷採用多層上釉法,其中解決釉料因吸水疏鬆、釉層增厚加重而不脫落和坯件不破損是最大的難題。有學者指出,南宋龍泉青瓷用的是多次素燒的辦法。具體工序可簡單表示為:坯件素燒→上第一次釉→二次素燒→上第二次釉→三次素燒→上第三次釉→最後入窯正燒。釉層越厚,素燒和上釉的次數越多。

釉色與裝飾的協調搭配

石灰鹼釉在高溫條件下黏度較大,流動性小,多次上釉可以燒成厚釉,而且這種釉在燒成後,釉層中會有大量的未燒熔的石英小顆粒、小黏土團粒及大量小氣泡,當光線進入這樣的釉層後,會產生強烈的散射,這樣就使得青瓷釉面不透明,從而使釉面柔和典雅、滋潤晶瑩,呈現出如玉如冰的效果。如此繁複的燒造程式,不僅使青瓷呈色青翠純正,而且使龍泉青瓷顯得“釉汁瑩潤如堆脂”,增添了迷人的色澤和質感。南宋龍泉窯又有哥窯和弟窯之分,哥窯以黑胎開片紋著稱,弟窯則以白胎厚釉無紋為上。

釉色與裝飾的協調搭配

龍泉青瓷在南宋時期主要以釉色取勝,真正的上品和等次較高的產品大都素面無紋。可是儘管如此,產品中純淨的粉青、梅子青釉瓷器並不是很多。雖然許多器物的胎釉配方相同,但是由於這種釉對窯爐內還原氣氛的要求極為嚴苛,所以導致很多情況下相同配方的瓷器在同一窯爐內燒成的釉色也不盡一致。使用乳濁性粉青釉的器物是以造型取勝,與之相應的裝飾手法,往往是在瓶的肩部或雙耳堆塑和貼上一些龍、虎、鳳、魚等具有動感的形象,與沉靜、內蘊的釉色產生了動與靜對比的藝術效果。

釉色與裝飾的協調搭配

為使器物的造型和裝飾能夠與其柔和的釉色達到相得益彰的和諧效果,並極富特色,在造型方面追求形體精緻端巧、風格簡約大方、款式新穎出奇,以碗、杯、洗、盤、瓶、爐等為代表,造型變化多樣,豐富多彩,且達到了實用性與觀賞性的和諧,體現出南宋時期青瓷的藝術風格。裝飾方面也一改北宋的刻花紋手法,多采用浮雕和堆貼花等方法,部分則只採用弦紋裝飾,這既符合薄胎厚釉的工藝要求,又能夠突出主題紋飾的技法,體現出釉色與裝飾的完美統一。

釉色與裝飾的協調搭配

筆者認為南宋時期雖然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但是當時的社會經濟基礎仍然是自給自足的小農自然經濟,商品經濟尚未形成,市場有限,另一方面,當時官窯已經非常興旺,瓷器生產在數量與質量上都處於領軍地位,就連所謂的龍泉窯系中的哥窯也向官窯學習造型和釉色,後來乾脆被指定為皇家官府燒製青瓷器,其裝飾就必然要迎合皇族等統治階級的喜好和品位。另外中國社會中“上行下效”的傳統比較濃厚,一些嶄新的裝飾時尚可能是隨著某位皇帝的特殊喜好悄然發生。

釉色與裝飾的協調搭配

縱觀中國瓷器發展史,龍泉窯系是中國陶瓷史上形成的最後一個青瓷系統,其文化內涵豐富,生產規模也最為壯觀,朱伯謙先生認為其地位可以稱為中國陶瓷發展過程中青瓷生產工藝技術的歷史總成。在文化面貌上,它融合了中國南北兩大窯區的不同瓷業文化系統。宋代形成的官窯和民窯兩大瓷業是在不同文化層次上相互關聯、互相激盪的產物,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陶瓷生產有其內在的歷史繼承性,在對其做一番長程性的觀察後,我們會發現南宋時期的龍泉青瓷是眾多璀璨明珠中最耀眼的一顆。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