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小橋流水戲劇“湧”!浙報整版關注第七屆烏鎮戲劇節

由 浙江日報 發表于 農業2022-06-04
簡介通訊員 李晏 攝國樂劇場導演的生日願望“明年我希望能帶一個新作品過來,應該還是中國傳統題材”選擇去看丁一滕導演的《傷口消失在茫茫黑夜中》,完全是因為口碑

西柵老街的柵讀什麼音

小橋流水戲劇“湧”!浙報整版關注第七屆烏鎮戲劇節

11

月1日,《浙江日報》親歷版刊發《行走烏鎮,小橋流水戲劇“湧”》一文,關注烏鎮戲劇節,全文如下:

“到烏鎮去?”

“到烏鎮去!”

每年烏鎮戲劇節期間,水鄉烏鎮總會迎接來自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戲劇愛好者。這樣的對話,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無論是世界頂尖的戲劇導演,頗具流量的演員和明星,還是初出茅廬的戲劇新人,或者學生和普通觀眾……在這裡,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戲劇人。

10月25日至11月3日,第七屆烏鎮戲劇節如期而至,剛剛結束網際網路大會的烏鎮迅速進入“戲劇時間”。本屆戲劇節以“湧”為主題——百川赴海,以滔滔之勢湧流。湧,寓“激流勇進”之意,呈“湧現”之姿,靈感與創意將在烏鎮戲劇節的舞臺上噴湧而出,奔向更廣闊的未來。

10天,141場特邀劇目、18出青年競演、1800餘場古鎮嘉年華……這一次,我們選擇穿行在古鎮盛裝打扮的街道上,奔波在形形色色的劇場中,與那些戲劇人隨緣相遇,記錄烏鎮每一個時間段裡的藝術脈動,感受這股洶湧蓬勃的戲劇力量。

小橋流水戲劇“湧”!浙報整版關注第七屆烏鎮戲劇節

江湖戲班的郎劍飛展示著他搶到的戲票。陸遙 攝

西柵老街

新人們的試驗場

“劇團需要吐故納新,年輕演員也需要平臺鍛鍊”

走在西柵老街上,突然,一群人從身邊奔跑過去。緊接著是尖銳的爭吵聲。近前一看,兩個彪形大漢正扭打在一起。遠處的景區保安倒一點不急,只是笑眯眯地看著這一幕。遊客這才發現,這是一出就地上演的話劇。

戲劇節期間,烏鎮彷彿有了這樣一種魔力,每一條街的這頭,每一個轉角的那頭,都可能有齣戲劇正在上演。這是屬於烏鎮戲劇節的保留節目——古鎮嘉年華,它是烏鎮為熱愛藝術的人提供的自由創作和展示空間,吸引更多遊客參與進來,融入完整的烏鎮文化生活氛圍。

此刻,包子鋪北廣場被來往遊客圍了個水洩不通。我擠不進去,就問了邊上的觀眾,演的是什麼?有個聲音自豪而響亮地接了茬:“江湖戲班《紙質生活》!”蹲在路邊回答的,就是江湖戲班的負責人郎劍飛。

郎劍飛,長頭髮黑框眼鏡,一個頗具“江湖”味的性情中人。江湖戲班,是一個10年前發源於武漢的民間戲劇團體,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國內城市都有“分舵”。

“總共有多少成員呢?”

“咳,數不過來呢!”

作為“班長”,郎劍飛已經參加了好幾屆烏鎮戲劇節。兩年前,他們的作品《目垂》還進了青年競賽單元。

小橋流水戲劇“湧”!浙報整版關注第七屆烏鎮戲劇節

一個劇團在烏鎮街頭表演戲劇。新華社發

對於嘉年華劇組來說,入圍青賽無疑是一種肯定。烏鎮青賽讓越來越多青年戲劇人從烏鎮“走出去”,走到受眾更廣、專業性更強的舞臺,走向國際。“每年到烏鎮來是我們的固定動作,只要時間上能配合的團員都會來。劇團需要吐故納新,年輕演員也需要平臺鍛鍊!”郎劍飛說,現在,劇團每年原創2至3部劇作。不久前,《果戈裡·狂人日記》還獲得了“壹戲劇大賞”年度新銳導演獎等多個獎項。

“班長,我去看歐丁劇團啦!”劇團裡的演員服裝還沒換,和他打了個招呼,就向街的西邊跑了過去。

“歐丁的表演好看,劇場性很強,而且歌舞的形式很抓觀眾眼球。我們也去看看,學學別人的戲劇性和邏輯性。”在郎劍飛的推薦下,我也跟著跑到了安渡坊碼頭。北歐戲劇實驗室歐丁劇團帶來的演出《伊卡魯斯椅之夢》,已經把這裡變成了歡樂的海洋。

“你想當獨角獸嗎?這是一場發生在另一個星球上的戲劇音樂會。伊卡魯斯是身穿白色西裝的獨角獸,它像一塊扔在靜水裡的石頭,以音樂和狂歡的爆炸聲打斷了日常生活的秩序。”來自丹麥的劇團負責人介紹了他們的作品。

劇團由丹麥、英國、韓國等多個國家的演員組成,可是你完全不用擔心語言的隔閡。這些來自拉丁美洲、巴爾幹半島和非洲兒童歌曲的音樂,充滿活力和感染力。在這裡,沒有臺上和臺下的區分,孩子們、遊客們全都一擁而上,大家一起手拉著手,轉著圈圈,共同沉醉於戲劇的圓舞曲。

小橋流水戲劇“湧”!浙報整版關注第七屆烏鎮戲劇節

攝影師李晏在街道中拍攝嘉年華團隊。陸遙 攝

西柵評書場

記錄者的照相機

“每天的照片我都會整理好,大資料夾下有小資料夾,一目瞭然”

每天,西柵評書場門口,總是會“折起”彎彎曲曲的S型隊伍。

如果說嘉年華是街頭不期而遇的狂歡,那麼需要耐心排隊的,除了青年競賽,就是小鎮對話了。許多熱門的場次,起碼得提前兩小時過來等待。

從第一屆烏鎮戲劇節開始,“小鎮對話”就是整個戲劇節的基礎板塊之一。在烏鎮中心的評書場,戲劇愛好者可以與戲劇大師、藝術家及嘉賓共聚一堂,暢談戲劇、藝術、人生、世界。“我在評書場,捧著一杯茶,等著大家。”烏鎮戲劇節發起人及常任總監賴聲川端起了茶杯,在這個古色古香的書場裡,開始了他與歐丁劇團創始人尤吉尼奧·巴爾巴的對談。

“當你去劇院時,你喜歡坐在舞臺和演員附近,還是最後一排?”巴爾巴導演提到,限制歐丁劇團的觀眾數量,是為了使每個觀眾都獲得最大強度的觀劇體驗。

看過巴爾巴導演此次特邀作品《樹》的觀眾,一定會被其中不走尋常路的表演形式所吸引。巴爾巴導演也分享了自己獨特的訓練方法,說到興致處,他還叫上從事戲劇表演30多年的太太為大家現場示範。

觀眾們專注地聽講,不時用筆、用鏡頭記錄著,汲取著養分,結束後還久久不願離去,等待著與大師對話。

我就是在散場後,才發現站在導演身邊拍照的李晏。在烏鎮戲劇節,有時候,專門去約一場採訪是多餘的。你常常會在某場活動、某個劇場,甚至某家咖啡館,遇見熟悉的面孔。

黃磊形容李晏是個傳奇人物,因為“他幾乎用相機記錄了近30年整個中國戲劇發展狀況,他的足跡幾乎踏遍了所有戲劇活動及事件發生的地址。無論是中戲三年級的習作,還是一臺彼得·布魯克的大戲,他都在。他是中國當代戲劇發展歷程中的‘活化石’,他的鏡頭所記錄的一切,未來可以稱為‘歷史’”。七屆烏鎮戲劇節,李晏全程在場。

“走,吃飯去!”我跟著李晏在路上走,一轉頭就發現,人不見了。原來,他去跟拍了兩組嘉年華巡遊表演。“哈哈,昨天這個角度沒遇到他們,今天拍著了!”捕捉到了好畫面,他很有成就感。

李晏一坐下來,第一件事就是找電源插頭,“相機拍了一上午了,得確保電量。”今年,他帶了一個單反相機和一個小卡片機,相互配合。“每天拍多少張?這真算不出來。我只知道去年結束的時候,我交給主辦方的照片有30多G,還是確保每張都成功的,不是隨隨便便連拍。”

在烏鎮戲劇節的全程中,他大約能看三分之二的戲。“主辦方的攝影團隊有個計劃表,每天我都是先看一下有什麼活動,從而安排當天的時間。”李晏說,每天的照片他都會整理好,大資料夾下有小資料夾,一目瞭然。

吃飯的過程中,檢視計劃表、匯出剛才小鎮對話的導演合影……李晏幾乎每吃兩口菜,就要放下筷子乾點活。他在烏鎮常常是高強度工作,來不及吃飯、洗澡,已成為日常。

“7年前,我來參加第一屆戲劇節的時候,還沒去過任何水鄉。一進景區就覺得非常震撼,沒想到蓋了這麼大一個劇院。”李晏說,“7年了,戲劇節也越來越好了。”

小橋流水戲劇“湧”!浙報整版關注第七屆烏鎮戲劇節

巴爾巴導演在後臺誇獎丁一滕和演員們。通訊員 李晏 攝

國樂劇場

導演的生日願望

“明年我希望能帶一個新作品過來,應該還是中國傳統題材”

選擇去看丁一滕導演的《傷口消失在茫茫黑夜中》,完全是因為口碑。這劇之前有一個外國演員的版本——《弗蘭肯斯坦的冰與火》,當中國版在本屆戲劇節首演後,好評如潮。

丁一滕,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博士,被業內稱為“當今中國新一代青年戲劇導演領軍人物”和“中國當代戲劇最當紅炸子雞”。他的戲劇“新程式”作品《竇娥》《醉夢詩仙》等,將傳統與當代、西方與東方的藝術精髓進行跨時空融合,以極具風格化和時代感的角度解讀經典,是當今中國劇壇不可忽視的迅猛勢力。

第一幕觀劇在序廳進行,傾斜的桌椅暗喻著失去平衡的狀態,丁一滕飾演的“怪物”遛著狗出現了。幾段對話,清楚地交待了女主角“薇朵”和她失衡的家庭。演員們說著四川話、天津話、閩南語等各地方言,臉上塗抹著專門設計的油彩臉譜,暗藏著人物的性格。轉入劇場後,這齣戲劇,就在不平衡的舞臺上徐徐展開。

這一天,是丁一滕28歲的生日。當演出結束、場燈亮起時,全場都在歡呼——“生日快樂!”,一個碩大的雙層蛋糕被抬上了臺。

巴爾巴導演和夫人也來了,他們在後臺不停地和演員們聊天。“你要照顧好他們!”在後臺,巴爾巴導演拍著丁一滕的肩膀,“傳授”著秘訣。

小橋流水戲劇“湧”!浙報整版關注第七屆烏鎮戲劇節

古鎮嘉年華。

舞臺上,音樂總監王天琪正忙著收拾樂器,這個還在中央音樂學院讀研二的姑娘,已經和丁一滕合作了多年。“這次的西塔琴、塔布拉鼓,都是專門從印度買來的;我們還用到了銅磬和碰鈴,來表達時空的轉換。”王天琪說,有的導演可能覺得戲劇音樂好比一件衣服,披著就是為了好看一些,但是丁一滕能認識到,音樂給出的暗示和氣氛是像血液一樣的東西。

算起來,丁一滕是第7次來烏鎮戲劇節了。第一年,他加入嘉年華的隊伍,抱著吉他彈唱;第二年,他在話劇《女僕》中的演繹,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三年,他帶著媽媽來旅遊,趕場看了一堆好戲;第四年,他創作了《山陽祭》參加青年競賽,獲得了極高的認可;第五年,他導演的《竇娥》創造了3分鐘賣空的奇蹟;去年,他參與了孟京輝《茶館》的演出……

“烏鎮戲劇節是個獨一無二的平臺,已經成了業內的大party。這裡自由開放的創作環境,激勵著大家不斷拿出新作品。我們習慣於每年這時候來這裡,看看大家身上的優點還在不在,缺點還改沒改。”丁一滕切了一塊蛋糕,邊吃邊說。“明年我希望能帶一個新作品過來,應該還是中國傳統題材,繼續將‘新程式’戲劇做下去。”

在後臺,舞臺監督道函坐在地上,守著身邊的10個大箱子,等待和貨運司機交接。“我們在烏鎮的演出結束啦!我在群裡轉到一張戲票,一會兒晚上去看!”明年,她將要去倫敦攻讀世界戲劇理論的研究生。

小橋流水戲劇“湧”!浙報整版關注第七屆烏鎮戲劇節

夜晚的一碗砂鍋,溫暖了許多人的心。主辦方供圖

黑夜中的暖光

“我們從這兒出發,無論多繁忙,每年都會回來”

柵橋砂鍋店

烏鎮的午夜,溫度驟降。這是江南水鄉的深秋夜晚,砂鍋店、羊肉麵館、餛飩鋪,家家生意興隆。結束了一天活動的人們奔走在各家夜宵店裡,一邊取暖,一邊交談。

來自深圳的戲迷徐天儀邊吃邊拿出一張地圖,在上面圈出了幾個劇場的位置。“從大劇院到水劇場要走20分鐘啊,看來明天要換一雙能跑的鞋。”她轉頭和同伴說。從昆明飛過來的戲迷胖星兒正在買機票,“我週一結束還要趕回去上班呢!能來呼吸一下真是太好了!”

特邀劇目組的執行張楠一邊吹著熱氣騰騰的粉絲,一邊不忘在微信群裡對接工作。“劇組還要多加兩張工作證嗎?好的,明天搞定!”

木心美術館的小姐姐說,這兩天他們辦了巴爾扎克展,遊客量都是平時的兩三倍;宣傳組的小哥哥說,明天他們還要追加聯絡3個採訪……

翻開2019烏鎮戲劇節組委會工作人員名單,有長達兩整頁的名字。舞臺技術組、青年競演組、小鎮對話組、古鎮嘉年華組……15個組別下,是近400個人的龐大團隊。

本地的烏青劇團和她們已經很熟悉了,3年前,他們第一次加入烏鎮戲劇節,在嘉年華演出相聲;如今,他們在桐鄉市區已經有了一個108座的小劇場。創始人安迪說,“烏鎮戲劇節更像是一個家,一個港灣,我們從這兒出發,每年在這裡回港、避風、學習,無論多繁忙,都會來這裡。”

烏鎮戲劇節,有人看劇、有人學習、有人會友、有人追星、有人做夢、有人找工作……店鋪裡,老闆娘始終笑眯眯地煮著砂鍋,“每年這個時候,生意都挺好的。”

爐火上咕嘟咕嘟煮著的,是溫暖人心的食物;水鄉里噗通噗通跳著的,是屬於大家的戲劇之夢。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