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這首傳頌千年的憫農詩,是城市孩子的作業,是農村孩子的生活

由 墨痕詩風詞韻 發表于 農業2022-04-09
簡介對於農村的孩子來說,那是他們最為熟悉的生活

餵羊什麼糧食最好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對於從小在農村長大的孩子來說,放學之後去地裡幹活,像家常便飯一樣,習以為常。愛惜糧食,不能浪費的習慣,早已深入骨髓,無需大人們叮嚀囑咐。

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對於人到中年的七零後,對這句話很有感觸。小時候,衣服、鞋子都是媽媽一針一線親手縫製出來的,有的家庭,兄弟姐妹多,弟弟、妹妹都是穿哥哥、姐姐的舊衣服。過年的時候,媽媽在燈下熬夜趕製新衣、新鞋的場景,歷歷在目,如在眼前。

每到夏忙、秋收的時候,天不亮,大人們就會趕到地裡幹活,孩子們會悄悄起床,做好飯,步行幾里路,給父母送飯。細心的孩子,除了帶上剛炒的菜、熱乎乎的饅頭,還會記得帶上熱水,煮熟的醃雞蛋。因為天熱,孩子們怕父母會口渴。而醃雞蛋,能補充鹽分,還有營養。

這首傳頌千年的憫農詩,是城市孩子的作業,是農村孩子的生活

那時候,大人心疼孩子,條件不好,沒有零食。唯一能做的,就是讓孩子多睡一會,多玩一會,所以從來不強迫孩子們。

而孩子們呢,體諒父母的難處,總是偷偷地幹活。放學回家,門鎖著,就打掃院子。放暑假了,就去割草喂兔子、餵羊。

無需老師和家長說教,孩子們都很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因為,那時候,能從農村的小學考到縣城中學,每個班能考上的學生,寥寥無幾。大部分少年,都要會回到農村,重複父輩的生活,天天與土地打交道。

上學時,背誦古詩是必不可少的功課。在我的記憶深處,最早會背誦的古詩,除了詠鵝,就是這首憫農了。今天我們要分析的,是其中的第二首。

這首傳頌千年的憫農詩,是城市孩子的作業,是農村孩子的生活

憫農二首·其二 李紳 〔唐代〕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詩,用最樸實的文字,訴說對農家最真摯的憐惜之情。盛夏的中午,即使坐在樹蔭下,坐在屋內搖著蒲扇,也會大汗淋漓。

烈日當空,辛勤的農夫,還在田裡勞作,除去雜草,讓莊稼更好地生長。汗水一滴滴落下來,滴入泥土,瞬間就沒了蹤影。每當大家用餐的時候,可曾注意到碗中的食物,一粒、一粒,都是辛苦和汗水換來的呢。

這首傳頌千年的憫農詩,是城市孩子的作業,是農村孩子的生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詩人用生動的語言,再現了種田的真實場景。對於在農村長大的孩子來說,這些都曾經是真實的經歷。夏天的時候,在玉米地裡鋤草,汗水不是滴下來,而是流下來,流到嘴裡,有種鹹鹹的感覺,流到眼裡,感到火辣辣的,睜不開眼。

越是簡單樸實的文字,越是真摯感人。來源於生活的文字,最有生命力。詩人體察民情,觀察細緻。要知道,在沒有任何現代化機械裝置的唐朝,農民種田,全靠天。天氣乾旱,顆粒無收,生活會更辛苦。所以,他們只能早出晚歸,用一雙勤勞的雙手,從田地裡播種希望,為生活尋找出路。

詩中的前兩句,詩人善於運用細節,比如烈日下,汗滴,因小見大,讀者感同身受,被文字感染,被內容打動。同時,透過這些鋪墊渲染,自然地引出後面的議論,自然流暢,毫無雕琢的痕跡。

這首傳頌千年的憫農詩,是城市孩子的作業,是農村孩子的生活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詩人沒有用空洞的說教來說服大家,要珍惜糧食,因為農民不容易。也沒有無病呻吟,感嘆農家辛苦,生活艱難。

詩人娓娓道來,告訴天下人,當你吃飯的時候,想一下種地的農夫,多麼不容易。是他們,讓我們衣食無憂。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辛苦付出,我們才有如此輕鬆、愜意的生活。你看,我們無需付出勞動,無需灑下汗水,便能享用美食。

詩中的禾,在古代指穀類植物,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玉米。餐,又被稱為飧,即做熟的食物,是一種泛稱,並不特指哪一種食物。因此,很多人給孩子講,盤中餐就是盤中的米飯,是不準確的。

古代的農村,有多辛苦?我們無法想象。但是,從很多詩詞,可以找尋到答案。那時候的農家,半夜就會把孩子們叫醒,天還未明,便帶上自家的老牛,去地裡耕田。半夜呼兒趁曉耕,羸牛無力漸艱行。寫得生動而形象。

這首傳頌千年的憫農詩,是城市孩子的作業,是農村孩子的生活

把麥苗當成韭菜,並不是笑話。是非親歷不知難,對於很多人來說,沒有親身經歷過種田,又怎能體會到其中的辛苦呢?他們還以為舔你的禾苗、稻穀,都是自己長出來的呢。時人不識農家苦,將謂田中谷自生。這句詩說得最為貼切了。

宋代詩人楊萬里,也曾寫過一首憫農。當時,天旱無雨,稻子長勢不好。緊接著,因為霜凍來得早,蕎麥只是開花,沒有結穗。稻雲不雨不多黃,蕎麥空花早著霜。這兩句詩,把農民的辛苦和艱難,寫得淋漓盡致。

在靠天吃飯的古代,農村人的生活最辛苦。對於自然災害的後果,村民早已料到。他們知道,以後又要忍飢挨餓,過更苦的日子了。在很多人的想象中,野菜可以充飢。可是,野菜也有被挖盡的時候啊,那時候,用什麼來充飢呢?已分忍飢度殘歲,更堪歲裡閏添長。農民的萬般無奈和心酸,都寫在這兩句詩裡了。

這首傳頌千年的憫農詩,是城市孩子的作業,是農村孩子的生活

但是,最有影響力,傳頌最廣、最久的,還是唐代詩人李紳的兩首憫農。他在第一首詩中,將農民的辛苦寫得更為直接,更為形象。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大家看,春天,萬物生長,生命力頑強。只要在地裡撒下一粒種子,到秋天就能收穫很多糧食。可是,事實,並沒有這麼樂觀。哪怕天下的農田,都被用來種上莊稼,找不到荒地,仍然會有農夫忍飢挨餓,有的甚至因此失去生命。

這首傳頌千年的憫農詩,是城市孩子的作業,是農村孩子的生活

李紳的憫農,語言質樸、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這也是能在民間流傳千年的原因。

人到中年,重讀憫農詩,想起記憶深處的童年,想起熟悉的鄉間小路。想起兒時的暑假,我去野地裡給兔子拔苦菜,五十多隻兔子,乖乖地在家等我回去,帶給它們最愛的美味。曾經隨處可見的苦菜,如今被捆得整整齊齊,擺放在菜市場。

李紳的憫農詩詞,對於城市裡的孩子來說,是不得不背誦的作業;對於農村的孩子來說,那是他們最為熟悉的生活。

這首傳頌千年的憫農詩,是城市孩子的作業,是農村孩子的生活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