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醫學小常識」當帶狀皰疹疼痛侵襲之後,就再也沒離開過……

由 北中醫東方醫院 發表于 農業2022-03-24
簡介本期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心身醫學科副主任醫師 邢佳譚某是一位74的女性患者,6年前診斷為“帶狀皰疹”,經過2周的治療後皰疹癒合,皰疹區域仍感疼痛,並在此後疼痛間斷髮作,多次行放血療法、三氧療法、針灸等治療,治療以後症狀可暫時緩解

女性下面長皰疹嚴重嗎

【醫學小常識】當帶狀皰疹疼痛侵襲之後,就再也沒離開過

本期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心身醫學科副主任醫師 邢佳

譚某是一位74的女性患者,6年前診斷為“帶狀皰疹”,經過2周的治療後皰疹癒合,皰疹區域仍感疼痛,並在此後疼痛間斷髮作,多次行放血療法、三氧療法、針灸等治療,治療以後症狀可暫時緩解。這並不是最主要的問題,最可怕的是伴隨疼痛而來的深深的恐懼感與焦慮感。

2019年譚某因疼痛再次發作於我院疼痛介入科住院治療,行神經阻滯治療+鎮痛泵控制疼痛後,症狀有所減輕。最近一個月,譚某又因疼痛再次就診我院疼痛介入科,給予硬膜外注射治療後症狀緩解不明顯,疼痛評分(VAS)在8-9分。譚某的疼痛症狀並無明顯的軀體致病原因,但這種疼痛感也不是她臆想出來的。

問題來了,譚某在6年前罹患的帶狀皰疹引發的疼痛,會持續這麼久,導致遷延不愈嗎?如果在這6年期間疼痛一直間斷髮作,是否會給譚某的生活質量帶來很大影響呢?下面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疼痛以及伴發的相關症狀。

1.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

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屬於帶狀皰疹後遺症,表現為區域性陣發性或持續性的灼痛、刺痛、跳痛、刀割痛,嚴重者影響了休息、睡眠、精神狀態等。一般認為,帶狀皰疹的皮疹消退以後,其區域性面板仍疼痛不適且持續1個月以上者稱為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

· 皰疹後神經痛發生率15%~75%不等,約3%~5%病人患帶狀皰疹後發生持續1年以上的疼痛。年齡是發生皰疹後神經痛的重要因素,因為它幾乎只見於50歲以上病人60歲以上患者中,約半數發生皰疹後神經痛。

· 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病理性疼痛,疼痛持續存在,可在短暫緩解後再次出現。

「醫學小常識」當帶狀皰疹疼痛侵襲之後,就再也沒離開過……

2.伴隨症狀

心理負擔

因為長期疼痛影響生活質量,加之對劇烈疼痛的恐懼,患者心理負擔沉重,情緒抑鬱,甚至有自殺傾向。

▲感覺異常

患區可出現明顯的感覺異常,多數患者以痛覺過敏特徵,少數患者表現為淺感覺尤其是觸覺的減退。

當給予了譚某最大的鎮痛治療以及最先進的外科手術後不久,譚某的主治大夫開始考慮是否存在別的因素導致疼痛障礙持久不愈。最終,考慮到心理因素層面,並邀請心身醫學科進行會診。會診的結果發現譚某處於中重度焦慮伴抑鬱狀態,以及存在睡眠障礙。另外還發現,譚某平素獨自生活在養老院,兒子由於個人因素問題已出家,不能陪伴及照顧老人。

從另一個層面來說,譚某很幸運,因為很少有慢性疼痛,軀體形式障礙患者有機會了解到“疼痛”的心理致病因素以及嘗試接受心理藥物相關治療。

這並不是說,疼痛只存在於“他們的大腦裡”。所有的疼痛都是由軀體和心理原因共同導致的,只是心理因素往往被忽視或不被承認。

3. 疼痛既存在於軀體也存在於腦海中

軀體疼痛意味著我們身體出現問題了,這在通常情況下是正確的。但有時,一次受傷或疾病——甚至沒有任何疾病或受傷——會造成持續數年的慢性疼痛。

慢性疼痛最初可能是由急性受損導致的,之後就可能再也沒消失過。某些個體極易受到急性疼痛的影響,進而轉化為慢性疼痛,其中可能有基因的影響。同時,個體的思維、人格特質、習得性行為以及情緒也會影響疼痛預警系統的正常執行。“如果你因公受傷,而這份工作又是你十分厭惡的,那麼你更有可能受到該疼痛的持續影響”。

總之,“疼痛並不只是由軀體性因素導致的,同樣受個體認知因素的影響”——“我們體驗到多少程度的疼痛取決於我們給它多少的關注,取決與我們的思維以及認知。你認為疼痛感到底有多糟糕?由於疼痛產生了多大程度的無助感和絕望感?你在多大的程度認為自己是‘疼痛’的受害者?”這些對疼痛的認知因素是造成疼痛障礙持續的重要因素。

4.在疼痛持續發作中,我該怎麼辦

疼痛感覺較為劇烈時,常有抑鬱、焦慮、恐懼的心理,甚至有自殺傾向,嚴重影響正常生活,我們一定要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早期治療、綜合治療,不可喪失信心,放棄治療,任由疼痛發作。其中,心理治療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治療選擇。

經過最多循證研究支援的治療疼痛的心理療法為認知行為治療(CBT)。這種治療更經常用於治療焦慮、恐懼症和心境障礙(如抑鬱),但同時也可有效幫助個體管理疼痛症狀,治療軀體形式障礙。CBT的目標是幫助患者重新認識疼痛,使患者意識到:某些特定的功能不良的想法和行為加劇疼痛症狀。

綜上,最好的疼痛治療中心應配有心理學家、物理治療師和內科醫師,他們可以相互進行討論以做出最好的藥物和心理治療決策。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