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古畫新讀 | 範美俊:品讀董源《龍宿郊民圖》

由 大河美術 發表于 農業2022-01-14
簡介雲霧顯晦詳細看 不裝巧趣繪江南——董源《龍宿郊民圖》品讀董源《龍宿郊民圖》 絹本設色156cm×160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該畫原名《龍袖驕民圖》,意即天子腳下的子民,無比傲驕幸福

龍雩怎麼讀

雲霧顯晦詳細看 不裝巧趣繪江南

——董源《龍宿郊民圖》品讀

古畫新讀 | 範美俊:品讀董源《龍宿郊民圖》

董源《龍宿郊民圖》 絹本設色

156cm×160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該畫原名《龍袖驕民圖》,意即天子腳下的子民,無比傲驕幸福。董其昌改為《龍宿郊民圖》,以為內容“大都簞壺迎師之意”。

畫面崇山連綿,水面空闊,山頭圓渾起伏,用長披麻皴,表現了江南山水的土質特徵。與《瀟湘圖》的水墨不同,此畫以青綠為之,畫面堅實沒有霧氣迷濛之感。構圖顯然系“由近山而望遠山”的平遠之法,符合江南坡地的平緩地貌。

該畫所繪地點、時間及內容,至今仍然撲朔迷離爭議頗大。從所繪自然地理風貌特徵來看,如果認為是北宋京師汴京的山水風貌,則明顯與中原之景不相吻合,而很可能就是南唐王朝首府江寧(今江蘇南京)郊野的自然風光。因畫中有丹紅夾葉樹,故“乃秋日景物”是靠譜的,不可能是季節更早的場景:其一,端午節。畫中有水、有類似今之端午節劃龍船場景;其二,元宵節。畫中有人們張燈結綵,觀賞表演的歡樂場景;其三,春日社戲。畫中銜貫艤水次,上插類似經幡的旗幟,眾皆聯臂舞躍,衣著顏色誇張,主要有紅色、白色、淺藍灰三種,疑郊民見龍宿禱雨。當然,也有可能此畫的原作已經殘破,後世的摹本中人為地增加了丹紅夾葉樹,從而為後世鑑賞家帶來迷霧,一如南唐時期畫院高手顧閎中所繪的《韓熙載夜宴圖》,宋摹本中居然在桌子上添畫了宋代才有的瓷器型別。

古畫新讀 | 範美俊:品讀董源《龍宿郊民圖》

古畫新讀 | 範美俊:品讀董源《龍宿郊民圖》

古畫新讀 | 範美俊:品讀董源《龍宿郊民圖》

《龍宿郊民圖》區域性

董其昌在此畫詩塘中寫道:“……《龍宿郊民圖》,不知所取何義?大都簞壺迎師之意,蓋宋藝祖(趙匡胤)下江南時所進御者。名雖謟,而畫甚奇。”董其昌的猜測堪稱大謬,趙匡胤並未“下江南”,這一點連清代的乾隆皇帝也看出來了,在乾隆三十四年(1769)大過年的時候,題長詩質疑畫名和董題之後,怕別人不懂他用典高深的詩歌,又用大白話大段題跋:

董源此圖,元以前無辨及者。明董其昌題幀端,謂是藝祖下江南時所進御。考宋史,開寶七年(974)九月,(宋太祖)命曹彬、潘美將兵伐江南。九年正月,御明德門,見李煜於樓下。則是宋祖並未親征江南,安得有郊迎事?若以為指彬美,又不得儗之為龍。況曹彬傳,敘自濟江後,連破江南軍,亦無迎師語。蓋其昌於圖名不得其解,從而為之詞耳。而張醜《清河書畫舫》,則以為寫太祖登極事。時董源正仕南唐,何由畫宋汴京即位儀節?且所圖亦與受禪不類,其舛更不待辨。按傳稱龍見而雩,注之者曰,建巳之月(夏曆四月),蒼龍宿昏見東方,萬物始盛,待雨而大。今閱圖中景,頗似初夏,而兩舟銜貫艤水次,眾皆聯臂舞躍,彷彿古者拔河之戲。疑郊民見龍宿禱雨所陳。源當日命名,意或取諸此。夫準經作繪,既勝於傅史失誣。而圖列民事,不忘執藝以諫,不猶愈於進諂之不經乎?既題長歌以辨之,並附識如右。己丑新正,御筆。

看得出,乾隆爺是一位愛讀書、愛思考、愛寫詩、愛題畫的中國好皇帝!

古畫新讀 | 範美俊:品讀董源《龍宿郊民圖》

乾隆皇帝行書御題董源《龍宿郊民圖》

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述其來源:“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宣和畫譜》評其青綠山水“景物富麗,宛然有李思訓風格”。而下筆雄偉,有“嶄絕崢嶸之勢”。應該說,《龍宿郊民圖》是一種水墨與淡青綠設色相結合的風格,是一種如米芾所評“平淡天真,唐無此品”的本色山水,自然也就具有“峰巒出沒,雲霧顯晦,不裝巧趣”的面貌,不同於雄渾、硬朗的北派山水。

董源(?-962),字叔達,江南鍾陵(今江蘇進賢)人。《宣和畫譜》作董元,《畫史會要》雲字北苑。董源的繪畫影響深遠,為“南宗”山水畫重要代表,在江南名聲極大,而在北方則不被重視。傳世作品有《瀟湘圖》《夏山圖》《溪岸圖》《平林霽色圖》《夏景山口待渡圖》等。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