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說詩畫|器自有言(十四)砧

由 蓁熙文化 發表于 農業2021-12-28
簡介砧板和搗衣杵合稱為“砧杵”,可以作為名詞,如白居易《秋霽》中的:月出砧杵動,家家搗秋練

衣砧怎麼讀

說詩畫|器自有言(十四)砧

玉戶簾中卷不去,

搗衣砧上拂還來。

—— 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據《玉篇》載:“砧,搗石也。”本義是指搗東西時墊在下方的支撐物。可在前面加上具體用途,如藥砧、搗衣砧。

《字林》裡對其有較為清晰的表述:『直舂曰搗。古人搗衣,兩女子對立,執一杵如舂米然。今易作臥杵,對坐搗之,取其便也。』

搗衣杵一般有兩種常見用法:一是在清洗衣物時敲打衣物,有助於洗出髒汙。二是在製作新衣的過程中,反覆捶搗使衣物更加柔軟,便於之後的裁剪與穿著。

對古代婦女而言,須在寒冬來臨前準備好一家人禦寒的衣物,故而秋季能頻繁聽到各戶的搗砧聲。

說詩畫|器自有言(十四)砧

南宋 牟益《搗衣圖》(區域性)

唐代開始,“搗衣”逐漸成為思婦詩中的典型意象。尤其是“搗衣”與“寒夜”、“戍邊”等詞一同出現時,能夠快速營造出悽楚的意境。

杜甫的《搗衣》裡寫道:

亦知戍不返,

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

況經長別心。

代入了思婦的情感視角,透過交替展現搗衣過程與內心活動,來表達對因戍邊而無法返家的丈夫的思念。李白的《搗衣篇》中有:『

夜搗戎衣嚮明月。

』特地點出戎衣和明月,是謂有所思,在遠方。

宋代有許多詩人沿用了這種思路。如晏幾道《少年遊》中的:

飛鴻影裡,

搗衣砧外,

總是玉關情。

王安石的《秋興和衝卿》中:

徵人倚笛怨,

思婦向砧愁。

都提到了玉關、徵人,與搗衣、思婦相呼應。

說詩畫|器自有言(十四)砧

唐 張萱《搗練圖》(區域性)

宮怨詩與思婦詩在某種程度上想要表達的情感是相近的,只不過前者相較於後者又多了一層難以得到迴應的幽怨。

古代君王所穿的御衣往往需要宮女們通宵打理,包括敲搗、熨燙、薰香等工序,“搗砧聲”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宮怨詩中的一類背景音。

王昌齡曾寫過《長信秋詞》五首,亦被稱作長信怨。主要圍繞深宮裡不同處境的女性對君王的複雜情感進行描述刻畫,幾乎每首都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以景襯情,強化渲染,引人共鳴。

高殿秋砧響夜闌,

霜深猶憶御衣寒。

銀燈青瑣裁縫歇,

還向金城明主看。

——《長信秋詞·其二》

上句描寫秋夜裡宮內砧聲不絕的蕭颯環境,身處其中的宮婦卻在為君王是否添換禦寒的衣物而擔憂,為全詩打下了悲情的基調。下句則是側重情感的表達。裁衣直至歇下,始終等不來那個或已將她遺忘的人。結尾雖有怨而思不絕,“還”字表明對其仍存期盼。

砧板和搗衣杵合稱為“砧杵”,可以作為名詞,如白居易《秋霽》中的:

月出砧杵動,

家家搗秋練。

有時也用來形容搗衣的動態或聲音。如仇遠的《如夢令》:

聽盡西窗風雨。

又聽東鄰砧杵。

砧作為承重之物,隨著使用場景的變化而不斷地縮小體積,但用途多還是與衣食相關。

目前還能見到的木板砧與洗衣砧,正逐步被自動清洗機、洗衣機等先進的科技產物所取代。完成了使命的它,若干年後或許再難見其蹤。但只要世間詩文猶存,裡頭的砧聲陣陣便不會無人聽聞。

精彩回顧

看見詩詞歌賦,聽見繽紛畫卷

讀詩詞,懂人情

說詩畫|器自有言(一)爐具

說詩畫|器自有言(二)樽

說詩畫|器自有言(三)扇

說詩畫|器自有言(四)案

說詩畫|器自有言(五)箸

說詩畫|器自有言(六)簾

說詩畫|器自有言(七)鏡

說詩畫|器自有言(八)桃符

說詩畫|器自有言(九)熨斗

說詩畫|器自有言(十)麈尾

說詩畫|器自有言(十一)香

說詩畫|器自有言(十二)簪

說詩畫|器自有言(十三)壺

文章來源:【蓁熙文化】公眾號

版權

申明

文中音影片作品及圖片版權歸【蓁熙文化】所有,未經正式許可或授權,不得用於其他商業用途。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