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夕陽山谷裡的"遭遇戰"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對峙"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由 飛蘭娛樂 發表于 農業2021-12-18
簡介黑鸛與岩羊僵持半個多小時,由對抗、冷戰,到短兵相接的精彩場面,被隱蔽在鸛巢對面懸崖上一個小山洞裡的攝影師焦長青拍獲

將軍的下一級叫什麼名字

太陽落山前,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甘德爾山中,一隻本是夏候鳥的黑鸛,與一隻“土著”岩羊,在懸崖邊相遇。於是,一場緊張的“戰爭”拉開了帷幕。

夕陽山谷裡的"遭遇戰"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對峙"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起初,剛剛喂罷幼鳥的黑鸛飛落在“家門口”不遠處的山尖上,警惕的目光四下張望。很快,它的眼神“鎖定”了一個目標——腳下二三十米處的懸崖中,一隻皮毛顏色與岩石相似的岩羊,正朝著鸛窩方向行進。

此時,鸛窩裡幾隻尚未滿月的幼鳥,靜靜地等待著父母的歸來。儘管它們的窩巢位於刀削斧劈般的巖壁間,其他動物很難涉足,但對於攀巖高手岩羊來說不是什麼難事兒,何況這個窩巢或許曾是岩羊歇腳的地方。

護雛的本能激起黑鸛的“鬥志”,它極快地俯衝下去,展開碩大的翅膀,掠過岩羊頭頂,復又飛回山尖。這一閃電般的動作,嚇得岩羊打了一個激靈,向後掉轉身子,緊張地回望山尖,看到了氣勢洶洶的黑鸛。

夕陽山谷裡的"遭遇戰"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對峙"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對峙開始了——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鸛,豎著?頭似的長長的利喙,向下俯視;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岩羊,瞪圓雙眼,彎頭向上凝望。

山谷的勁風吹來,百草俯首,黑鸛與岩羊依然四目相對,佇立成兩尊雕塑。終於,岩羊似乎等不及了,因為天黑前它要回到深山裡。於是,它決定上到山尖,看看阻擋它前行的對手到底有多大能耐。岩羊一躍一躍地向上攀爬,每到一個大一點的臺階,都要觀察一會兒。上面的黑鸛全神貫注、紋絲不動。

漸漸地,岩羊迂迴到黑鸛腳下右側10多米處眺望時,發現黑鸛向後退了幾步。也許感到黑鸛有所膽怯,岩羊一鼓作氣,猛地躥了上去,衝向黑鸛。黑鸛見勢不妙,如離弦之箭展翅滑向崖外……

佔據了山尖的岩羊,抖擻著身子,目送遠去的黑鸛身影,像似戰勝的將軍,欣賞著山下的美景,宣示著自己“領地”的主權。豈料,黑鸛也快活地翱翔在落霞中,因為它已成功地引逗岩羊改變了前行的方向。

黑鸛與岩羊僵持半個多小時,由對抗、冷戰,到短兵相接的精彩場面,被隱蔽在鸛巢對面懸崖上一個小山洞裡的攝影師焦長青拍獲。

夕陽山谷裡的"遭遇戰"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對峙"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太難得了,背景是夕陽下的黃河,還有遠處的沙漠。”已跟蹤拍攝岩羊6年的焦長青,是國家能源集團烏海能源公司攝影家協會主席。3年前,他在甘德爾山裡發現一窩黑鸛後,創作題材多了一個“主角”。黑鸛每年夏天都來,但它們每年都要“倒窩”——換不同的地方築巢。為了儘量不打擾野生動物,他此前用帆布搭棚作掩體,裡面悶熱難耐;今年,他在黑鸛新巢對面找到一個小山洞,洞口掛上迷彩簾,用600毫米長焦鏡頭遠遠地記錄黑鸛一家的生活。

6月8日下午,記者跟隨焦長青老師來到小山洞。真是難以想象,鏡頭裡對面懸崖中的黑鸛窩甚為“豪華”。儘管它是一個自然的橫紡錘體淺窟,但黑鸛把它佈置得井井有條——中部墊有厚厚的樹枝、茅草,3只毛茸茸的幼鳥臥在上面,搖晃著可愛的小腦袋;“墊子”兩側各有一段延伸到山體裡的洞窟,幼鳥們不時進出玩耍,簡直就是“兩室一廳”,且客廳很大。焦老師樂呵呵地迴應:“還有更讓人想不到的呢,你看草墊中間還有一塊塑膠布,那是幼鳥的餐桌。”

原來,大鳥獵食回來時,將貯存於食囊中的魚兒等水生物,一股腦兒倒出來。懸崖峭壁上無水可飲,獵物有“餐桌”兜著,魚腹裡的水不至於一下子漏掉,可供幼鳥解渴。

我們等了大約一個半小時後,一隻大鳥飛回窩裡,小鳥們嘰嘰喳喳圍上來。然而,大鳥並沒有急於將獵物倒出來,而是靜靜地站在窩邊很久之後才給幼鳥餵食。焦老師說,這是大鳥在待食囊中的魚鱗等硬物軟化或過大的獵物變小,以便幼鳥食用。果然,倒出來的一條大魚幼鳥咽不下去,大鳥又把其吞入自己的囊中。

一雄一雌兩隻黑鸛輪流出去覓食,你來我往,一般一個小時左右往返一趟。它們修長的紅腿頂著黑緞子似的羽毛,站在懸崖邊顯得十分俏麗。雄鸛黝黑髮亮的羽毛閃耀著彩色斑點,雌鸛毛色較為暗淡,焦老師說,雌鸛可能比雄鸛大幾歲,看來這還是一對“姐弟戀”。

每次每隻黑鸛回來倒出的小魚苗大約都有1斤。焦老師說,這窩幼鳥今年4月30日孵化破殼,100天后才能出窩,可見附近烏海湖給它們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某種意義上講,黑鸛和岩羊是生態環境的“晴雨表”。烏海市野生動物保護中心負責人介紹,目前全球黑鸛數量為3000餘隻,其中我國有1000餘隻,烏海市2009年開始有黑鸛記錄,目前烏海市境內黑鸛數量在40只左右;因禁獵、禁牧政策的實施,當地岩羊的種群數量,也已由5年前的10多隻,增長到如今的50多隻。

遺憾的是,這次我們沒有拍到黑鸛與岩羊“同框”場景。“那樣的場面很難得,但一定還能遇到。”焦老師說,因為隨著生態的好轉和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野生動物會越來越多。

文/賈立君

編輯/倪家寧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