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寫“鋤禾日當午”的李紳真的“憫農”嗎

由 風飄飄而吹衣衣衣 發表于 農業2021-12-05
簡介李紳發跡之後,李元將因為要巴結他,主動降低輩分,稱自己為“弟”、為“侄”,李紳都不高興,直到李元將稱自己為“孫子”,李紳才勉強接受

鋤禾日當午意思誰寫的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寫“鋤禾日當午”的李紳真的“憫農”嗎

這兩首耳熟能詳的古詩均是出自唐代詩人李紳之手,名字都叫《憫農》。為了加以區分,分別被稱作“《憫農》一”和“《憫農》二”。李紳也因此詩的流傳而被後人熟知,被稱為“憫農詩人”。

這兩首一看詩名便知是因對窮苦農民的憐憫而創作,詩句內容也淺顯易懂。我們讀到此詩,不由得感嘆今天的生活多麼幸福,對古代的窮苦農民的遭遇感到同情,同情對李紳這種提倡勤儉,節約糧食,勇於揭露社會黑暗,不滿統治階級剝削勞動人民的詩人由衷地讚美。可是,李紳真的是勤儉節約,愛護農民的人嗎?

寫“鋤禾日當午”的李紳真的“憫農”嗎

李紳出身望族,但在六歲時喪父,九歲時喪母,童年生活並不安逸,相反還過得十分艱難。正是因為李紳出身很苦,所以在他年輕的時候可以寫出《憫農》這樣關切農民苦難生活的詩作。

李紳步入仕途飛黃騰達後,卻喪失了詩歌裡的憫農之心,逐漸蛻變成一個花天酒地、濫施淫威的腐官酷吏。隨著官職的升高,據傳,李紳一餐的耗費經常多達幾百貫甚至上千貫。李紳當淮南節度使時,對百姓疾苦極為漠視。在李紳治下的百姓,終日惶惶不安,紛紛渡江淮而逃難。

李紳愛吃雞舌,每頓飯都要來一盤,而一盤雞舌就得殺掉三百多隻活雞。而這這僅僅是他一頓飯當中的一盤菜。

寫“鋤禾日當午”的李紳真的“憫農”嗎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估摸著這個時候,他是絕對想不起“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當然,對古代的官兒,我們不能提出現在的要求。倘若李紳僅僅是奢侈,咱也說不出什麼,到了他那個位子,凡事擺點譜似乎沒什麼要緊,但心胸狹隘,眥睚必報就有點說不過去,那就涉及到人品問題,而人品,古今標準都是一樣的。

李紳的人品差到什麼程度,唐人範攄撰寫的《云溪友議》當中記錄了這麼一段故事,曰:

李公羈旅之年,每止於元將之館,而叔呼焉。榮達之後,元將稱弟稱侄,皆不悅也;及為孫子,方似相容。

原來在李紳發跡之前,經常到一個叫李元將的人家中作客,每次見到李元將都稱呼“叔叔”。李紳發跡之後,李元將因為要巴結他,主動降低輩分,稱自己為“弟”、為“侄”,李紳都不高興,直到李元將稱自己為“孫子”,李紳才勉強接受。

寫“鋤禾日當午”的李紳真的“憫農”嗎

還有一個姓崔的巡官,與李紳有同科進士之誼,有一次特地來拜訪他,剛在旅館住下,家僕與一個市民發生爭鬥。得知是宣州館驛崔巡官的僕人,李紳竟將那僕人和市民都處以極刑,並下令把崔巡官抓來,說:“過去我曾認識你,既然來到這裡,為何不來相見?”崔巡官連忙叩頭謝罪,可李紳還是把他綁起來,打了20杖。崔巡官被送到秣陵時,嚇得面如死灰,甚至不敢大哭一聲。當時人們議論紛紛:“李紳的族叔反過來做了他的孫子,李紳的友人成了被他流放的囚犯。”

由於李紳為官酷暴,當地百姓常常擔驚受怕,很多人甚至渡過長江、淮河外出逃難,下屬向他報告:“本地百姓逃走了不少。”李紳道:“你見過用手捧麥子嗎?飽滿的顆粒總是在下面,那些秕糠隨風而去,這事不必報來。”此時的李紳早已成了人人唾罵的貪官汙吏。

寫“鋤禾日當午”的李紳真的“憫農”嗎

當淮南節度使的時候,看上了一個姓顏的美女,卻被一個叫吳湘的小官捷足先登,先下手為強,迎娶回家,本來一家姑娘多家求,紅顏佳人,有擁有全世界資格,誰都可以追求,人家已經結婚,大度一點,祝福人家幸福才是真愛,但李紳呢,聞訊之後卻是勃然大怒,勃然大怒之後怎麼辦?

羅織罪名,生事陷害, 不分青紅皂白,找了個茬兒給殺了,最終害的顏氏“孀獨而終”,為吳湘收了一輩子,需要知道的是,唐朝,女人還可以改嫁,顏氏在這種情況下能給吳湘守一輩子,兩人感情有多好已經可想而知。

為了自己,生生拆散一對鴛鴦,這就是李紳,奢侈,心眼小,殘暴,這樣的人當官老百姓還有個好嗎?

寫“鋤禾日當午”的李紳真的“憫農”嗎

《舊唐書》上記載,李紳一輩子算計,做到了尚書右僕射,趙國公,進了中樞,相當於宰相,唐武宗會昌四年,公元844年四月,七十二歲的時候“暴中風恙”,中了風邪,不能上朝,基本處於辦退休狀態,十一月稍好一些的時候,安排到地方當了個淮南節度使,會昌六年,公元846年病逝,享年74歲。

為顏氏殺吳湘,就是會昌五年,臨死前一年乾的事,那一年他73歲。

如今李紳的《憫農》詩已經基本上被移除了全國大部分地區的小學語文課本,這或許和他的人品有很大的關係吧。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