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嬰兒痙攣症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

由 兒科醫生楊光 發表于 農業2021-11-30
簡介一、產前應激暴露假說(鄒氏假說)Shi等近來提出,導致嬰兒痙攣症發病的各種病因均可 在母孕期不良應激的促發下,透過“共同興奮通路”啟用腦內 內在的應激系統,使腦內應激相關的神經肽,如邊緣系統和驚厥易感腦區的促腎上腺皮質釋放激素(CRH)過度

先天性腦室變異是什麼意思

嬰兒痙攣症(infantile spasm,IS),也稱作West綜合徵,是兒童期一種典型的災難性癲癇綜合徵,典型特徵是點頭抱團 樣痙攣發作、腦電圖高峰失節律以及精神、運動發育落後。該 病起病年齡在嬰兒期,通常在47個月之間,此時患兒可以 發育正常或已經發育落後田。嬰兒痙攣症的病因不定,分為症 狀性和隱源性,其中症狀性病例佔60%~85%,隱源性少見四。 目前,已知有200多種病因可致嬰兒痙攣症,包括圍產期腦 損傷、先天性腦發育異常、腦外傷、顱內出血、結節性硬化症、 Down綜合徵、遺傳代謝病、基因突變、染色體畸形等,甚至先 天性鉅細胞病毒、風疹病毒感染等也可引起本病[3〕。病因的多 變性導致各種關於本病發病機制的假說總不能完全解釋該 病的所有特徵:如很多因素都可併發嬰兒痙攣症,但沒有一 種與其有絕對的因果關係;治療後病情變化不一致、療效不 確定囹。本文現就其發病機制的各種假說作綜述如下。

一、產前應激暴露假說(鄒氏假說)

Shi等近來提出,導致嬰兒痙攣症發病的各種病因均可 在母孕期不良應激的促發下,透過“共同興奮通路”啟用腦內 內在的應激系統,使腦內應激相關的神經肽,如邊緣系統和驚厥易感腦區的促腎上腺皮質釋放激素(CRH)過度合成和釋放,腦區內CRH水平 增高可引起發育中的動物出現嚴重的驚厥發作及神經元的 損傷,從而引發嬰兒痙攣症。尚寧秀等回採用流行病學的方法 調查了人類母親產前應激與嬰兒痙攣症發生的關係,透過孕 婦生活事件量表發現同其他癲癇組(陽性對照)和正常對照組 相比,嬰兒痙攣症組的母親產前不良應激水平更高,提示嬰 兒痙攣症的發病率隨著母親產前應激水平的提高而增加。趙 建波、王娟等卩罰透過大鼠母孕期強迫冷水游泳建立了母孕期 慢性應激模型,對生後13d的幼鼠腹腔注射N-甲基-D-天 冬氨酸(NMDA)誘發痙攣,發現母孕期慢性應激可損傷子代幼鼠腦內神經細胞的線粒體,從而 改變細胞的能量代謝,同時增加大腦皮層興奮性NMDA受 體含量,增加子代幼鼠痙攣的發生率。

二、 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失調

下丘腦-垂體一腎上腺(HPA)軸功能失調假說(或者CRH 過度增高假說)是目前關於嬰兒痙攣症發病機制研究的較為 深入的理論。有研究證明,嬰兒痙攣症患者神經肽代謝存在 異常,其腦脊液中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和皮質醇的濃度是下降的図。另一方面,儘管 大部分嬰兒痙攣症患兒對除氨己烯酸以外的常規抗癲癇藥 物不起作用,但50%~88%的患兒對ACTH或糖皮質激素治 療有效㈣。其作用機制推測是透過負反饋抑制CRH過度產生和釋放而控制驚厥發作。因此,HPA軸功能失調可能在嬰兒痙攣症發病機制中起到重要作用。1991年,Baram等透過建立CRH大鼠模型進一步確證了 HPA軸功能失調假 說,他們在生後5~10 d的大鼠側腦室注射CRH,誘導岀節律性的咀嚼和舔舐動作、肢體抽搐和“游泳樣”驚厥,症狀在幾分鐘內爆發並持續幾小時。這表明CRH是強烈的致痙攣劑, 其過度釋放可能是各種病因導致的嬰兒痙攣症的最終共同通路。

三、 不同步性發育理論

Frost等提出的不同步性發育理論認為,嬰兒痙攣症不 是單一的某種腦損傷或某種生化通路的異常引起的,而是腦 發育成熟程序受損所引起的一種特殊的腦功能障礙。具體地 說,一個或若干腦組織的發育程序與腦組織整體的發育程序 不同步是嬰兒痙攣症的主要發病機制。腦組織的發育在1歲以內較活躍,因此,嬰兒痙攣症的腦功能障礙很可能源於腦 組織的成熟度不均衡,導致腦組織中的各個系統無法像在正 常情況下一樣相互作用。此假說認為腦功能障礙可繼發於多 種誘發因素(例如神經元、髓鞘形成,突觸發生,細胞凋亡及神 經遞質異常),也可繼發於各種解剖學或生化異常。這與大家 所觀察到的嬰兒痙攣症的病因的多樣性是一致的。該理論的一個重要的含義是:單獨作用時不能引起發育過程顯著受損 的因素(如小的遺傳變異或微弱的環境影響),聯合起來偶然 激發時可使發育過程的同步性受到破壞,繼而導致嬰兒痙攣症發生。

四、 NMDA假說

NMDA受體是離子型穀氨酸受體的一個亞型,分子結構 複雜,藥理學性質獨特,不僅在神經系統發育過程中發揮重 要的生理作用,如調節神經元的存活,樹突、軸突結構發育及 參與突觸可塑性的形成等,而且對神經元迴路的形成亦起著 關鍵的作用網c Mares等網在1992年首次透過腹腔注射 NMDA在生後725 d的發育期大鼠誘匯出癲癇樣發作,發 作最初模式是屈曲痙攣(前弓反張),後來演變為全面性強直- 陣攣發作。大鼠日齡越小,NMDA的致驚厥作用越敏感。 NMDA誘導的急性驚厥發作期腦電圖表現為全面電衰減,而發作間期腦電圖沒有出現高峰失節律。

五、 5-羥色胺假說

嬰兒痙攣症最早的神經遞質假說來自於發現嬰兒痙攣 症患兒腦脊液5-羥嗎I噪乙酸(5-HIAA)水平減低,而5-HIAA是5-羥色胺(5-HT)的主要代謝產物。卻。Chugani及其同事⑵]用 a-甲基色氨酸(AMT)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 層掃描(PET)對伴有嬰兒痙攣症的結節性硬化患兒進行核素 掃描,發現AMTPET能夠區分結節性硬化症的致癇和非致 癇結節,致癇結節AMT攝入增加,而AMT是5-羥色胺合成 的前體物質。症狀性嬰兒痙攣症患者由於瘢痕、灰質異位、腦 發育不良等形成大腦致癇灶的異常啟用,使腦幹內5-HT能 神經元通道活性亢進,5。HT能纖維有著廣泛的上行和下行投射,雙側腦幹-紋狀體的投射啟用紋狀體,下行投射到脊 髓,進而導致痙攣發作。

六、 腦幹功能障礙

腦幹(延髓、腦橋、中腦)記憶體在著控制運動的基本神經機 制,它是一個“資訊傳遞站”,上位腦幹內的運動中樞可以通 過與下位腦幹和脊髓的聯絡而使機體產生有目的的行動。 Hayashi報道,在許多不同病因的嬰兒痙攣症屍檢腦標本中 發現腦幹被蓋體積縮小或中央被蓋束膠質增生,而且腦幹酪 氨酸羥化酶、蛋氨酸腦啡肽及小白蛋白表達減低,認為腦幹損害導致嬰兒痙攣症發生。國內學者陳世峻教授等應用非線 性動力學的混沌學的理論和方法,採用無創測量的、能反映 腦幹神經資訊動態特性的腦幹聽覺誘發響應作為研究腦幹 功能狀態的基本資訊,然後成功地應用腦幹聽覺誘發響應的 相關維數去定量表徵腦幹神經資訊傳遞的不同功能狀態。結 果發現,嬰兒痙攣症患兒存在著嚴重的腦幹神經資訊傳遞障 礙,從而證實了腦幹是嬰兒痙攣症發病責任結構的假說㈣。 他們提出透過無創刺激腦幹中存在神經資訊傳遞障礙的神 經元區,以“打通”受阻神經傳遞通路,可能是治療嬰兒痙攣 症的新途徑。

七、 大腦皮層-皮層下互動作用

Wright提出皮層下異常電活動引起的神經資訊傳遞紊 亂源於皮層本身的功能障礙。Chugani等網應用PET發現了 嬰兒痙攣症患者腦皮質中存在MRI無法發現的區域性代謝異 常病灶,大多數嬰兒痙攣症患者豆狀核有代謝活性增高灶, 一些患者的腦幹區域也同樣存在代謝活性增高灶。Hamano 等應用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術(SPECT)研究發現嬰兒痙攣症 的發生與腦血流異常有關,指出海馬和豆狀核區低灌注狀態 與大腦皮質短暫腦功能障礙關係密切。皮層發育不良是隱源 性嬰兒痙攣症最常見的病因,患者腦磁共振成像(MRI)往往 是正常的,而腦功能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術(PET)檢查可能會發現皮層和皮層下存 在異常代謝病灶,且多呈多灶性、非對稱性腦灰質訊號異常, 手術切除病灶後痙攣發作可獲得緩解網。

八、 免疫系統功能失調

免疫系統缺陷亦可能參與嬰兒痙攣症的發病。嬰兒痙攣 症患者血清中存在針對腦組織的自身抗體,且抗腦組織抗體 陽性率及滴度明顯增加,提示嬰兒痙攣症患兒存在自身免疫 功能失調刖。血腦屏障損傷是某些嬰兒痙攣症患者的病理學 基礎,自身的腦組織抗原可進入血液,透過啟用免疫系統而 產生抗自身腦組織抗體,特異性抗腦組織抗體與腦細胞表面 靶抗原發生特異性抗原-抗體反應,引發腦組織免疫損傷,導 致大腦皮質致癇灶異常放電,誘發體軸屈型或伸直型強直性 痙攣發作。Ohya等發現嬰兒痙攣症患者經ACTH治療後, 淋巴細胞計數及CD4+T淋巴細胞計數顯著下降,但沒有改 變體內免疫球蛋白的水平,提示自身免疫機制在嬰兒痙攣症 發病中的重要作用。鄒麗萍等發現,母鼠IgG能減輕 NMDA誘導驚厥子鼠的驚厥嚴重程度,並增加子鼠皮層 ACTH免疫反應細胞的數量,提示保護性母親IgG的缺乏可 能嬰兒痙攣症的發病因素。

九、 基因變異

遺傳學研究發現嬰兒痙攣症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新致 病基因的發現為認識和治療嬰兒痙攣症提供了新方法。無芒相關同源基因(ARX)定位 於Xp21。3-p22。1,大多數X連鎖嬰兒痙攣症(X-linked infantile spasms,ISSX)攜帶突變的ARX。絲氨酸/蘇氨酸激酶 9 (serine/threonine kinases, STK9)基因位於遠端的 Xp22。3區域,在正常女性體細胞中屬於X染色體連鎖性失 活,STK9可能是ISSX於X染色體上的第二個致病基因。腦細胞膜離子通道障礙或基因突變,例如電壓依賴性鈉通道a1亞基(SCN1A)基 因突變和鈣敏感性鉀離子通道(BKCa)B亞基基因缺失可使 腦組織去極化,興奮性增高,誘發嬰兒痙攣症網。

十、小結及展望

綜上所述,嬰兒痙攣症的發病機制複雜多樣,迄今為止 尚沒有一種假說能解釋嬰兒痙攣症的所有臨床特徵及發生 發展過程。嬰兒痙攣症起病年齡早,對腦功能損傷嚴重,常遺留智力運動障礙,因此從病理學、影像學、遺傳學等多角度進 行深入研究,發展新的嬰兒痙攣症動物模型進行發病機制研究,對於指導嬰兒痙攣症治療和判斷預後的意義重大。

嬰兒痙攣症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