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新資料的發現丨楊巴金:楊萬里佚文《泥田周氏族譜序》考實丨202109-20(總第1772期)

由 宋史研究資訊 發表于 農業2021-11-29
簡介吉水縣盤谷鎮《泥田周氏族譜》中作者署名“楊萬里”之譜序,儘管它未收入於《誠齋集》,也存在文筆平平,未達到世人對楊萬里散文作品的期望等問題,但是,筆者從“周楊的淵源、求序者其人、譜序之文風、文末之署款、周必大籍貫”等5方面予以分析後,認為文中

衡陽溫柔爾雅美容美體是正規店嗎

感謝楊巴金先生

賜大作

楊萬里佚文《泥田周氏族譜序》考實

文丨楊巴金

作者簡介:

楊巴金,吉水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文聯主席,江西省楊萬里研究會副會長、解縉研究會副會長,省作協會員,省詩詞學會會員,吉安市廬陵文化研究會理事、周必大思想研究會理事,省級“非遺”楊萬里故事傳承人。發表學術論術12篇、廬陵文史考析文章100餘篇,已出版《廬陵史事考述》《楊萬里家族紀略》《江西地方珍稀文獻叢刊·吉水卷》,主編《文章節義話解縉》,即將出版《家刻本<誠齋詩集>校注》。

新資料的發現丨楊巴金:楊萬里佚文《泥田周氏族譜序》考實丨202109-20(總第1772期)

2016年清明節前,筆者陪友人去吉水縣盤谷鎮作社會調查,聞得下櫪陂村收藏的《泥田周氏族譜》錄有一篇作者署名“楊萬里”的譜序。那時我對地方文獻的收集尚是起步階段,又礙於沒帶相機、行程已確定等因素,所以未去該村看譜和拍照。2020年元宵節後,我有意於收集先祖誠齋先生的佚詩佚文,特意翻檢四庫本、四庫薈要本、四部叢刊本和乾隆家刻本《誠齋集》,以及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出版的《全宋文》,發現均未收錄《泥田周氏族譜序》,於是有專程去下櫪陂村看譜和拍照的想法。遺憾的是,近年泥田周氏出於保護族譜等原因,將族譜存放木箱各貼上封條,平時不得開啟,每年只在曬譜時才打開一次。此事一直成為我一大憾事。

新資料的發現丨楊巴金:楊萬里佚文《泥田周氏族譜序》考實丨202109-20(總第1772期)

新資料的發現丨楊巴金:楊萬里佚文《泥田周氏族譜序》考實丨202109-20(總第1772期)

慶幸的是,2021年暑假,我從泥田村人、在撫州樂安縣某高中任教的周紹常處討得此譜序2種不同版本相片。第一種是泥田周氏於清嘉慶十一年(1806)編修的族譜殘本。該譜缺頁嚴重,內容不全,但譜首收錄的楊萬里《原序》儲存基本完好,僅有四五個字看不清。第二種是黃橋鎮周原村於民國十七年(1928)編修的《周原周氏重修族譜》。該村系泥田村周氏長房遷徙而來,其文字與湖南湘潭《周氏五修族譜》中楊氏譜序基本相同。衡陽師範學院周遠成教授以湘潭光緒版之譜序為基礎,撰作《<周氏五修族譜>泥田舊序——宋楊萬里佚文一篇》,刊載於2016年第4期《衡陽師範學院學報》,因作者收集原始資料不多,分析較為簡單,得出的結論尚難令人信服。於是,筆者透過挖掘地方文獻資料,就楊萬里《泥田周氏族譜序》(以下均簡稱“泥田楊序”)真偽問題予以考實。現將嘉慶版“泥田楊序”抄錄並標點如下:

原 序

《詩》雲“綿綿瓜瓞”,言周之所自也。周自後稷受封於邰,千有餘年。中間疊生聖賢,積功累仁至文王昌,而聖德尤著,始授天命,開八百年之丕基。有道靈長澤流沛遠,不斬於五世,莫京於八世,非周家之忠厚曷克臻此哉!後世源流而派益分,莫可殫紀。子姓繁昌,有居吉水泥田,按其圖係為三國時周瑜之少子、都鄉侯胤,謫官廬陵而卒,子孫遂家焉。

幹碩枝榮,歷晉唐而至我朝元符、崇寧間,有曰致道,生諤,字鯁臣,遊太學,與杉溪先生劉尚書才卲為同舍,世稱為浩齋。及其卒也,尚書公為之作哀辭、撰墓誌。浩齋生尚忠,受學於予,以予謝事之暇,將譜序為請。予竊謂:“忠厚之德莫若周,孫子之綿遠者亦莫若周,孰謂大德之報天不可必乎?”或曰:“聖賢之澤有時而斬,聖賢之後有時而不振,天何獨私於周乎?”蓋先世之種澤也遠,故後世之流芳也長。若盛衰之不齊,則又顧其子孫賢不肖何如耳。苟能服膺以詩書,培植以仁義,防檢以家範,敦彝倫之要,明尊卑之秩,內雍睦而外和敬,承承繼繼,賢其賢而親其親,上視祖宗,罔敢失墜,俾詩書之訓與德澤同流,雖子孫千萬世而弗替也。

矧今尚忠宗姓與餘同仕於朝者,有若丞相必大,從容廊廟,黼黻皇猷,其文章德業煥然當時,一人而已。且予所居與泥田不遠,伊邇於周,有通家好,為母黨姻。而尚忠復從予遊,駸駸問學,崇德象賢。周之子孫將匹休於李棲筠、王晉公,食報而興,其有窮乎?餘雖老,將復見亢宗者焉。

——嘉泰(原文為“定”字,有誤)四年甲子春正月上浣日,寶謨閣直學士、通議大夫致仕、吉水開國(伯)、食邑七百戶楊萬里撰。

將黃橋鎮周原村民國版“泥田楊序”與上文相比對,發現有部分文字不同。主要是:“莫京於八世”句的前面,周原村譜序另有“不獨”2字;“按其圖係為三國時”之句,周原村譜序改為“相傳為吳”;“幹碩枝榮”之句,周原村譜序改為“遙遙華胄”;署款“嘉泰四年甲子”句的前面,周原村譜序另有“時維宋”3字;此外,部分文字表達存在不同,如“予”與“餘”字的換用,“授”與“受”字的通假,以及其它30餘字不同等。由此可知,周原村光緒版譜序之異,明顯是後世譜匠作出了部分臆改。儘管這2種版本文字略有不同,但整體內容是一致,並不影響對該譜序真偽問題的考實。

新資料的發現丨楊巴金:楊萬里佚文《泥田周氏族譜序》考實丨202109-20(總第1772期)

新資料的發現丨楊巴金:楊萬里佚文《泥田周氏族譜序》考實丨202109-20(總第1772期)

新資料的發現丨楊巴金:楊萬里佚文《泥田周氏族譜序》考實丨202109-20(總第1772期)

新資料的發現丨楊巴金:楊萬里佚文《泥田周氏族譜序》考實丨202109-20(總第1772期)

一、相關背景

1、泥田村周氏概況

這裡有必要先對“烏東周氏”作簡要介紹。吉安縣油田、吉水縣泥田、安福縣楓田等地周氏均尊三國東吳大都督周瑜的次子周胤為始祖。周胤因言忤吳主孫權,被貶謫至廬陵郡。後因諸葛瑾、步騭等人聯名上疏說情,孫權準其復官。周胤收到聖旨後非常高興,攜家人立即從郡治(今泰和縣城)出發,不久後卻病倒了,並在廬陵縣烏東(今油田鎮內)去世,於是其子孫在廬陵開基立業。明初吉水人、內閣首輔解縉應邀撰作《吉水泥田周氏族譜序》說:“廬陵烏東周氏,自吳都鄉侯胤始。胤,瑜之少子,謫官而卒,因葬焉,子孫留居甚盛,千餘年於此矣。”

[1]

唐長慶元年(821),烏東人周墀(號沂濱,與唐相周墀僅是同名)因長期在吉水縣盤谷鎮一帶教書,於是卜居泥田村開基立業,至今有1200年曆史。

自宋以降,泥田村名人輩出。南宋時如周應龍,字澤之,號磻洲,紹定年間曾中博學宏詞科,剛正敢諫,入仕後曾以言忤宰。元代如周聞孫(1307—1360),字以立,參與編修宋遼金三史,因主張以宋為正統而不合眾意,棄官而歸,後薦為白鷺州書院山長,升調袁州府學教授,未赴。明前期如周鳴(1363—1432),字岐鳳,周以立之孫,歷官桐城縣學訓導、墨縣主薄、國子監博士、南京兵部職方員外郎等。其子周敘(1392—1452),字功敘,11歲能作詩,永樂十六年(1418)中進士,歷官庶吉士、翰林編修、南京翰林院侍講學士等,曾重修《宋史》,未完工而逝。周延(1499—1566),字南喬,號崦山,《湖廣通志》中列入名宦,官至廣東布政使、南京兵部尚書。此外還有周京孫、周從龍、周寬、周榘、周啟、周道、周迪、周蒙、周源、周同伯、周巽、周子恭、周汝員、周瑞豹等一大批文人官員。明初內閣首輔、福建人楊榮應邀撰詩序說:“距吉水邑西幾二舍許,當同江之涯,有地曰泥田,周氏世居之,而‘櫟陽’又其別名也。周氏自唐長慶間,由廬陵徙家於此,迨今六百餘年。其間以文學科第顯者,代有其人,蔚然為望族。”

[2]

2、泥田村歷次修譜

據《泥田周氏族譜》載,盤谷周氏先後有九次修譜,八次付梓,且歷經一大批文人名士寓目。主要有:第一次是南宋嘉泰二年(1202)。按族譜載,兩年後邀大詩人楊萬里作序,族譜中標註為“原序”。那時尚是抄本,於淳祐八年(1248)才第一次付梓,以致於後世有人以此來評說族譜書寫有誤。第二次是元代大德七年癸卯(1303)。延祐三年(1316)邀名儒、撫州南城人程鉅夫作序。程鉅夫(1249—1318),原名程文海,因避皇帝名諱,以字代名,號雪樓,元代名臣、文學家,曾參與編修《成宗實錄》、《武宗實錄》,諡號文憲。此外,亳州人、翰林學士李仲淵也曾作序。第三次是明洪武七年(1374)續修,周原村周觀國作序。第四次是明永樂十五年(1417)。倡修於永樂七年修成,邀請家鄉人解縉作序。此後歷邀泰和人梁潛、永豐人曾棨、吉水人鄒緝、南昌人胡儼、新淦人金幼孜、福建人楊榮等作序(跋)。第五次是宣德七年(1432)續修,泰和人王直、泥田人周鳴、文峰人熊概作序。永樂和宣德年間所修之譜,因首事人水平較高、作序名人眾多,故稱作“大成譜”。第六次是嘉靖四十二年(1563)續修,盤谷人、狀元羅洪先作序。第七次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續修,高安人朱軾作序。第八次是嘉慶十一年(1806)續修,無新序。第九次是光緒四年(1878),此次規模較大,且曾付梓,當今仍存有不少紙質譜,卻無新序。此外,泥田周氏四房曾10餘次續修支房譜等。

值得說明的是,光緒版《泥田周氏族譜》中沒有藝文部分。所以筆者認為,泥田周氏的家族文獻應是參照谷村李氏編纂《仰承集》之做法,另外編有專門書籍,只是該書已經遺佚。

3、楊萬里譜序佚文

到目前為止,學界共發現作者署名“楊萬里”的譜序有5篇。因他於紹熙三年(1192)辭官回鄉,在家鄉閒居15年後去世,其中4篇標註撰作於那段時間。具體情況是:

其一,楊氏為自己家鄉湴塘村撰作的《重修楊氏族譜序》。該文錄自於乾隆版《文水南華楊氏族譜》,作序時間是慶元五年(1199)六月初一,官職署款為“孫、通奉大夫、寶謨閣待制致仕萬里謹序”。因為楊萬里是湴塘村人,後世一直認為此序文是真作,故學界常有人引用。

其二,楊氏為吉水盤谷鎮白竹坑村撰作的《桃林羅氏族譜》。該譜由其門生、《誠齋集》校對者羅茂良首編,主纂工作是由《鶴林玉露》作者羅大經的兄長、寧波府教授羅大章完成。作序時間是嘉泰三年(1203)秋,官職署款為“寶謨閣直學士,通議大夫致仕、吉水開國伯、食邑七百戶楊萬里廷秀撰”。2010年浙江長征職業技術學院楊瑞副教授為之撰《楊萬里佚文<桃林羅氏族譜序>考》,2019年日本學習院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王瑞來研究員為之撰《地方士人與宋元變革管窺——楊萬里集外佚文<桃林羅氏族譜>考實》,他倆均認為此譜序是楊萬里的真作,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

其三,楊氏為奉新縣赤田鎮羅塘村撰作的《羅塘許氏族譜序》。該譜是由時任宜春縣令的許叔達主持編修,於是邀請那時奉新縣令楊萬里作序,時間是乾道六年(1170)秋,官職署款為“賜進士第、宣德郎、中大夫、煥章閣待制、寶謨閣學士、太子少保、吉水楊萬里誠齋甫頓首拜撰”。2006年4月,時在北師大讀博士的胡建升先生撰作《楊萬里佚文考》,認為此文是楊萬里一篇久佚之作。2007年,安徽池州學院紀永貴教授撰《楊萬里佚文<羅塘許氏族譜序>辨偽》,認為它是一篇偽作,系譜匠挖改而成。

其四,楊氏為吉水水南鎮義富村撰作的《義富蕭氏族譜序》。該序文並未交待是應誰邀請而撰,作序時間是嘉泰辛酉(1201)九月十二日,官職署款為“誠齋野客楊萬里書”。筆者在網上百度發現,有一位網名“蕭史弄玉”的博主撰文說它是一篇偽作,且應是明成化十六年(1480)蕭寬靜修譜時擅自新增進去的。筆者也認為,該譜序語言淺俗,文風欠佳;此外義富譜中既有周必大《源流記》,也有楊萬里譜序,此二文中竟然均未提及對方,故應是譜匠的偽作。

二、真偽考辨

對古代民間族譜中的名士序文,的確應該認真甄別,決不可輕信。學界為之考證,也常會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那麼,“泥田楊序”是否真作呢?筆者在此作簡要考實。

(一)周楊的淵源

楊萬里與吉水周氏的淵源,首先是有多重姻親關係。家刻本《誠齋詩集·江湖集》卷7錄有《表弟周明道工於傳神,而山水亦佳。久別來訪,贈以絕句》2首,僅讀詩題,可知他有一位表弟叫周明道,其一詩中還有“外弟周郎兩不難”之句。而“泥田楊序”中有“為母黨姻”之句,母黨即是指母族之人,出自《爾雅・釋親》:“先宗族,次母黨,次妻黨。”由此可推測,周明道應是楊萬里親生母親毛氏或者繼母羅氏孃家那邊的表弟。此外,楊萬里妻子羅氏的二哥叫羅上行,官東安和安仁知縣等,其妻即是周氏。

其次是他與泥田周氏多有酬唱詩文。如《江湖集》卷2有《和周仲覺三首》,《江湖集》卷5有《送周仲覺來訪又別》和《訪周仲覺,夜宿南嶺,月色燦然,曉起路溼,聞有夜雨》等。從詩題看,周仲覺應是吉水南嶺人。這裡要說明的是,當今“南嶺”是指楓江鎮花園、周家村一帶,盤谷鎮泥田一帶隸屬於“北嶺”範疇。但是,周家村開基祖叫周源,是周道之子、周啟之孫,官常州知府等,系泥田村長房外遷裔孫。另一方面,《誠齋集》中曾多次出現“南嶺”一詞,卻從未出現與之相對的“北嶺”,由此可推測,南宋時“南嶺”應包含泥田村在內。此外楊氏與周仲容也有交遊,如《江湖集》卷3錄有《和周仲容<春日>二絕句》《和周仲容<春日>二律》詩4首。

再次是他常勉勵周氏後學。《朝天續集》卷4有《贈周敬伯》,詩前序說:“鄉里親黨周敬伯補入太學,散遣僮僕,歲晚不歸,吚唔丙夜,嘉其有志,贈以長句。”另《誠齋集》卷60有《賀周敬伯以幸學恩免省啟》,載:“恭惟新恩省元學士,以凡蔣邢茅之胄……即復吾州戊辰之典,再魁聖時乙丑(1205)之科。”由此可知該啟文撰寫於嘉泰四年(1204),“鄉里親黨”即是同鄉且有遠親之人,而“戊辰之典”是指紹興十八年(1148)永豐縣流坑村(後劃歸樂安縣)人、時年53歲的董德元殿試第一,因有官降為第二,且特賜狀元之典故。可見周、楊二姓歷來有通家之好,楊萬里與吉水周氏也確實有淵源,且湴塘與泥田村相距約10公里,故泥田周氏請他作序合乎情理。

(二)求序者其人

“泥田楊序”的求序者叫周尚忠,字遂良,號了了老人,系泥田周氏11世。其父叫周諤,字鯁臣,曾入太學讀書,與廬陵縣人、後官至尚書的劉才卲為好友。大家都知道,楊萬里於紹興二十一年(1151)參加進士試落榜,後拜劉才卲為老師,潛心鑽研理學,三年後高中進士。關於劉才卲與周諤的交遊,劉氏撰有《周鯁臣哀辭(並序)》,曰:

吾友周鯁臣,天資端重,雅有趣尚,不肯汨汨自棄。紹聖初,錢塘薛公分教郡學,以經術開警多士,因就質疑義,不曾少厭,公亦嘉其有志。逾年,公入為太學……鯁臣,諱諤,世為吉州吉水人。曾大父仕勝,大父茂□,父興祖,皆晦跡丘園,娶李氏,生子四人:尚友、尚賓、尚志、尚忠,俱遊庠序,文學為士人所交稱。尚賓蚤卒,尚志以行藝優選登名賢,書未試禮部,而鯁臣往矣,二親年逾八十而無他子,此尤可哀者。

[3]

此外,四庫本和四部叢刊本《誠齋集·江湖集》卷3均錄有《題周鯁臣浩齋》,但是家刻本中詩題是“題劉鯁臣浩齋”。筆者為之校注時,也傾向於是“周鯁臣”,應是清初編輯者之誤。

[4]

由此可知楊萬里與周諤也有交遊。關於周尚忠與楊萬里的交遊,解縉應邀撰作《吉水泥田周氏族譜序》說:

致道生諤,字鯁臣,元符崇寧中,在國學與安城劉雲龍為同舍友,晚稱浩齋,其卒也,劉公為哀辭墓誌。今見才卲集中,楊文節公有《浩齋》詩。予總裁《永樂大典》,反覆誦之,而知其後嗣福澤之未涯也。浩齋生尚文,舉於鄉,尚賓、尚志皆以三舍法升仕,其季尚忠,號了了老人,從遊文節公之門。

關於周尚忠的介紹,解縉所撰譜序、劉才卲之撰文均與“泥田楊序”內容相一致,也印證了譜序中“予所居與泥田不遠,伊邇於周,有通家好,為母黨姻”所言屬實,楊氏應邀作序就合乎情理。

(三)譜序之文風

楊氏《誠齋集》共有74篇序文,收錄於卷77—82,前6卷每卷各10篇,卷83有14篇。將“泥田楊序”與這74篇序文相比對,發現寫作手法上有諸多相似之處。例如,“泥田楊序”開篇即是引用《詩經》中“綿綿瓜瓞”句來開局布篇,而《誠齋集》卷77《習齋<論語講義>序》開篇時也引用了《國風》中“誰謂荼苦,其甘如薺”詩句。“泥田楊序”第一段有不少篇幅是介紹泥田周氏的淵遠歷史,而《誠齋集》卷82《定齋居士孫正之文集序》第一段也是以較長篇幅介紹廬陵3巨姓的歷史和科第之盛。“泥田楊序”第二段是敘說求序者與作者的淵源以及作序的緣由,此寫作手法在《誠齋集》卷77—83中則是隨處可見,即普遍採取先敘說求序人的道德文章、品性愛好,再交待與其的交遊或世誼等,由此應邀作序。“泥田楊序”中勉勵後學的“駸駸問學”“餘雖老,將復見亢宗者焉”諸句,如《誠齋集》卷83《<檆溪集>後序》中有“今兩先生遠矣,予亦老而歸休矣”、“予尚何言哉!獨書兩先生所以告予者於篇末,俾後學有聞焉”句等,作者晚年時常以此寫法來教育和引導年輕後輩。諸多相似之處,不一一列舉。

誠然,“泥田楊序”也存在文筆平平的問題,讀起來似乎缺少一份靈性,與楊萬里自由灑脫的散文風格略有差距。筆者認為,這應是作者礙於譜序的固有格式而受到侷限。

(四)跋文的反證

朱熹是南宋名儒,與楊萬里也是好友,其《晦庵集》中錄有一篇《跋吉水周君家藏訴牒》,曰:

吉水鄉貢周君,訴牒七通其家,寶藏閱八世餘,二百年矣。覽者不暇尋其端原。一旦丞相益國公表而出之,為之稽考歲年,推校事實,上及正朔名諱至纖至悉。於是周君之事,得以備見其本末……噫!若餘之言,固亦無所用者,然使生因是而有發焉,則猶足為有用也夫!慶元己未(1199)三月甲子,新安朱熹。

[5]

很巧的是,周必大《文忠集》中也錄有《題周洽所藏南唐牒訴》,撰文時間比朱熹還早一年多,文曰:

右南唐吉水縣鄉貢進士周洪誼牒訴七幅,考之史氏,五代僣偽諸國,獨江南文物為盛,然每歲科舉取人甚少,多用上書言事拜官,惟廣順二年始命江文蔚知貢舉,放進士……洽,字季宏,不隕世業,豈但遺蹟是藏,固將起家以大其門,老夫雖髦,尚或見之。慶元丁巳(1197)冬至日。

[6]

因為民國版《泥田周氏仕籍錄》抄本中錄有“周洽”之名,由此可知周洽是盤谷鎮泥田村人,或者外遷於縣內他村的泥田裔孫。“訴牒”即訴狀,指當事人為表達或者實現自身權益,向官方提出的某種訴訟請求,並陳訴有關事實和理由。求跋人叫周洽,其祖父叫周洪誼,還是鄉貢進士。南宋尚無“舉人”稱號,透過省一級解試後仍稱“秀才”,後世多稱“鄉貢進士”。因為這2篇跋文是真作,表明泥田周氏一直重視本家族文獻資料的徵集。由此筆者認為,假如“泥田楊序”是偽作,那麼此文應該署名為“朱熹”或“周必大”更合情理,畢竟他倆均有真作,可減少世人對“泥田楊序”真假的懷疑。

那麼,“泥田楊序”是何時收錄於該村族譜呢?光緒版《泥田周氏族譜》中錄有明初內閣宰輔胡儼撰作的譜序:“翰林庶吉士、吉水周功敘持其族譜求題,餘觀舊譜,宋有楊文節公之序,元有程文憲公之敘,文獻足徵矣。”泥田村外遷於永新縣的《厚田周氏重修族譜序》中錄有周延於嘉靖三十九年(1560)撰作的譜序:“我周之譜,疊修於宋淳祐戌申(注:該年是首次付梓,此前為抄本),則有楊文節公之序。繼修於元大德癸卯(1303),則有程文憲公之序。”

[7]

所以說,“泥田楊序”早在明初時就已收錄於族譜之中,距楊萬里去世約200年,從側面印證此序文是真作的可能。

(五)文末之署款

首先要說的是,嘉慶版“泥田楊序”中的時間署款,泥田周氏修譜者出現了筆誤,族譜中是刻成“嘉定四年甲子”。嘉定四年,其歲次並非“甲子”,而是“辛未”(1211),那時楊萬里已去世5年;歲次“甲子”,應是嘉泰四年(1204),光緒版“泥田楊序”中即是寫成“嘉泰四年甲子”。

其次要說的是,文末作者官職之署款,其表述內容無任何差錯,但“吉水開國”句的後面漏寫了一個“伯”字。具體是:楊萬里於慶元五年(1199)三月以通議大夫、寶文閣待制之職致仕。第二年十二月,進封為吉水縣開國伯,食邑700戶。嘉泰三年(1203)六月,朝廷為他頒贈寶謨閣直學士省札,八月加授寶謨閣直學士致仕。第二年正月二十六日,朝廷進封他為廬陵郡開國侯,食邑1000戶。[8]但是,古代因交通和資訊不發達,楊氏獲得訊息和收到詔書卻是半個月之後,且向朝廷呈奏《謝郊祀大禮進封廬陵郡侯加食邑表》。他獲封“寶謨閣學士”之旨是開禧二年(1206)正月。所以說“泥田楊序”中時間和官職的署款符合歷史真實。

再次,筆者則認為,文末時間和官職的署款應是泥田周氏後人自行新增進去的。理由有:關於楊萬里題序作記的署名習慣,學界有多位學者為之撰文,且作過詳細分析。如紀永貴教授說,楊萬里序文署款一般是“或寫皇帝年號+年數+誠齋野客+楊萬里(或楊某)”,或直接署為“誠齋野客”,或是隻署“楊萬里”等。誠然,楊萬里晚年撰文之署款,有時也會加入一長串官銜,如他為老師王庭珪撰《盧溪先生文集序》,署款為“淳熙戊午申九月晦日,門人、朝奉大夫、新知筠州軍州事楊萬里序”;為南豐縣曾紘撰《<江西續派二曾居士詩集>序》,署款為“嘉泰癸亥四月丙辰,通議大夫、寶文閣待制致仕、廬陵楊萬里序”,僅有數篇。然而,“泥田楊序”中署款職務如此之多,表述得那麼具體,這不符合晚年楊萬里的署款習慣。它應是與標題“原序”一樣,由泥田周氏修譜時自行新增進去的,畢竟此做法在古時修族譜和編人文紀略時是常事。

筆者在這裡還不妨大膽揣測:當時楊萬里有可能是以普通跋文的形式、以平白之語撰成一篇短文,後世泥田周氏出於褒揚先祖之目的,改為“譜序”形式出現,並新增少量的溢美之詞。嘉慶版“泥田楊序”與光緒版周原、湘潭楊序之異,即是譜匠擅自臆改的例證。

(六)周必大籍貫

周必大出生於廬陵縣永和鎮,且是以廬陵縣籍參加解試和省試的,其祖籍則是河南管城,此觀點在學界應無任何異議。但是,道光版和光緒版《吉水縣誌》中均錄有《周必大傳》,其緣由應是採信於家鄉名士解縉《吉水泥田周氏族譜序》中的說法:“按,益國周文忠公之祖正始遷郴,其孫詵仕為吉州判官,復與泥田通譜,而取孚先之子壽耈為孫。公之文集可考,皆出於烏東者也。”這段話意思是說,周必大五世祖叫周正,從廬陵徙居郴州,周正的孫子周詵因出任吉州通判,那時又遷回廬陵,且復與泥田周氏通譜。後來,永和周氏曾以泥田人周孚先的兒子周壽耈過繼為後嗣,由此得出結論說周必大為烏東周氏裔孫。至於解縉說這段話的依據是什麼?序文中並未闡明,只是籠統地說,“公(周必大)之文集可考”。

誠然,周氏在世時,確實曾與泥田周氏討論過通譜聯宗事宜,他撰作的《敬齋記》中說:

紹興庚午秋,予與永新周正寬平一同預貢籍,知其素慕王文正公之賢,植三槐於庭,築堂臨之,厥後終於廸功郎、監衡岳廟,蓄徳積善敷遺嗣人。其子尤,字才卿,即堂之陰架屋十楹,廣二十尺,榜曰“敬齋”……嘉泰辛酉,仲子圭復以妙齡舉於鄉。父子過予,敘宗盟,陳世契,且求一言。予告之曰:“”六經辭雖多,而指甚要。故《中庸》‘禮儀三百、威儀三千’。而漢儒所記:以《曲禮》為首篇,以‘毋不敬’為首句,此所謂‘禮之本’也。本立,則禮無不行,亦猶詩三百,而夫子蔽以‘思無邪’之三語也,尚何隱顯高下之別哉!請歸,刻之石,臘月庚寅。

[9]

該記文撰作於嘉泰四年(1201)農曆十二月,索記人叫周正寬,字平一,其祖因避靖康之亂,遷徙於永新縣勝業鄉,系泥田村外遷裔孫,其子孫曾參與淳祐八年(1248)泥田族譜第一次刻板事宜。早在紹興二十年(1150),周正寬與周必大、楊萬里一起參加解試且均中舉,想必那時三人便曾相識。關於周必大的籍貫問題,筆者曾撰寫《周必大祖籍探考》,並得出結論:他的籍貫是吉安縣永和鎮,祖籍則是河南鄭州。明初翰林侍讀、泰和人梁潛作《泥田周氏族譜序》中也說:“此譜之作,詳於沂濱以下者,以其居泥田之始也……益國文忠公必大居,嘗與通譜者也。”

[10]

正因為周必大與楊萬里交遊長達50多年,兩人極為熟絡,楊氏必然知道周必大不是泥田村人。儘管解縉譜序中“按語”曾隱晦言及周必大與泥田周氏“皆出烏東”,致使有少數人誤判為“周必大是泥田人”,但是“泥田楊序”中並未言及,這也從側面印證楊氏撰文是真作的可能。

三、結 語

明前期內閣首輔、泰和人王直說:“夫作譜之法,譜其所可知,而闕其不可知,欲以傳信也。”

[11]

但是,古代民間修譜均是在家族內部進行,缺乏官方或社會力量的有效監督,修成後也常是秘不示人,這就為部分家族“假借名人以自重”提供了可能。因此,當今世人對族譜中名士譜序的認定,不宜輕信,必須嚴加考證。

吉水縣盤谷鎮《泥田周氏族譜》中作者署名“楊萬里”之譜序,儘管它未收入於《誠齋集》,也存在文筆平平,未達到世人對楊萬里散文作品的期望等問題,但是,筆者從“周楊的淵源、求序者其人、譜序之文風、文末之署款、周必大籍貫”等5方面予以分析後,認為文中很多內容與泥田周氏、朱熹跋文、周必大籍貫等實際情況是能相互印證的,因此它應是楊萬里撰寫的一篇珍貴佚文。這篇佚文的發現,可增補楊萬里文集、吉安地方誌之缺漏,彌足珍貴。

注 釋

[1] 解縉《解學士文集》卷5,文集存日本內閣文庫昌平坂學問所。下同

[2] 楊榮《文敏集》卷14之《周氏櫟陽八詠詩序》

[3] 劉才卲《檆溪居士集》卷12之《周鯁臣哀辭(並序)》

[4] 楊巴金《家刻本<誠齋詩集>校注》卷3第36頁,江西人民出版社20201年8月出版

[5] 朱熹《晦庵集》卷84之《跋》

[6] 周必大《文忠集》卷47之《題跋》

[7] 周延《周簡肅公遺稿》,文集存井岡山大學圖書館。

[8] 詳見《誠齋集》卷133,如《廬陵郡侯告詞》標題後標註:“嘉泰四年正月二十六日,中書舍人李大異行。”

[9] 周必大《文忠集》卷59《記(二)》

[10] 《井岡山報》2017年12月1日第8版:《廬陵悅讀》

[11] 王直《抑庵文集·後集》卷22《樂安謝氏宗譜序》

一宋史研究資訊一

郵箱:[email protected]

編輯:潘夢斯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