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陳冬梅:創造生命奇蹟的追夢人

由 泉州網 發表于 農業2022-12-29
簡介早在科室建立之初,陳冬梅就大膽改革管理模式,2008年在全市率先開展“院前急救工作”,對減少新生兒病房的院內交叉感染,提高早產兒的搶救成功率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敗血症可以換血治療嗎

陳冬梅:創造生命奇蹟的追夢人

陳冬梅監測保溫箱裡小生命的健康情況

(泉州網訊)話語柔軟,眼神溫暖,她是眾多新生兒的陳媽媽,給焦慮無助的新生兒父母帶來希望;她醫技精湛,其醫術視野早已超越搶救本身,不僅於危難間挽救了一個個重症新生兒的生命,而且盡最大的努力提高早產兒的生存質量,減少後遺症的發生。

27年來,她不忘初心,甘為追夢人,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精力和鬥志,在新生兒救護專業領域裡,追逐著自己的信念與理想。在她和團隊的努力下,每年有5000多名危重新生兒贏得了生命奇蹟。

她,就是泉州市兒童醫院新生兒救護中心學科帶頭人陳冬梅。

□本報記者 陳森森 張沼婢/文 林勁峰/圖(除署名外)

不忘初心 27年堅持守護幼小生命

凌晨的街道,行人車子很少,但有這麼一個地方依舊燈火通明。當大多數人在酣睡時,泉州市兒童醫院的NICU病房仍然快節奏地運轉著。ICU是大家熟知的“重症監護室”,NICU則是一個更為特殊的地方,全稱叫“新生兒重症監護病房”。

陳冬梅,泉州市兒童醫院新生兒救護中心學科帶頭人,從1991年至今,她將自己的大部分時間都交給了新生兒。儘管見過無數次的生離死別,但二十多年前簡陋的新生兒救護場景,陳冬梅仍然難以忘懷。

上個世紀90年代的醫療衛生水平,遠不如現在。在那個年代,很多早產兒一出生便直接與“死亡”畫等號,每年都有不少嬰兒還來不及對世界說一聲“你好”,便匆匆離開了人世。

彼時,初為兒科醫生的陳冬梅接診了一個呼吸困難的早產兒,囿於當時落後的醫療技術,只能眼巴巴看著孩子離開人世,而這樣的情況在當時並非個例。每每想起20多年前那些早產兒,陳冬梅都會心痛不已。“當時要是能夠有呼吸機幫助呼吸,那些面板呈膠凍狀、體質十分柔弱的早產兒,大部分都能救活的。”說到此處,見慣生死的陳冬梅,眼眶不禁紅了。

所幸,隨著醫學的發展,兒科醫療技術不斷髮展與進步。到了2005年,泉州市兒童醫院還將重症新生兒科從重症兒科單列出來,成為一個新的科室。

作為兒科醫生,陳冬梅深知重症新生兒病情複雜且變化很快,需要付出多倍的努力和心血,而且一線的新生兒科醫生只有5個,每個醫生5天就得輪一次夜班,其工作壓力非常大。但是,陳冬梅更加明白,每一位天使的降生,對每一對夫婦、對每一個家庭的意義多麼重大。已是人母的她更能體會,難產或孩子早產,給父母帶來的不安、焦慮與痛苦。為此,她毅然決然地決定留在重症新生兒科,並暗下決心,要把精心的服務和精湛的技術帶給每一位寶寶,讓他們脫離痛苦,早日康復。

敢於夢想 “拇指寶寶”闖關成功

每個寶貝剛出生時,都會用響亮的哭聲告訴所有人,他來到這個世界了……但是,如果面對一個只有25周、體重僅有700克的寶寶,“他還有生的希望嗎?”這是大多數人心裡都會打起的問號,但陳冬梅篤定“一定能!”在她看來,對每一個早產寶寶,不僅是要攻克搶救難關,最為關鍵還是要減少後遺症的發生。

2007年的一天,懷孕6個月的準媽媽陳麗(化名)怎麼也沒有想到,家人滿懷期待的寶寶會如此“迫不及待”來到人世——胎齡僅25周,出生體重僅700克,捧在手上如巴掌般大小,沒有呼吸,只有微弱的心跳。

如此弱小的身軀,從寶寶住進新生兒重症監護室的第一天起,就面臨著重重挑戰:各系統臟器功能極不成熟,而且存在呼吸窘迫、新生兒敗血症、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等問題,每一環節不到位都是致命的。為此,泉州市兒童醫院新生兒救護中心制定專業嚴格的治療、護理方案,時刻關注著寶寶的一舉一動,精心護理,每個動作、每個環節都小心翼翼,並得隨時監控各項資料。

作為主治醫生,陳冬梅全程陪伴治療寶寶,用心守護著他,並與這個堅強的小生命一起不斷創造奇蹟。經過全體醫護人員三個多月的精心護理,“拇指寶寶”闖過了呼吸關、感染關、出血關、餵養關等難關,堅強地活了下來,並且未發生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及早產兒腦損傷。

看到患兒一天天強壯起來,從靠鼻胃管餵食,到慢慢可以自己吸奶,再到長至將近2000克,各項器官功能開始穩定運作,每一個小小的進步,都讓醫護團隊歡喜不已。“孩子長大了,終於可以回家了!”這是陳冬梅最企盼能和家屬說的話。

“拇指寶寶”的順利出院,重新整理了泉州市最低體重早產兒成功救治的記錄。這一病例的成功救治,不僅僅挽救了一條鮮活的生命和一個幸福的家庭,更極大提振醫務工作者對救治超低體重早產兒的信心。

努力奔跑 不放棄任何一點機會

早上八點,冬日的暖陽透過窗戶灑進病房,還沒下夜班的陳冬梅,已經開始新一天的工作了。這不過是她一個普通的日常工作場景。從醫27年來,陳冬梅每天都在與死神較量,她要做的就是抓住任何一點機會挽救小生命。

早上九點剛過,NICU便接到出診電話,陳冬梅立即帶領急救團隊趕到現場,將患兒安全接到NICU。經仔細檢查發現,該患兒有感染性休克並多臟器功能衰竭,需要上血液淨化。陳冬梅帶領她的團隊,晝夜守護著這個孩子,經過三天三夜的搶救,患兒終於轉危為安。以前,血液淨化技術在福建省內還是空白,但泉州兒童醫院緊跟國內一流水平,在2017年率先開展了省內首例血液淨化治療新生兒膿毒症休克。

兒童醫院新生兒救護中心護士長張美莉說,只要科室來了危重小朋友,“陳冬梅醫生可以幾天幾夜不休息,就像打了雞血一樣,守護在床邊等待患兒轉危為安。好幾次,她累了就在病房裡打個盹兒,喃喃的夢話裡都在開醫囑。”在外人看來,也許覺得很不可思議,但陳冬梅卻覺得很平常。她深知,每個小生命的背後,都維繫著一個家庭的希望,而用心達成家屬的託付,成就更多家庭的圓滿,是她身為兒科醫生最大的成就。

為了趕時間,提高搶救成功率,陳冬梅改變了“坐等病人”的服務模式,2016年便開展了24小時“新生兒院前轉運”。她率領科室的業務骨幹,深入兄弟醫院的產房和手術室,在早產兒降臨的第一時間內及時實施搶救。“除了直接送到我院搶救的患兒之外,我們經常要去鄉鎮醫院接孩子。只要一個電話,不論白天黑夜,不管風吹雨打,我們就帶上轉運裝置出發,以最快的速度抵達現場,最大程度保證新生兒的安全。”為此,她已經記不清多少次在睡夢中被電話叫醒。

早在科室建立之初,陳冬梅就大膽改革管理模式,2008年在全市率先開展“院前急救工作”,對減少新生兒病房的院內交叉感染,提高早產兒的搶救成功率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在她的帶領下,科室業務急劇遞增,床位數從原來的20多張擴到現在的200張,已成為全省規模最大、收治病人最多、國內前列的新生兒救護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泉州市兒童醫院新生兒救護中心頻頻上演的生死搶救場景以及敬業、奉獻的工作態度,被各地家長和醫院廣為傳播。“一旦接收到重症的新生兒,我們第一反應就是送泉州市兒童醫院新生兒救護中心。”從某種角度來說,這成為泉州很多人遇到新生兒危急情況的首選處理方法。重症新生兒科成立的十餘年間,醫院從每年只能救治100多位重症新生兒,到如今每年能搶救超過5000名的危重患兒。

心中有光 有1%的希望 要盡100%的努力

“何苦這麼累?轉到其他科室算了。”多年來,身邊不少朋友看著工作如此拼命的陳冬梅不禁替她心疼。這時,她總會笑著說:“因為希望,科室的發展方向是希望,陽光打在每個孩子溫潤的臉上也是希望。”

在陳冬梅看來,巨大的工作壓力並不算什麼,反而是幼兒家屬的絕望和放棄,讓她更為無奈和痛心。曾經,有一位母親分娩時大出血,導致患兒肺動脈高壓、重度缺氧、嚴重貧血、休克,家屬擔心孩子以後會有後遺症,考慮要放棄搶救。

陳冬梅得知家屬意願後,詳細瞭解孩子病情並評估了各項檢查,認為嬰兒雖然病危,但仍有救治的希望。“不要放棄希望,請給我一點時間,我們會力爭創造生命的奇蹟。”陳冬梅找到患兒家長,進行長時間耐心細緻的溝通。她誠懇的態度和執著的堅持,得到了家長的信任,最終同意積極配合治療。

在陳冬梅及其團隊的全力救治下,一週後孩子脫離了危險,家長懸著的心也終於放下了,而且孩子出院後非常健康,沒有留下後遺症。看到健康活潑的寶寶,病人家屬喜極而泣,一個勁地說,“幸虧遇到了陳醫生,託了陳醫生的福。”

“作為兒科醫生,特別是一位每天都要面對重症新生兒的醫生,沒有愛心和毅力是堅持不下去的。”陳冬梅說,新生兒病情變化迅速,孩子夜裡突發呼吸暫停或者心率驟降需緊急搶救,也是常有的事,但是,“只要有1%的希望,我們就要做100%的努力,這是一個醫生的使命。”

“不要放棄希望,請給我一點時間。”這句話的底氣,來自陳冬梅近30年的辛勤耕耘,來自她對兒科專業的熱愛,來自她對每一位小天使的愛。她說,讓每個孩子健康回家是她最好的享受,“每一次,我將手伸進暖箱,孩子立即握住了我的手指,這一刻,一股暖流傳遍全身。”

腳下有路 不斷攀登醫術高峰

一切新技術都是從無到有,沒有開拓者就沒有進步。在醫學領域亦如此。一心為孩子的陳冬梅,就是一名不斷攀登醫術和學術高峰的開拓者。

陳冬梅結合豐富的臨床經驗,不斷提高學術水平,在《中華兒科雜誌》等國家、省級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幾十篇,SCI論文五篇,主持省自然科學基金專案一項,多次獲得市科技進步獎。此外,陳冬梅注重與國內學術權威和先進醫院進行交流,廣泛開展新生兒疾病的多中心、多學科協作,率先在全市開展“早產兒視網膜病的調查和早期干預”“外周動靜脈同步換血”“高頻機械通氣及吸入一氧化氮搶救新生兒難治性呼吸衰竭”等各項新技術。其中“早產兒視網膜病的調查和早期干預”的開展,填補了省內技術空白,達國內先進水平;“肺表面活性物質搶救早產兒肺透明膜病”的業務居全省領先水平。

2018年8月16日,陳冬梅及其團隊給新生兒家庭再傳佳音——在上海市兒童醫院ECMO技術團隊的指導下,泉州市婦幼保健院·兒童醫院新生兒科、兒外科、麻醉科的醫護人員成立ECMO團隊,成功完成了ECMO前期工作。ECMO(體外膜肺氧合)可以代替人的心肺功能的作用,讓心肺得到休息,為心肺自我恢復爭取時間,被稱為“救命神器”,同時也是國際公認的頂級急救技術。

27年如一日,陳冬梅堅守在臨床重症一線,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醫者的仁心大愛。她用充滿溫情的手,將一個又一個在危險邊緣徘徊的新生兒拉到安全地帶,“每當見到家長把孩子抱在懷裡,一家人開開心心出院的時候,那一刻的安慰與開心勝過了所有。”

新一年,作為新時代的追夢人,陳冬梅帶領著團隊繼續努力奔跑,一步一個腳印創造著更多的生命奇蹟。

推薦文章

  • 我回母校當老師|教師節,來聽九位教師傳承的故事

    回到母校,走上三尺講臺,學著老師的樣子,給學生們上課...

  • 漢字之光,何以照亮中華文明

    漢字之光,何以照亮中華文明文字不是某個人獨創的,而是中華先民在勞動生活中逐步創造並流傳的,從最開始用視覺符號表示思維、傳遞資訊到創制區別性符號來記錄語言,“原始漢字”和“原始圖畫”沒有明確界限,走過漫長的“原始積累”期,那些早期創制的文字元號很可能只在巫師、史官或陶...

  • 以案說法:做擔保有風險 借條要說明是一般保證還是連帶擔保

    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後認為,依據湯先生在借條中的表述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有關擔保制度的解釋》的相關規定,擔保人在保證合同中沒有表明債務人應當先承擔責任的意思,應當認定擔保人為連帶責任保證,湯先生所書寫的條款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