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電子木魚、發洩屋、撕碗皮,這屆年輕人選擇“月拋型”解壓

由 青瞳視角 發表于 農業2022-12-28
簡介對此,有心理諮詢師表示,年輕人的壓力大和一些長期願景無法快速實現有一定關聯,不必強求一定要以學習長期技能的方式解壓,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選擇適合自己的情緒舒緩方法,“尋找自己、尋找自己的人生道路是困難的,但同時也是值得的

現在催迷用什麼

電子木魚、發洩屋、撕碗皮,這屆年輕人選擇“月拋型”解壓

近日,一款名為“木魚”的app在網路走紅。而在不久之前,扔綠頭魚、砸玻璃瓶、看撕碗皮等另類解壓方式也一度受到年輕人“追捧”……有人自嘲,這樣的行為方式叫“月拋型”解壓。

而在這種“月拋型”解壓方式的背後,值得探討的是,年輕人的壓力到底有多大?這些解壓器物能帶給他們怎樣的感官體驗?年輕人不斷更換解壓方式的原因是什麼?大家又該如何面對自己的壓力和情緒?

對此,有心理諮詢師表示,年輕人的壓力大和一些長期願景無法快速實現有一定關聯,不必強求一定要以學習長期技能的方式解壓,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選擇適合自己的情緒舒緩方法,“尋找自己、尋找自己的人生道路是困難的,但同時也是值得的。”

01 年輕人“賽博禮佛”現場:

敲木魚攢存款、工資、假期

電子木魚、發洩屋、撕碗皮,這屆年輕人選擇“月拋型”解壓

網友@空氣小狗 的“賽博禮佛”現場

用觸控筆在平板上敲木魚、在手機裡燒一炷電子香、在手錶上盤3D佛珠手串……一切準備就緒,房間裡飄出木魚聲、佛珠聲、手上傳來震動觸感,螢幕上還顯示著“功德+1”,又或是“工資+9999”、“假期+9999”……

這是年輕人的“賽博禮佛”現場。不去寺廟,隨時隨地就可以透過手機app完成一場“修行”。

北京青年報記者發現,近日,“木魚”app在社交網路爆火,開啟手機應用商店,有超過30款app提供了電子木魚的功能。大家紛紛曬出“敲木魚”的照片、影片。

有網友面對被領導反覆駁回的修改方案,一邊忍住怒氣,一邊開啟電子木魚app“靜心”。還有網友坐在書桌前複習考研,忍不住召喚“機甲佛祖”監督學習。

95後的小尹今年3月使用過此類app。當時房地產行業大幅裁員,她也因為“被最佳化”,失業在家。生病的父親手術後躺在病床上,需要她和媽媽每天輪流照顧。心情煩悶時,小尹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了網友推薦的“木魚”。

一次,她在院子裡陪著父親復健,微風拂動樹葉,周圍靜靜的。她無人可說話,便開啟手機,敲起木魚。手機裡傳來低沉、有節奏的木魚聲,她覺得內心似乎也平靜了不少。後來,睡前或者偶爾想起時,她都會開啟手機手動敲上一會兒,希望心裡的焦慮得到緩解。

小尹把“木魚”小程式轉發到同學群、朋友群,有人開玩笑說:“至於麼?你經歷了什麼?”她只是回答:“好玩兒。”沒有做更多解釋。

實際上,“木魚”app是一款兩年前開發的音樂類應用程式,在今年10月意外登上了國內App Store免費總榜第2名,甚至一度超過QQ音樂、網易雲音樂等App,位列音樂分榜第一。

在應用商店下載“木魚”app後,使用者可以手動敲擊電子螢幕,也可選擇自動模式,設定敲擊間隔時間、倒計時等引數。使用者還可付費選擇12種音色,聲音由清脆到沉悶程度不一。木魚聲每響起一次,螢幕上也會出現使用者自己設定的文字,諸如“心浮氣躁-1,心如止水+1”“雜念-1, 專注+1”等等。

電子木魚、發洩屋、撕碗皮,這屆年輕人選擇“月拋型”解壓

“木魚”APP使用截圖

如今,電子木魚大火,而小尹卻早已棄之不用。“木魚”能帶來短暫的新鮮感,但運動、電遊等傳統的解壓方式能讓她得到更大滿足。對於電子木魚的大火,小尹覺得可能和年輕人的浮躁、迷茫有關,“大家更向往那種可以平靜內心、淨化心靈的東西吧。”

02 綠頭魚、發洩屋、撕碗皮

解壓風潮裡的花樣感官刺激

近年來,年輕人的情緒、壓力開始催生出解壓經濟。電子木魚、綠頭魚、發洩屋、剌碗皮……解壓花樣可謂層出不窮。天眼查資料顯示,截至8月,目前我國共有810家企業名稱、經營範圍、產品服務或商標含有“解壓”,2022年新增註冊企業70餘家,同比去年大增94。59%。

電子木魚、發洩屋、撕碗皮,這屆年輕人選擇“月拋型”解壓

綠頭魚玩具

在淘寶上以“解壓”為關鍵詞搜尋,會出現發洩球、解壓筆、捏捏樂等典型解壓產品。此前大火的“綠頭魚”玩具則因其身形柔軟、眼距巨寬、厚嘴唇凸起的醜萌形象大受歡迎。有購買過綠頭魚的網友向北京青年報記者分享使用體驗說:“打完以後蠻爽。但如果真的壓力太大,這也無法解壓吧。”而這個玩具也早已被她棄之一邊。

電子木魚、發洩屋、撕碗皮,這屆年輕人選擇“月拋型”解壓

網紅博主“蛋白i”體驗情緒發洩屋

除了購買各類解壓玩具,線下解壓館此前也曾受到年輕人追捧,只需花幾十塊錢就可以體驗“砸、打、扔”等不同的解壓方式。解壓館的一項經典專案是“情緒發洩屋”,在隔音良好的密閉空間,玩家穿好防護服,戴好防護頭盔,拿起商家提供的啤酒瓶、棒子,既可以把啤酒瓶直接往外扔,看著它落地後碎成玻璃渣子。

有網友表示,解壓館的不少器物已經破損,而且有異味,體驗感並不友好;也有網友表示,發洩屋確實幫助發洩了內心的情緒。更有網路博主帶觀眾雲遊網紅解壓館後打趣道:“這玩意兒根本不解壓,擊碎一個瓶子3塊錢,每次拋起的時候我都在想,3塊錢沒了。”

電子木魚、發洩屋、撕碗皮,這屆年輕人選擇“月拋型”解壓

b站“撕碗皮”影片

相比於購買解壓玩具或到線下解壓館體驗,觀看解壓影片這種無需花費金錢成本的方式無疑更受大部分年輕人歡迎。

今年5月,b站博主“月神胤柔”的撕皮影片發出,收穫了將近350萬的播放量。不少觀眾表示“太爽了”“聽聲就困”,彩色塑膠皮緊貼著花花綠綠的骨碟,彈幕區甚至還出現了競猜下一個碗是什麼顏色的愛好者。因“撕碗皮”走紅的創作者目前也開始向多元化影片方向開拓,比如,模擬古風采耳店、特殊視角的面板管理等,這些影片有助眠、解壓的功效,穩定地吸引著一批受眾定期觀看。

不同的解壓產品如一陣陣風潮刮過,年輕人在層出不窮的產品裡體驗著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感官層面的刺激,讓情緒得到舒緩、發洩。面對層出不窮的解壓產品,年輕人的喜好幾乎是一月一換,因此有人自嘲是“月拋型”解壓。

在使用這些方式解壓時,有年輕人表示,內心偶爾會閃過愧疚、自責:我是不是又浪費時間了?我應該認真高效地學習、工作!這種矛盾心理讓放鬆、解壓又變成了另一層無形的壓力。

03 過去一年,

年輕人的“壓力”搜尋超327萬次

年輕人的壓力到底有多大?他們為何在玩樂時也無法完全放下內心的壓力?這在年輕人聚集的網路社群也許能找到答案。

“畢業要工作了”“肥胖壓力,永久的折磨”“考試賺錢買房”“學習無能”“加班到胃痙攣”“脫單無望”“家人的言語暴力”……在豆瓣,超過2萬名網友加入了“解壓方式研究會”小組,而在其中一個“解壓樹洞”下,網友們留言傾訴了壓力最大的事。

而在年輕人聚集的另一社群b站,過去一年有約9776萬人在學習心理健康知識,24歲以下的年輕人佔76%。b站“心理健康”相關話題播放量超76億次,“焦慮”、“抑鬱”、“壓力”是使用者搜尋的高頻詞彙,其中“壓力”搜尋超327萬次,同比增長224%。

實際上,越來越多的人正在關注青年的心理健康問題。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釋出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報告(2019—2020)》顯示,18-34歲的青年,焦慮的平均水平高於成人期的其他年齡段。青年期的心理健康問題較為多發,需要重視青年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與干預。

北青報記者採訪了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學會註冊心理諮詢師閆煜蕾。她在碩士、博士階段分別對依戀關係、青少年焦慮障礙的治療及預防進行過相關研究,目前供職於簡單心理。在日常的心理諮詢工作中,她的來訪者主要為20-40歲的青年群體。

04 心理諮詢師:

年輕人可自由選擇有效解壓方式

北青:木魚等賽博禮佛類app在年輕人中受歡迎,您覺得主要原因是什麼?

閆煜蕾:這些都是年輕人調節情緒的方式。

敲木魚和正念比較像。正念常見的一種方式是觀呼吸,把呼吸當作一個錨點集中注意力,聽著有節奏、很緩慢的音樂,在這種情況下,內在攪動的強烈情緒可以被緩慢的呼吸所緩解。

敲木魚是為了找到一種節奏感,以把自己的注意力錨定在木魚的聲音上,可以跟調節呼吸一樣把節奏變慢。有節奏、相對緩慢的敲擊可以幫助人緩解焦慮,內在強烈的、紊亂的情緒可以得到一定緩解。

北青:近年來解壓經濟非常熱門,也出現了各類解壓器物。您覺得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閆煜蕾:人的情緒是和感官體驗有關的。人在童年時獲得的情緒安慰,常常會和一些感官體驗捆綁在一起儲存在記憶裡。當人長大後,如果這些與情緒安撫相關的感官體驗被再次啟用,就會得到一定的情緒安慰。

比如一個人的童年時期在他心中留下一些溫柔的、帶給他的愛的人的形象,比如姥姥、母親。如果她小時候總躺在姥姥腿上睡覺,姥姥用手撫摩她的背、她的頭髮,這種被安慰的感覺就會與被愛的感覺一起存到記憶中。當她長大以後,比如去做按摩,技師的手法比較溫柔,那麼就會非常容易喚起被愛、被安撫的感覺。

北青:不同的感官體驗、不同的解壓玩具都在幫年輕人解決什麼樣的情緒?

閆煜蕾:有一些人用捏玩具來解壓,是因為這個動作給人一種控制感。精神分析的理論認為,人類內在有一種傾向,當個體處在被動無助的狀態之下時,自我化被動為主動,來尋找一種控制感,哪怕這種控制感與帶來無助感覺的事情無關。

在現實生活中,人內在的攻擊性需要找到一些出口,捏碎一個解壓玩具,不會有任何不良後果,也不會被懲罰。這是一種非常安全的調節情緒、調節憤怒的方式。

北青:這些器物能在多大程度上幫助年輕人解壓?

閆煜蕾: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年輕人(不止是年輕人,而是所有人)解壓,但每個人能夠解壓的方式又是具有多樣性的。某個解壓玩具對A有用,不一定對B有用,解壓器物也只是解壓方式的一小部分。

如果一個人能夠去找到多種解壓的方式,就能夠更靈活地調節他自己的情緒,這個人的心理韌性會更強,心理健康水平會更高。如果一個人不能找到方法調節情緒,就會有很多情緒沒有被消化。未被消化的情緒積累多了,就像一個高壓鍋,安全的方式是洩氣閥呲呲呲冒一冒,如果只是憋在高壓鍋裡就會爆炸。爆炸會帶來失控,比如暴力行為,會導致嚴重後果。

北青:有說法認為,器物是即時性解壓,對年輕人沒有太多提升。對此您怎麼看待?

閆煜蕾:我覺得並不需要用發展解壓的長期方法來貶低這些及時的解壓方法。不是所有人都能發展出來一個長期的興趣。如果把選擇長期性、增長性解壓方法變成“必須”,很多年輕人可能覺得他們選擇的方法是不對的,就會開始陷入自責。

如果一個人不能自由、隨時地找到合適的方法緩解情緒,他未必有耐心能等到長期反饋的到來。我覺得每個人都需要思考,自己現在調節情緒的方式是否行之有效,是否有興趣去尋找一些所謂長期性的解壓方法。

北青:為什麼年輕人的壓力比較大?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閆煜蕾:青年階段內心的衝突是更強烈的。青年常懷抱高遠的自我理想,而在現實中難以完全實現自我理想,他們需要時間慢慢接受自我理想只能部分實現,而這個接受的過程實際上是痛苦的。

任何學習的過程都會包括挫敗,所以長期願望常常是先帶來壓力,而不是能即刻解壓。年輕人情緒壓力這麼大,也和有太多長期願景不能很快實現有關係。年長一些的人會喜歡對年輕人說教,這也會給年輕人增加很多情緒上的壓力。

另外,我們尊崇儒家文化、孝道文化的社會系統更多的可能會壓迫年輕人,而不會壓迫老年人。在這種文化系統之下,年輕人可以去批判性地思考自己所認同的價值觀,要去區分“自己所渴望的”和“被要求應該做的”,是不是隻能認同於“被父母要求應該做的事”,還是可以有部分自由來選擇自己想要做的事。

北青:當下年輕人面臨的壓力,跟其他年代相比會有很大不同嗎?年輕人應該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

閆煜蕾:每個年代的年輕人都有自己的獨特特徵。當下的年輕人受到的啟蒙教育相比前幾代人都要更好一些,在這個階段對自己的思考也是最多的,他們非常想要更好地瞭解自己。並不是他們的壓力一定比其他年齡段的人更多,而是這個年齡段思考更多,對自我的覺察能力更好、反思性也更好。他們願意去思考我究竟想要怎樣,而不是這個社會要求我應該怎樣,他們對自己最初認同的東西有反思,這是特別好的。

如果有條件,可以嘗試透過心理諮詢探索自己,理解自己內在的衝突、接納自己的情緒,也欣賞自己為調節情緒所做的努力。也可以在同伴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傾聽者,或者在一些社會學、心理學、哲學等書籍中找到對自己內在感受的理解和建議都是比較好的方法。

每個人要找到自己是誰、自己的路在哪兒,這都需要一個過程。經歷這樣的過程肯定是困難的,但這是值得探索,以及有巨大回報的。

實習生 蔡曉榆

(圖片源自網路截圖)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陳靜

編輯/張彬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