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多虧了省科技特派員何聖米,開化這家企業扭虧為贏,打造出全市最大的大棚蘆筍生產基地

由 中國藍新聞 發表于 農業2022-09-23
簡介”近日,在開化菁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大棚蘆筍基地,浙江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員、省科技特派員何聖米正和省農科院專家一起送科技服務下鄉,手把手指導農戶種植蘆筍

養殖大棚誰會做

“你這個聯棟大棚一般高度要在1米5左右,單棟大棚在1米3,因為熱空氣是往上走的,這樣一片筍的厚度越厚,產量就越高。”近日,在開化菁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大棚蘆筍基地,浙江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員、省科技特派員何聖米正和省農科院專家一起送科技服務下鄉,手把手指導農戶種植蘆筍。

多虧了省科技特派員何聖米,開化這家企業扭虧為贏,打造出全市最大的大棚蘆筍生產基地

看著自家大棚蘆筍長勢一天比一天喜人,畝產有望平均畝產值超1。5萬元,農場主徐先進興奮之情溢於言表。他說:“所有這一切,都離不開科技特派員何聖米的悉心指導。”

這些年,何聖米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發揮科技特派員在科技興農強農中的引領作用,為科技脫貧、鄉村振興注入“科技動能”。

何聖米與開化菁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緣分,要從2014年說起。那一年,何聖米入駐開化縣音坑鄉擔任科技特派員,負責對接這家經營嚴重虧損的企業。何聖米經過認真調研,幫助企業重新定位,調整種植結構,提出發展省工且適合規模經營的大棚蘆筍產業。同時,他及時終止了葡萄、番茄、黃瓜等勞動力密集型且非優勢產品的生產。

2015年,開化縣首個30畝大棚蘆筍基地建成,大棚蘆筍的種植規模逐年擴大,至2018年基地擴大到300畝,成為衢州市最大的大棚蘆筍生產基地。

“由於基地的品種結構得到調整,基地的出勤工人從原來每天40多人逐步減少到20多人,勞動力成本大幅下降,產品結構逐步最佳化,經濟效益逐年提升。”何聖米介紹,2018年實現平均畝產量達1500公斤以上,畝產值1。5萬元以上,畝利潤8000元以上,基地實現扭虧為盈,年盈利在200萬元以上,並進入良性發展階段。

多虧了省科技特派員何聖米,開化這家企業扭虧為贏,打造出全市最大的大棚蘆筍生產基地

蘆筍秸稈是草食性家畜的理想飼料,何聖米想把基地300多畝大棚蘆筍產生的大量秸稈作為飼料利用起來。2020年,他在基地建設養殖棚舍並引進湖羊,把蘆筍秸稈加工成羊的青貯飼料,既減輕了飼料成本,又避免了環境汙染,同時利用羊糞作為蘆筍的有機肥料,減輕了肥料成本,真正實現農業廢棄物變廢為寶。“‘大棚蘆筍—羊高效種養迴圈模式’非常受歡迎。”何聖米說,2020年10月初,菁山農業利用科技特派員專案經費買了100只湖羊種羊,到2021年11月賣掉了100多隻,還剩下100多隻,每頭湖羊能給企業帶來1500多元的效益。

入駐開化期間,何聖米還多次參與抗災工作。2017年6月,開化菁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基地3次被淹,經濟損失慘重。何聖米特派員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指導基地員工做好排澇和災後恢復工作,由於措施落實及時,保住了大棚蘆筍和火龍果,使災害損失降至最低。此外,他還專門撰寫了《開化縣蔬菜基地暴雨災後生產恢復措施》技術資料,發給縣科技局和縣農業局,為災後恢復生產提供技術支援。

在開化8年工作時間裡,何聖米用自己的辛勤工作,在農民與科技之間搭建橋樑,把優良品種、實用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帶給農民,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帶領農民增收致富。“只要身體可以,我就會繼續堅持下去,為開化農業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盡獻微薄之力。”何聖米說。

(藍媒聯盟·開化傳媒集團 鄭宏亮 汪亮亮 洪波)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