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三國那些人和事一:權力巔峰時送人頭的何進

由 阿芒的思考 發表于 農業2022-09-03
簡介黃巾起義爆發後,黨錮之禍使得朝中無人可用,靈帝不得不廢除黨禁,讓士人領兵出征,後來士人便陸續回到朝中,到劉辯繼位後,蹇碩的被殺也意味著宦官式微,士大夫因此完全佔據了上風

皇后睡覺太監怎麼說

何進絕對是握著一手好牌卻打爛的不二人選,也難怪他會在權傾一時,登峰造極之時給太監送人頭。

三國那些人和事一:權力巔峰時送人頭的何進

如果問亂世三國的歷史從哪裡揭開序幕,我認為從何進被殺開始。

公元189年5月(農曆4月13日),漢靈帝駕崩,位居大將軍(握有最高軍權)的何進扶自己的外甥,嫡長子劉辯(妹妹何皇后的兒子)即位,何皇后為何太后,何進自己則錄尚書事(總領尚書檯,文官的最高職位),從此軍政大權一手抓,何家因此坐上權力的寶座,而年僅十三歲的劉辯尚不能獨立處理朝政,所以帝國的實際掌權人是後宮垂簾聽政的何太后,和前朝統領群臣的何進。

這已是權力的巔峰了,可僅僅過了三個月,這位身居高位的帝國一號人物就在宮中被砍了頭。

其實,劉辯繼承皇位並不順利,他為人輕佻,缺少天子威嚴,靈帝在位時並不喜歡他,一心想立二皇子劉協為太子。但是立長不立幼是漢朝的宗法大統,尤其是在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嫡長子繼位已經成為不可動搖的國本。

漢靈帝也試過做一些抗爭,他知道劉辯的舅舅大將軍何進是他的最大阻礙,便想打壓他。在宦官蹇碩的建議下,188年8月份,設定以他為首的西園八校尉,統領皇宮禁軍,何進都要受他管轄。靈帝還任命董太后(靈帝生母)的侄子為驃騎將軍,試圖制衡何進的兵權。十月,涼州叛軍侵擾邊疆,靈帝便命令何進帶兵出擊。此地羌人胡人民風彪悍,歷來只有涼州出身的將領才能制服,而何進是中原人士,用意可想而知。如果何進戰敗,有可能在戰場上丟掉性命,如果僥倖打贏一兩場勝仗,也可以貪汙軍餉等罪名治他的罪,畢竟這種事情發生過很多次。只要把何進調離京師,既能收拾他,也可以趁機立劉協為太子。

可惜何進識破了靈帝的計謀,以自己兵少不足以出征,需派袁紹去兗州徐州募兵為由,把這件事情拖了下來。

靈帝已經健康惡化,何進雖然拖得起,但是他拖不起,眼看太醫都無能為力,次年4月份便駕崩了,年僅三十三歲。

東漢的皇帝,短命的很多。雖然貴為天子,生活起居都有人服侍,飲食也都是名貴食材,可是他們繼位時往往還是幼年,而輔政大臣和宦官為了控制皇上,分散皇上的專注點和精力,很早便送宮女陪侍,於是皇帝很早便開始行房,由於他們年幼不懂節制,往往通宵達旦,縱情聲色。這樣,再好的身體都吃不消。而且皇帝為了奪權,要與朝中文武百官鬥智鬥勇,宮中還有宦官想要左右皇上,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皇帝心力和體魄都消損得很快,因此,短命變成了普遍現象。

靈帝駕崩前,將自己生前未能完成的遺願交託給了心腹宦官蹇碩,希望他能扶持劉協登上皇位。這項任務十分艱鉅,皇上自己都無法做到的事情,一個太監能夠做得到嗎?

靈帝時期的太監,並不僅僅是服侍後宮這麼簡單,作為皇上最親近的秘書,他們有著隻手遮天的權力。以張讓,趙忠為首的十常侍(官職,本來有十位,靈帝時追加到十二位),他們的親戚門客遍佈各州郡,對各級官員索要賄賂,強佔百姓的田地,大肆建造豪宅。

趙忠的府邸規模嚴重超出要求,建造得甚至比皇宮還要高大,靈帝在登高望遠時很容易發現,趙忠便以天子威容不得被百姓瞻仰為由勸他不要登高,靈帝便作罷。而張讓,趙忠等從各地搜刮來的錢財甚至超過皇上。就算東漢早年積累殷實,也耐不住這麼多蛀蟲貪得無厭,百姓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東漢末期恰逢歷史上的寒潮,天氣極冷,氣溫平均比光武帝時期低4℃,而且冬季特別漫長,旱澇災害頻發,農民耕種條件本來就明顯下降。各地官員為了行賄,對百姓想盡辦法搜刮錢財,巧取豪奪,耕地不斷被侵佔。

屋漏偏逢連夜雨,由於氣候的極端嚴寒,西北遊牧民族的牧草不能滿足牲畜,他們不斷侵擾邊疆。這造成大量失地農民,他們無力謀生,集結起來燒殺搶奪,造成更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並最終爆發了蔓延全國的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的發起人張角,早年靠著治病救人收割粉絲,後來創辦太平教,廣攬信徒,無數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流民前來投靠,勢力遍佈各州郡,逐步發展成為有組織有紀律的軍事力量,頭戴黃巾用於辨識。184年,黃巾軍打出“蒼天乃死,黃天當立”的口號,發動了震動朝野的起義。

西北的羌人胡人也趁機入侵,涼州失守。

直到189年3月,黃巾軍和涼州叛軍才被鎮壓住,雖然餘燼依然此起彼伏,不肯消停,但主力已經被挫敗,而此時,靈帝已經病入膏肓,不剩多少時日了。

天氣驟變,土地兼併,苛捐雜稅,多年戰亂……百姓餓死的餓死,戰死的戰死。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白遺一,念之斷人腸。曹操的蒿里行生動地展示了這段時期的民間疾苦。

曹操會心疼百姓,高堂之上的那些權貴卻不會。烽煙四起,天下動盪的這些年,靈帝依然在宮中醉生夢死,大興土木,修建宮殿。為了滿足不出皇宮就能體會市井的樂趣,他命人在西園修建房屋三千所,讓宮女和太監假扮成商販,自己攜嬪妃流連其間,不亦樂乎。他還修建了裸泳池,種上蓮花,命宮女和嬪妃不穿衣服,打鬧嬉戲,終日作樂。官宦們圍繞著皇上,想方設法讓他玩得開心,對於天下蒼生和戰死沙場的將士,這些從來不會進入皇上的耳朵。平定黃巾起義和涼州叛亂的忠將皇甫嵩,因為沒有給張讓行賄,就被他們誣陷貪汙軍餉而撤職,在宮裡提夜壺的太監因討皇上歡心而被派往前線領兵作戰。

那麼,漢靈帝為什麼這麼寵信太監呢?桓帝去世後沒有子嗣,冀州河間國的宗親劉宏便被接到洛陽宮中,入繼大統。靈帝即位時,還是個需要監護人的孩童,對朝政大事自然不懂。皇宮規矩頗多,靈帝年幼,飲食起居都需要宦官侍奉左右,朝中大臣的奏摺也都需要宦官呈上遞出,久而久之,宦官就成了皇上最為信任和依賴的人,靈帝曾說:“張常侍是我公,趙常侍是我母”,把宦官比作自己的父母。

靈帝時期,是宦官政治最為黑暗的時期,他們大批大批清理士人,革職或者逮捕入獄,造成黨錮之禍。那麼靈帝為何會聽信官宦禁錮士人呢?

漢朝人事任用採用的是察舉制,官員考察全國孝順有名氣計程車人舉薦給上級或者中央,也就是說,是否能夠進入朝廷政治樞紐,完全取決於上級的舉薦,而權臣當然只會舉薦懂規矩,願意迎合自己的人,或者有利益交換,比如你舉薦我家的後生,我舉薦你家的晚輩,這樣下來,士人紛紛抱團取暖,下級對上級的忠誠度甚至超過對皇上。正是利用這一點,士大夫可以利用自己的黨羽裹挾皇上,當士大夫有某個提議後,就會要求自己的門客紛紛上書,而當皇上的決策讓他們不滿時,他們也會聯合反對,敢衝撞皇上的人甚至會冠上為人高尚,敢冒死直諫的帽子,受士人集團的仰慕。

在這種設計下,士大夫便成為皇上專權的最大敵人,因此,皇上對他們無比厭惡,而宦官雖然也專權,但他們畢竟是皇上的家奴,從來不會衝撞皇上,也會把皇上當成唯一的靠山,不會有異心,打擊士人,也是靠著官宦們的走動,因此,即便宦官貪財,皇上也默許了他們。

其實,宦官政治並不是漢靈帝時期的特產,早在先帝桓帝在位時,就已經發生了黨錮之禍。而東漢中後期的皇帝即位時都比較年幼,即位後多仰仗於宦官,十二位皇帝中,僅由前五位皇帝能做到政有己出,其他的娃娃皇帝在官宦與士大夫的鬥爭中,皇權徹底被削弱。

漢靈帝把劉協託付給蹇碩,他也沒有更好的選擇。劉協的生母已經過世,靈帝便把他託付給自己的生母董太后撫養,即劉協的奶奶,但董太后性格衝動易怒,不懂得與群臣相處,更不能跟他們鬥智鬥勇,而驃騎將軍董重不善經營,朝中幾乎沒有支援自己的力量,所以他們二人實在無力扶持劉協。蹇碩既是宦官,又有兵權,在支援劉協的人中,在沒有比他更合適的人選。

蹇碩領了靈帝的遺願後,著手開始籌謀。他想先殺掉何進,少了這個最大阻力,劉協便能順利繼位。於是他差人傳喚何進進宮,說有要事商量。

靈帝之前病危,已經很久沒有召見群臣,這個時候宣大將軍進宮,肯定是為了繼承人的事,何進想都沒想,即刻乘車前往。

蹇碩的司馬潘隱在宮門口迎接他,此人早已被策反,他用眼神暗示何進危險,有埋伏,何進反應過來,趕緊抄小路奔向最近的軍營。

大受驚嚇又憤怒異常的何進迅速找來自己計程車人謀士,袁紹建議他先扶持劉辯繼位,坐實名分,生米煮成熟飯,宦官也就不敢鬧事了。何進於是率領眾士人前往宮中,親自把劉辯扶到龍椅上,恭喜他順應宗法繼承皇位,群臣也對新君磕頭行禮。何皇后因此成為何太后,劉辯則被封為渤海王,後來考慮到渤海位置遙遠,朝廷很難監管,如果劉協和朝臣勾結將很難控制,於是又把他封為洛陽邊上的陳留王。

塵埃落定,何進沒有落入埋伏被殺,反而搶先一步扶持了劉辯繼位。蹇碩心中不快,但他知道事情還沒有結束,當初靈帝就是在竇太后和竇武大將軍的扶持下登上王位的,後來竇太后和竇武想要殺掉宦官,到頭來卻被宦官反殺。蹇碩決定學習他們,放手一搏,反正他一直堅定地支援靈帝立劉協為儲君,仇恨早已結下,就算他不動手,何進也不會放過他。

於是蹇碩便寫信給十常侍,希望宦官們聯起手來,學習桓帝時期的王甫,曹節等前輩,幹掉外戚。可是蹇碩錯判了形勢,十常侍之首的張讓跟何家早就結為親家,他的義子娶了何太后的妹妹,而趙忠也經常給何太后和她的弟弟車騎將軍何苗行賄,郭勝則跟何家是同鄉,早在靈帝在位時,他們就同氣連枝,結成同盟。

當時,靈帝的嬪妃王美人為靈帝生下次子劉協,深得恩寵,何皇后大感嫉妒,並害怕自己的位置不保,於是毒死了王美人。靈帝大怒,要廢后,何家便拿出了金銀財寶給張讓趙忠郭勝等,這些宦官收了錢財便為何皇后求情,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宦官是皇上的家奴,依靠主子而寄生,他們都是牆頭草,如今新皇登基,其他常侍也見風使舵。趙忠和郭勝把蹇碩的信交給了何進。

何進即刻命黃門令逮捕了蹇碩,一代宦官就此追隨先帝而去。

劉辯繼位,異己被除,形勢一片大好,朝堂之上,權傾天下的何進好不威風!

但這種平靜很快就被打破,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的袁家怎麼可能允許一個屠夫出身的大將軍身居高位,號令群臣?

三國那些人和事一:權力巔峰時送人頭的何進

何家祖上並非達官貴人,而是南陽的一個屠戶,何太后的母親改嫁過來時何進已經出生,後來生下了何太后,何苗和一個幼女。後來何進的父親去世,何進便繼承父親的行當,靠殺豬養活全家人。

宦官們到各州郡給沉迷酒色的靈帝挑宮女,自己的妹妹樣貌出色,何進便打點了宦官把她送進宮裡,後來,何姬得寵,還生下嫡長子劉辯,因此而封為皇后。何進一家也因此飛黃騰達,在鎮壓黃巾起義時有功,做到了大將軍的寶座。

何進進入朝廷後,自知自己出身低賤,很難樹立權威,於是主動拉攏士人之首的袁家。而在宦官政治的背景下,毫無實權的世家大族也迫切需要一位實權將軍同仇敵愾,打擊宦官。士人和外戚便結合在了一起。

黃巾起義爆發後,黨錮之禍使得朝中無人可用,靈帝不得不廢除黨禁,讓士人領兵出征,後來士人便陸續回到朝中,到劉辯繼位後,蹇碩的被殺也意味著宦官式微,士大夫因此完全佔據了上風。

可在出身名流的袁紹等士大夫看來,何家跟宦官並沒有兩樣,他們都是出身低賤之輩,靠著皇上的恩寵扶搖之上,一朝得勢,跟他們這些苦心經營的世家大族完全不同。

四世三公的袁家不會甘於居人之下,於是想出了一個一箭雙鵰的萬全之計,他們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坐收漁利。

袁紹對何進說:“現在宮中看似太平,但宦官們侍奉在皇帝左右,飲食起居,無不跟隨,這樣日復一日,皇帝遲早會被宦官影響,那時候,靈帝時期的宦官政治怕是要重蹈覆轍。趁著現在宦官還不能左右皇上,您何不把他們一網打盡?天下痛恨他們已經太久了,您有兵權在手,如您肯收拾他們,百姓一定會為您歌功頌德!”

袁紹說的不無道理,宦官與皇上的親密關係,就連何太后都做不到。而皇上長大成人時,必定想要奪回皇權,那時候他勢必依仗宦官。而一旦皇上結婚生子,那時候何進就可以靠邊站了。

但是宦官勢力龐大,打擊並不容易,一旦他們控制皇上,以皇上的名義召喚禁軍,那麼就算何進手握兵權也是徒勞,畢竟禁軍是直接聽命於皇上的。

袁紹看出何進的猶豫,繼續鼓動他說從前竇武陳蕃他們想要消滅宦官,反而被宦官所殺害,只是因為訊息洩露。五營兵士一向畏懼宦官的權勢,而竇氏反而利用他們,所以自取滅亡。如今將軍兄弟同時統帥禁軍勁族,部下將領官吏都是俊傑名士,樂於為您效命,事情全在掌握之中,這是天賜良機。將軍應該一舉為天下除去大害,垂名後世。

何進被說動了,便找到垂簾聽政的何太后,坦言想要誅殺全部宦官,宮中事務由郎官代替。何太后大吃一驚,宦官服侍後宮是歷朝歷代的傳統,讓郎官取代宦官,自己還在守喪期的何太后要跟這些正常男人頻頻接觸,這不符合論理。而且,讓正常男人出入後宮,那些嬪妃宮女還不全亂套了,久不得寵幸的嬪妃要是大了肚子,那皇家的顏面何在?

而且,何太后能夠臨朝聽政,替皇上批閱奏摺,這些政令都靠宦官傳達給大臣,如果把宦官都殺了,由士大夫把控的郎官代替,那不等於在何太后身邊安插他們的眼線?

何進的弟弟何苗也勸說何進,他們當年能夠從南陽來到洛陽,從落魄的屠夫變成朝中權臣,都是依靠宦官的扶持,宦官也願意拜靠在何家,他們並不是敵人,大哥還是跟宦官和解吧。

在兩人的輪番攻勢下,何進動搖了,他放棄了誅殺宦官的念頭。

袁紹見何進沒有行動,知道阻力一定在何太后和何苗,於是他教唆自己安插的眼線——何進信賴的門客張津挑撥他們的關係,說何苗和舞陽君(何太后的母親)經常收受宦官的賄賂,所以才肯為他們說話。宦官一旦得勢,一定不會對他們手軟,竇武將軍就是前車之鑑。如果忌憚京城的禁軍被宦官控制,那麼就招四方猛將前來京師震懾。

何進對何苗和舞陽君揹著自己收受賄賂的事很是不滿,他再一次被袁紹說動,派王匡,鮑信前往泰山老家募兵,張遼,張揚前往幷州,冀州募兵,東郡太守橋瑁屯兵成,武猛都尉丁原率領數千人進軍河內郡,已領幷州牧卻率兵在河東郡休整的董卓屯兵上林苑。

三國那些人和事一:權力巔峰時送人頭的何進

調地方軍前來洛陽是大事,京師一般只保留五千左右的禁軍保衛皇家安全,其他兵力都駐紮在邊疆。調大軍前來京師可是不祥之兆,兵權在握的大將在皇帝面前耀武揚威,那可是政變的場面。

何進的部下當即有人反對。主簿陳琳認為誅殺需要調兵遣將,那是殺雞用牛刀,而且現在京師是大將軍說了算,一旦領兵來京,發生政變的話那就是誰兵力多誰說了算。

議郎曹操認為需要懲治宦官,派一名獄吏除去首惡,殺雞儆猴,何必驚動大軍。

侍御史鄭泰和尚書盧植得知招募的大軍中有董卓,大為憂慮,董卓多次逆命不遵,心懷叵測,把他找來京師,實在是大患。

何進不聽,鄭泰預感京師必有大亂,山雨欲來風滿樓,棄職而去。

宦官見到這動靜,著實嚇得不輕,他們四處奔走,拿出大量的金銀珠寶,進獻給舞陽君和何苗,訴說委屈。

當初先帝想要廢后,是常侍他們苦苦哀求,靈帝這才手下留情,於情於理,他們都對何家有恩。可是何進一朝得勢,卻要卸磨殺驢,對他們趕盡殺絕,實在說不過去。這樣專殺先帝左右,削弱社稷,沒有了宦官,何太后想要垂簾聽政也成問題啊,何進這是想要專權獨尊。

張讓的兒媳也來哭訴。

何太后也急了,大哥不聽他的勸阻,反而招來外兵,眼裡真的有她這個太后嗎?於是她找來何進,對他陳明厲害,說他們何家在宮中能有今日,靠的是宦官,大哥為什麼要把他們當成敵人呢?宦官也都表示自己甘願投靠在何家,為他們所差遣,可是大哥卻執意要誅殺他們,可是受了奸人挑撥?世家大族跟他們不可能成為一條船上的人,畢竟出身擺在那裡,他們對屠戶出身的何家骨子裡是鄙視的,久居深宮,舌戰妃嬪的何太后尤能體會。

何進被點醒了,仕途上的開掛讓他志驕意滿,好像自己也是士大夫一族,而高位也讓他拼命想要掩蓋自己的出身,恥於承認曾經的行當,士大夫正是利用了這一點,才對他拿捏得死死的,利用他衝鋒陷陣,成為扳倒宦官的一枚棋子。而不懂政治的何進卻真的以為自己跟他們打成了一片。

被提點後的何進派諫議大夫種邵前去阻止董卓的大軍,董卓開始不聽,種邵便拿出皇上的詔令,怒髮衝冠,以皇帝的名義指責他們謀反,將犯下誅滅九族之罪,董卓手下計程車兵都害怕地往後退,看這陣勢,董卓只好服軟,退兵到離洛陽二十里外的夕陽亭。

看到何進又打退堂鼓,而各路兵馬都已在路上,成竹在胸的袁紹露出了本來面目,他不再客氣,而是威脅何進說,現在各路大軍都已奉命前來京師,與宦官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大戰一觸即發。今日你不殺他們,他日他們得到喘息之機必定會殺你,現在該一鼓作氣,把他們一網打盡。

頗為苦惱的何進進退兩難,這麼多兵馬前來,京師和各州郡都已知道何進要大張旗鼓清君側,突然中止也的確淪為天下人的笑柄。

門客張津受到袁家的指使來做說客,他說天下大勢所去,知道您跟宦官必有一戰,如果您實在覺得為難,不如任命袁紹為司隸校尉,讓他全權處理此事,您作壁上觀。有他衝鋒陷陣,擋在前面做炮灰,什麼責任都可以甩給袁紹,。“

何進對這個提議大為滿意,這下自己可以坐山觀虎鬥,不用兩邊周全了。很快,袁紹被任命為司隸校尉,假節,全權處理宦官一事,享有不經請示就逮捕或處死罪犯的權力。對宦官深惡痛絕的從事中郎王允為河南尹,兩人一個在中央,一個在地方,相互配合,全權接管了處置官宦的大任。

袁紹接受任職後欣然赴命,他命屬下的方略武吏去偵察宦官動靜,又催促董卓等人,讓他們派驛使緊急上奏,在奏章上聲稱要清君側,為天下百姓誅殺宦官,並要進軍到平樂觀。

等到完全摸清了宦官的底細之後,袁紹立刻以大將軍何進的名義,用公文通知各州、郡官府,要求他們逮捕宦官在各地的親屬故交,收繳他們的財物,貪汙受賄嚴重或者抓到其他勾結黨羽的罪證的,直接處死。

幾天下來,宦官在各州郡的親信有幾千人被抓,上百人被處死。而這,都是以何進的名義執行的。

宦官們徹底被嚇壞了,洛陽城中有大軍虎視眈眈嚷著要剿滅他們,老家的州郡官吏又在逮捕誅殺他們的家人,退無可退,逼上絕路的宦官只能鋌而走險,他們想到了蹇碩曾經的提議,現在著實後悔當初沒有聽從。

十常侍來到太后的宮中,哭訴自己的罪過,希望太后可以為他們求情,不求繼續在宮中侍奉,但求留一條活命。

太后召見了何進,何進趕往太后的宮中,但兩人誰都沒有說服誰。

何進離開太后的長樂宮,穿過花紅柳綠的庭院,一名宦官前來,說太后想再議此事。

何進以為太后改變了心意,便隨太監來到旁邊的宮殿,只是裡面並沒有太后,何進剛邁進去,大門便被關上,早已埋伏的十常侍現身,他們各個手持兵器。

張讓怒罵天下大亂,也並不是僅僅因為他們幾個,何太后能夠得寵,還不是靠著宦官的說情,可是何進卻忘恩負義,如今想殺死恩主。說完,他們手持利劍刺向何進。

189年8月,何進在達到權力巔峰的三個月後,被砍了頭。

打江山易,守江山難,何進雖然能靠妹妹的恩寵扶搖直上,但在高位的他完全不懂政治,搞不清自己的位置,看不透各勢力的交集和衝突,對弟妹的提點也不上心,一廂情願地把自己歸為士大夫一族,反而被士大夫利用,成為權力鬥爭中的炮灰。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