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賈平凹談新作:《山本》的故事,正是我的一本秦嶺之志

由 光明網 發表于 旅遊2022-07-11
簡介點選進入“文藝星青年”>>【文藝星青年按】著名作家賈平凹的新作《山本》於近日上市,《山本》講述20世紀二三十年代,秦嶺大山裡一個叫渦鎮的地方,在軍閥混戰、“城頭變幻大王旗”的亂世裡,其頑強自保卻最終毀滅的命運

山本我r你仙人第幾集

點選進入“文藝星青年”>>

【文藝星青年按】著名作家賈平凹的新作《山本》於近日上市,《山本》講述20世紀二三十年代,秦嶺大山裡一個叫渦鎮的地方,在軍閥混戰、“城頭變幻大王旗”的亂世裡,其頑強自保卻最終毀滅的命運。

《山本》是賈平凹的第16部長篇小說。“山本的故事,正是我的一本秦嶺之志”,而要完成這本“秦嶺之志”,絕非朝夕之功。在《後記》裡,賈平凹向我們講述了他創作的心路歷程……

賈平凹談新作:《山本》的故事,正是我的一本秦嶺之志

“山本”,生命的初聲

這本書是寫秦嶺的,原定名就是《秦嶺》,後因嫌與曾經的《秦腔》混淆,變成《秦嶺志》,再後來又改了,一是覺得還是兩個字的名字適合於我,二是起名以張口音最好,而志字一念出來牙齒就咬緊了,於是就有了《山本》。山本,山的本來,寫山的一本書,哈,本字出口,上下嘴唇一碰就打開了,如同嬰兒才會說話就叫爸爸媽媽一樣(即便爺爺奶奶、舅呀姨呀的,血緣關係稍遠些,都是撮口音),這是生命的初聲啊。

我就是秦嶺裡的人,模樣、脾性便這樣

關於秦嶺,我在題記中寫過,一道龍脈,橫亙在那裡,提攜著黃河長江,統領了北方南方,它是中國最偉大的一座山,當然它更是最中國的一座山。

我就是秦嶺裡的人,生在那裡,長在那裡,至今在西安城裡工作和寫作了四十多年,西安城仍然是在秦嶺下。話說:生在哪兒,就決定了你。所以,我的模樣便這樣,我的脾性便這樣,今生也必然要寫《山本》這樣的書了。

賈平凹談新作:《山本》的故事,正是我的一本秦嶺之志

秦嶺風光

巨大的災難,一場荒唐,秦嶺什麼也沒改變

曾經企圖能把秦嶺走一遍,整理出一本秦嶺的草木記、一本秦嶺的動物記,終因能力和體力未能完成,沒料在這期間收集到秦嶺二三十年代的許許多多傳奇。

那年月是戰亂著,如果中國是瓷器,是一地瓷的碎片年代。大的戰爭在秦嶺之北之南錯綜複雜地爆發,各種硝煙都吹進了秦嶺,秦嶺裡就有了那麼多的飛禽奔獸、那麼多的魍魎魑魅,一盡著中國人的世事,完全著中國文化的表演。當這一切成為歷史,燦爛早已蕭瑟,躁動歸於沉寂,回頭看去,巨大的災難,一場荒唐,秦嶺什麼也沒改變,依然山高水長,蒼蒼莽莽,沒改變的還有情感,無論在山頭或河畔,即便是在石頭縫裡和牛糞堆上,愛的花朵仍然在開,不禁慨嘆萬千。

我那時就像一頭獅子在追捕兔子

《山本》是在二〇一五年開始了構思,那是極其糾結的一年,面對著龐雜混亂的素材,我不知怎樣處理。我想我那時就像一頭獅子在追捕兔子,兔子鑽進偌大的荊棘藤蔓裡,獅子沒了辦法,又不忍離開,就趴在那裡,氣喘吁吁,鼻臉上盡落些蒼蠅。

初草完成到二〇一六年年底,修改已是二〇一七年。二〇一七年是西安百年間最熱的夏天啊,但我不怕熱,凡是不開會就在屋裡寫作。寫作會發現身體上許多秘密,比如總是失眠,而胃口大開,比如握筆手上用勁兒,腳指頭卻疼,比如寫那麼幾個小時了,去洗手間,往鏡子上一看,頭髮竟如茅草一樣凌亂,明明我寫作前洗了臉梳過頭的,幾小時內並沒有風,也不曾走動,怎麼頭髮像風懷其中?

《山本》中瀰漫的氣息與人物的德行

在構思和寫作的日子裡,一有空我仍是就進秦嶺的,除了保持手和筆的親切感外,我必須和秦嶺維繫一種新鮮感。在秦嶺深處的一座高山頂上,我見到了一個老人,他講的是他父親傳給他的話,說是,那時候,山中軍行不得鼓角,鼓角則疾風雨至。這或許就是《山本》要瀰漫的氣息。

一次去了一個寨子,那裡久旱,男人們竟然還去龍王廟祈雨,先是祭豬頭、燒高香,再是用刀自傷,後來乾脆就把龍王像抬出廟,在烈日下用鞭子抽打。而女人們在家裡也竟然還能把門前屋後的石崖、松柏、泉水,封為××神、××公、××君,一一磕過頭了,嘴裡唸叨著祈雨歌:天爺爺,地大大,不為大人為娃娃,下些下些下大些,風調雨順長莊稼。這些這些,或許就是《山本》人物的德行。

賈平凹談新作:《山本》的故事,正是我的一本秦嶺之志

秦嶺山區

《山本》裡沒有包裝,也沒有面具

作為歷史的後人,我承認我的身上有著歷史的榮光也有著歷史的齷齪,這如同我的孩子的毛病都是我做父親的毛病,我對於他人他事的認可或失望,也都是對自己的認可和失望。《山本》裡沒有包裝,也沒有面具,一隻手錶的背面故意暴露著那些轉動的齒輪,我寫的不管是非功過,只是我知道了我骨子裡的膽怯、慌張、恐懼、無奈和一顆脆弱的心。我需要書中那個銅鏡,需要那個瞎了眼的郎中陳先生,需要那個廟裡的地藏菩薩。

本文摘自賈平凹《後記》,作家出版社

賈平凹談新作:《山本》的故事,正是我的一本秦嶺之志

賈平凹,當代作家,1952年生於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棣花鎮

1978年,憑藉《滿月兒》獲得首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1982年,發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2年,創刊《美文》

1993年,創作《廢都》

2003年,先後擔任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文學院院長

2008年,憑藉《秦腔》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2011年,憑藉《古爐》獲得施耐庵文學獎。

友好提示:本文為人民網文化頻道官方微訊號“文藝星青年” (wenyixinqingnian)出品,歡迎轉載,請註明來源,謝謝合作!

版權宣告: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