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明初遷都北京前後,北京城竟有6次變身

由 北京日報客戶端 發表于 旅遊2022-06-22
簡介2、元大都都城為南北長東西短的長方形,是符合周禮中關於國都的規制,明朝初年徐達佔領北京後,廢除了原來元大都的北城牆,這使得北京城變成了南北短東西長的長方形,既不好看也不符合國都的規制了,所以借這個機會就把南邊的城牆往南挪了二里地,在新建城牆

東南角樓房好嗎

現在有些老北京文化已經瀕臨滅絕,甚至比大熊貓還瀕危,老北京文化的傳承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世居北京四百年的趙振華老師(網名:一把駁克槍),研究北京文化多年,年初以來趙老師堅持每週六晚上八點到九點,在“舊京圖說”讀者群中,為網友講北京文化。

今天“舊京圖說”為您整理的是“老北京的都城”之十四。

主講人:趙振華,網名“一把駁克槍”。退休前從事企業管理工作40年,是地道的老北京人(在北京居住了十餘代、四百年)。受家庭薰陶,他從小喜歡北京文化,近30年來收集老北京照片一萬餘張、老北京歇後語近千句、老北京俗話近千句、老北京歌謠數百首。

永樂初期的三大變化之一是:對崇仁門、齊化門、和義門進行修葺,重新修葺的崇仁門改名為東直門,和義門改名為西直門(注:明正統四年後將齊化門改名為朝陽門),城門牌匾上的“門”字從此都不再有“勾”了;第二:將元城牆的外面砌上了兩層磚;第三:永樂17年將北京南城牆向南移動約800米。

遷都前的三大變化

第一變:重新修葺崇仁門、齊化門、和義門

明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命中樞詹希元寫太學的“集賢門”牌匾,詹希元寫的“門”字有勾,可朱元璋一看勃然大怒,認為如此寫“門”字會封堵皇上招賢納士的道路,因此就把詹希元免職了。從那之後,城門上的匾額上“門”字就都沒“勾”了。

第二變:把元城牆外砌上了兩層磚

明代元初期,元城牆為土城牆,明永樂年間就把元土城牆的外面砌上了兩層磚,外層用大磚,內層用小磚,這些城牆的磚分別從山東的臨清、聊城,河南的安陽運送來,其中當屬山東聊城的城磚最好、最規矩、最有名,一塊城磚重量可達24公斤。改建城牆時城牆成梯形,下寬上窄,砌的城牆磚從下往上每往上一層就往進凹一點,這麼做利於城牆的穩固,還利於城牆排水。

包砌一公里的城牆需要數百萬塊城磚,內城的城牆高三丈五尺五寸,城牆頂上有雉堞。什麼叫雉堞?它是在牆上面砌出來的短牆,且是有凸有凹的矮牆,戰時為防守城牆計程車兵們隱蔽用的。

古代計算城牆面積的單位叫“雉”,長一丈寬一丈稱之為“堵”,長三丈寬一丈稱之為“雉”。雉堞也被稱為“垛口”,一個垛口的長度一般有幾十公分到一兩米,北京城當時的雉堞高度約為1米9,寬約1米5,厚約0。7米。同時城牆每隔大約80米,它設有一個墩臺,也叫牆臺,老人們根據它的外形,也管他叫馬面。

當時明成祖朱棣遷都的時候,只在北城牆修築了馬面,防止北邊蒙古人反攻北京城。嘉靖32年擴建外城的時候,才在其它三面城牆上也都修築了間距不等的馬面,原本是80米一處,後來有60米一處,也有100米一處。馬面與城牆互為依靠,能夠消除城下的死角,能夠從上往下壓制來犯的敵人。

明初遷都北京前後,北京城竟有6次變身

1870年左右,崇文門往東,內城的南城牆,能夠看到很多馬面。

明初遷都北京前後,北京城竟有6次變身

1919年左右,從北往南拍的內城的東城牆,遠處是朝陽門,也能夠看到城牆上的馬面,城牆下有護城河。

明初遷都北京前後,北京城竟有6次變身

在崇文門城牆上往東拍的內城的南城牆的照片,這裡看雉堞更為清楚,遠處是東南角樓。

明初遷都北京前後,北京城竟有6次變身

1900年八國聯軍攻進北京城之後,在內城的南城牆上拍的,不僅可以清楚地看見雉堞和馬面,也能看見八國聯軍。

明初遷都北京前後,北京城竟有6次變身

1921年瑞典人喜龍仁在阜成門南邊拍的內城西城牆內側,照片的左上角可以看到登城的馬道。

明初遷都北京前後,北京城竟有6次變身

上世紀60年代老城牆要拆還沒拆的時候,安定門一帶的內城北城牆。

第三變:拓北京南城

根據明太宗實錄記載,永樂17年11月甲子,拓北京南城。將2700多丈長的南城牆向南移了二里地(約800米)。元大都南城牆在現在長安街路南馬路牙子一線,明永樂移動南城牆後才移到了今天崇文門、宣武門一線。現在還能夠看到內城的東南角樓存在,以及角樓西邊還有一小段老城牆。透過這一挪就使北京城擴大了5。4平方公里,根據歷史記載,挪城牆的原因是北京城成為國都了,官署區域不夠,往南挪城牆新增的地方用來新建官署。

除此之外,我認為還有兩個原因。

1、原來都城的南城牆和原來皇城的南城牆,兩堵牆之間的距離非常近,不到200米。這麼近的距離沒法按照永樂大帝的想法來建設大明門和千步廊的位置。

2、元大都都城為南北長東西短的長方形,是符合周禮中關於國都的規制,明朝初年徐達佔領北京後,廢除了原來元大都的北城牆,這使得北京城變成了南北短東西長的長方形,既不好看也不符合國都的規制了,所以借這個機會就把南邊的城牆往南挪了二里地,在新建城牆的同時,也重新建了這三座城樓。這三座城樓雖然是新建的,但是城樓的名稱還是沿用了元朝的名稱。對於原來這元大都留下的老城牆只拆了礙事的地方,不礙事的地方就沒動它,後來就讓城牆順其自然自生自滅了。

遷都後三大變化(永樂19年後)

第一變:城門有報時工具

都城的9座城門安排了每天通知開關城門的報時工具,其中8座城門是打點的,另外1座是敲鐘的,也就是老北京人經常說的九門八點一口鐘。

第二變:城門邊建廟

明朝永樂年間,朝廷按著朱棣的旨意,在9座城門旁邊分別建了一座廟,這廟供奉的、祭祀的並不統一,主要是按照明成祖朱棣旨意新建的廟。

第三變:麗正門外蓋廊房

朝廷安排在麗正門外的西邊蓋了一大片房子。因為蓋的房很長,一溜一溜的像長廊一樣連起來的房子,所以叫廊房。這四趟街現在仍然還在的,就是現在前門西側的廊房頭條、廊房二條、廊房三條、大柵欄。

明初遷都北京前後,北京城竟有6次變身

1900年以後的大柵欄西口。大柵欄其實不單指那條長275米、不足10米寬的衚衕,而是涵蓋了廊房頭條、糧食店街、煤市街、珠寶市街等諸多支脈的街區。

明初遷都北京前後,北京城竟有6次變身

1880年代,前門外煤市街北頭。

這一大片房子東西長300米左右,南北寬有240米左右,佔地面積約7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按當時算恐怕得接近6萬平方米,蓋了這麼一大片房子,它是幹什麼用的?有研究明史的專家認為,永樂皇帝在北京城門口建這樣一大片店鋪來招商經營,統稱為廊房。並且按當時的地段不同,分別制定了稅收的等級,指定了廊房中有能力的經營戶來充當廊頭,負責收斂稅款。

我有不同的意見,原因有以下幾點。當時朝廷建紫禁城,建皇城、建都城、建太廟,建社稷壇、天壇等眾多的建築,需要大量的資金,在資金這麼緊張的節骨眼上,怎麼可能還擠出錢來蓋商業用房來招商引資。而且說在幾個城門口和鐘鼓樓旁邊蓋廊房,實際上只有按現在看到的,前門外頭廊房頭條、二條、三條、大柵欄,這是明確有記載,剩下的城門外不但沒有文字記載,也沒有任何歷史痕跡。種種跡象表明,它既不是商業用房,也不是朝廷用房,還不是軍事用房。那麼這是幹什麼的用房呢?我們下回接著討論。

推薦文章

  • 女子自殺後遺囑被指“無效” 背後的故事令人唏噓不已

    同時,周蘭芬並非無償而是因生活長期需要照顧,感恩周蘭芝和朱靜對她的長期照顧,表示將總金額的大部分份額贈予給周蘭芝和朱靜,故周蘭芬自書遺囑及贈予是對自己遺產作出處理,贈予並非擅自贈與,並未侵害陳建輝的合法權益,也沒有違反法律的規定...

  • 《金粉世家》:內心富足的女孩,才能嫁豪門

    《金粉世家》:內心富足的女孩,才能嫁豪門其實清秋的開局並不差,摸到的好牌一大把:金總理金太太都是留過洋、受過西方文明薰染的文化人,從不輕視她、慢怠她,反而處處維護她...

  • 漲知識!正宗醬酒為何要在端午制曲?

    大麴的製作,既要選擇優質的原料,也要挑選合適的踩曲人,更要選擇端午這一最佳時機,才能充分符合大麴微生物的生長階段,得到最為優質的酒麴,從而為醬酒帶來更高的質量和更好的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