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東甌國古城在黃岩

由 漁樵老叟 發表于 旅遊2022-06-22
簡介而古代交通極為不便,太湖鄉居然要黃岩翻山越嶺地去管轄,而不是溫嶺太平直路的來管理呢

黃岩哪裡好玩的景點一天遊

東甌國古城在黃岩

東甌國古城在黃岩

東甌國古城在黃岩

東甌國古城在黃岩

東甌國古城在黃岩

在溫嶺市大溪鎮的唐嶺腳下有個東甌古城,這是台州地區迄今為止歷史最早的古代城址,也是古東甌國疆域內發現的唯一城址。更是被一些學者認定為東甌王國的都城。如今亦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以說東甌古城將溫嶺歷史大大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成為溫嶺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象徵,更是溫嶺的驕傲。可誰又能知曉,東甌古城這地方千百年來一直隸屬於黃岩,本來也可以成為黃岩的驕傲。只是1949年東甌古城所在的黃岩巖前鄉劃給了溫嶺,才導致了古城的隸屬變遷。

我們從一些歷史地圖上可以尋蹤而來,清晰地看到在當年的黃岩地圖腹部有一塊地方直接拱起突出,像一個大腹便便的肚子,和現在平直的地圖邊界完全不同,那時的黃岩縣界直抵樂清界。這地方就是當年黃岩的巖前鄉。巖前鄉1951年改為寺前鄉,1968年更名太湖公社,1983年置太湖鄉(現已併入大溪鎮)。

我們也可以從地方方誌上看到東甌古城的介紹,南宋《嘉定赤城志》有記載:“古城,在黃岩縣南三十里大唐嶺東(南)。外城周十里,高僅存二尺,厚四尺。內城週五裡,有洗馬池、九曲池、故宮基址,崇一十四級。上有喬木可數十圍。故老雲即徐偃王城也。城東偏有偃王廟。”《輿地紀勝》《浙江通志》《台州府志》及各種《黃岩縣誌》均有上述的記載。《黃岩志》中專門開闢一節談到東甌王國的都治考,講到東甌古城原屬黃岩縣。《台州文化史話》一書中也註明了此地原屬黃岩。

在今天我們還能在當地找到一些黃岩縣的印跡。樂清有個三界村,溫嶺有個三界橋,這三界的來歷,就是當年黃岩、溫嶺、樂清三地的交界處。而不是現在太湖山頂分水嶺上的界碑。高速公路溫嶺西互通所在的良山村也一直未改名,在歷史地圖上也能找到當年屬於黃岩的良山村。

明代的大旅行家徐霞客從天台到雁蕩山,兩次途經黃岩,都記載在《徐霞客遊記》中“餘與仲昭兄遊天台,為壬申(1632年)三月。至四月二十八日,達黃岩,再訪雁山。覓騎出南門,循方山十里,折而西南行,三十里,逾秀嶺,飯於巖前鋪。五里,為樂清界,五里,上盤山嶺。”可以看出巖前鋪屬於黃岩,再走五里是樂清的地界。黃岩的巖前鄉名字估計源於巖前鋪,過繼於溫嶺後一度改名寺前鄉,無論是巖前還是寺前,我想都和如今的方山風景區有關,因為這周邊方圓數公里內,有名氣的大岩石和寺廟唯有方山才能擔當。此地踞方山這塊大岩石前面,亦在方山羊角洞諸多寺廟前,故而地名稱之為巖前(寺前)。

大家可能很奇怪,為什麼太湖鄉(巖前鄉)在太湖山山脊南側,按現在分水嶺區劃規則,本就應該屬於溫嶺。而古代交通極為不便,太湖鄉居然要黃岩翻山越嶺地去管轄,而不是溫嶺太平直路的來管理呢?在明代溫嶺從黃岩分出設縣時沒把太湖鄉一併帶走呢?

這其實和為了保障驛路的完整性有很大的關係。我們都知道,黃岩樂清捷徑就是黃岩拉直線到樂清,這就要翻山越嶺地跨過院橋的秀嶺等山區。古代缺少車輛,全憑兩條腿走路,繞行路橋、澤國一大圈費時費力,完全比不過走直線的秀嶺方向性價比高。因此,自古以來,這裡就是著名的官道驛路,沿途按照“五里一亭,十里一鋪,三十里一驛”設定驛站站點,至今仍留下了“官驛巷”、“十里鋪”等地名。此外,巖前鋪、柏岙鋪、大荊驛等古代驛站名字至今也有跡可循。

在古代一縣之中,縣令(知縣)需要處理“戶口、賦役、錢穀、賑濟、給納與平決獄訟諸事,統掌之”,就是說一縣之內所有的大事小事都要縣令去統管和處理,這“兼理驛事”也就成為理所當然的工作了,縣令帳下沒有“驛丞”這一正式編制,維護驛路暢通也是一任知縣的頭等大事。因此,為了保證驛路通暢和全線都處於有效、高效的管理中,所有的驛路就必須有完整性。黃岩境內有最重要的就是“臺溫驛道”,是聯接杭州至溫州的幹線驛道,相當於現在的國道線。如果這驛道中間數公里劃給溫嶺,就造成溫嶺鞭長莫及不容易管理,而黃、樂兩縣驛道中間被分割又會造成道路不通,行書不暢,橫插一槓,難以管理。為了保障驛路的完整性,就必須要屬黃岩,這樣“臺溫驛道”一縣接一縣,才能連貫、持續、有效。

這和現在的交通的管理也是一致的。我們的高速公路、鐵路也不是嚴格按區劃管轄,而是以兼顧便利為方針進行了跨地域管轄。比如上海鐵路局就管轄到河南、山東、福建一小部分的鐵路線。南昌鐵路局同樣管轄到浙江的一小段鐵路。他們都是按站點為基準進行管轄。高速公路同樣的道理,非嚴格按照行政區劃進行管理,而是按照高速路出口為基準。如果按照行政區劃對高速公路進行管轄劃分的話,有些縣高速公路插邊而過短短几公里甚至幾百米,連個出口都沒有,當地連進入高速的通道都沒有,根本無法進行交通執法、公路養護等有效管理,所以只能按路段進行管轄。現在的各種職權已經全部細分,行政區劃和專項管理可以區分開來。而古代全憑縣令眉毛鬍子一把抓。既然都是縣令管,又要有效地管,就只能把土地置於一縣之內,才能有便利性和完整性。那麼太湖鄉被留在黃岩就順理成章了。

就像古代海門、江口的靈江兩岸都屬於臨海縣管轄一樣,都是為了便利性、完整性。雖然這兩地實際距離距黃岩近而臨海,但是歸於臨海就可以把整個靈江流域都置於一縣之中,全流域上下可以通暢無阻有效治理。即使是現代社會,依舊遵循這個道理。為了方便管理,太湖水域全給了江蘇,嵊泗列島全給了浙江。這樣整個太湖都屬於江蘇省管,杭州灣上的所有海島都給浙江省管,做到協調統一步伐一致。河南和山東本來在黃河兩岸犬牙交錯,為了防汛需要,便於統一管理,才有了黃河南岸全劃給河南,北岸全給了山東的措施。

基於有效管理的目的,所以當年的太湖鄉在明代成化年間溫嶺從黃岩劃出後,仍隸屬於黃岩,而不歸溫嶺。只是1934年杭溫公路正式貫通之後,受地形影響,有著“盤山盤半日,繡嶺走半年”俗稱的秀嶺山地不適合建造盤山公路,被強行繞行了,轉而開闢了經由路橋、澤國較容易築路的平原地帶通行。導致了院橋及太湖鄉直接變成了交通末端,地位一落千丈,原來熱鬧的驛道也成為人跡罕至之地。再加上溫嶺大平原地帶缺少水源地,迫切需要修建水庫灌溉莊稼,這些就導致太湖鄉自然而然地劃給了溫嶺,也讓黃岩的東甌古城成為了溫嶺之地。

雖然已經過去了70多年,但至今這些地方還留有黃岩的些許烙印。比如大荊的方言更接近黃岩腔而不是太平話,風俗中國粹的玩法也是黃岩的十三張牌搓“鏟”,而不是溫嶺的十六張番花。

如今,只能眼饞人家的東甌古城。要是換成今天,我想黃岩肯定不樂意把太湖鄉劃給溫嶺的。但是沒有辦法,我們連路橋也保不住啊!

最後感謝網友贈我《黃岩志》等書籍,使我能更瞭解黃岩的歷史,感激不盡!

東甌國古城在黃岩

東甌國古城在黃岩

東甌國古城在黃岩

東甌國古城在黃岩

東甌國古城在黃岩

推薦文章